每年回家看到的,家鄉農村的面貌沒什么變化,而更多的體會,是農村活力的衰退。我所記錄的是我的感受,而沒有中國農村的普遍性。作為民工的我,能夠有機會接觸網絡,我非常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只要有時間,我的腦袋就醞釀著,如何把我知道的農村或我們農民工的境況說一說,放在博客里。我寫文字,沒有文才,但我知道,我所說的是我真實的感受,記錄的是真實的生活。
一、農村現在得病的人越來越多。
這次回家,晚上和父母聊天,父母們嘴里念叨著,誰誰又死了。是的,在村子里,最近幾年四五十歲年齡的人,死了很多個,而還有許多,也都成了病秧子。在我爺爺那輩人,都活了長壽,一般在七十以上壽終正寢的居多,而我父親這輩同齡人,具我了解,身體每況愈下,確實沒有上輩人的健康和健壯。
在我們家鄉的農村,從四十歲左右開始得高血壓的人,現在已經普遍,而且形勢非常的嚴峻。就拿我熟悉的人來說吧,我父親五十多所,有高血壓。我叔叔,還有嬸嬸,才四十多歲,也一樣有高血壓。我三舅因為高血壓,將近六十歲已經死了。我小舅媽因為高血壓,已經癱瘓在床,最近經過治療,好象又可以行走了。有的人說,高血壓有遺傳,而我所知道的,很多得高血壓的人,上輩子人并非是高血壓患者。
這是我周圍的人,而在農村,在整個鄉鎮,得高血壓的人將不計其數。
一個家庭,有一個人生病將會使整個家庭會陷入滅頂之災,雖然現在也有農村合作醫療,但對于患大病,對于貧困家庭,依靠“打工經濟”養家戶口的人來說,費用也都是相當可觀的。
在農村,雖然每個村都建立的有衛生室,卻相當于私人開的鄉村診所,起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說,目前農村的醫療體系不健全,農民無疾病預防的基本常識,即便生了病,因為沒錢或為了省錢,也都扛著。
在農村,人生病了,只有依靠老天爺的保佑。
不這樣寄托于老天爺的保佑,還能夠怎么辦?
二、依靠打工維持生計
我們這代人,年齡在三十歲左右,上有老下有小,而整個村,我們這般年齡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外出務工。
每年春節回家,才能夠感受到農村的活力,因為打工的人都回來了,平日里,農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因為打工,村子里的人家,大多數也都蓋了樓房,顯的很氣派,過完春節以后,每家的房子和整個村子,就開始變的冷清。
對于養育自己長大的村莊,現如今,卻像了客棧,匆匆的回來又匆匆的離去。別了孩子和父母,走了,要到外面去,這一走少則半年,多則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夠回來。這一走,是期盼,也是希望,當然,也有依戀和不舍,因為生長的環境,不能夠憑意志而不走,因為要生存,或者好聽地說,為了家庭去追求美好生活。
整個鄉鎮,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有的只是鎮政府、學校、派出所、司法所和稅務局。整個鎮子,看上去算繁華,也再搞所謂的開發,把鎮邊沿的田地征用回來,不是建工廠,而是蓋樓房,然后買給打工賺了些錢,而家又住在深山里的人。
打工經濟,似乎成了家鄉經濟增長的指標之一。
依靠打工維持生計,作為我們務工者,追求的是實際的生活,而到底依靠打工能夠維持多久,確實是個未知數。經濟不景氣,就業形式嚴峻,我從家鄉回來的時候,家鄉人也都走的差不多了。
有一部分人有工作,有一部分人需要找工作。
作為我們,對未來的感覺,沒有定數。
天知道!
三、農村的留守兒童
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寫過農村的孩子,每次回家,看到自己的女兒,我都禁不住地想,孩子和爺爺奶奶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感。
就拿我的女兒來說,從小就和爺爺奶奶生活,這次回家,才與我多了感情。前幾年,女兒與我完全像陌生人,我從外打工回到家里,回去反而給女兒帶來恐懼感,是孩子對陌生父親的害怕。
在我們農村,大多數的孩子和我家的情況一樣,都有爺爺奶奶帶著。
我不知道隔代帶孩子的弊端,但我知道,農村孩子是缺少父愛和母愛的。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而父母不在孩子的身邊,孩子無法感知父母的愛,在孩子的心里,父母的愛應該是缺失的。
今年我正月份才回家,在家過的十五。
正月十六,我第一次送女兒去上學,在村子的學校,我見到了孩子的老師,說女兒讀書還可以,這點我比較寬慰。孩子的書本費全免,只交了十元的作業本子費用,當天就拿到了學習用書。女兒一個班只有十幾人,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吧,原來跟著打工的父母在城市讀書的孩子,有好幾個,都回到了村子的學校讀書。這個學期,女兒的班級,會增加新同學。
村子里的老師,多數也都是老頭,年輕的老師幾乎沒有。每天女兒上學的課程,只有語文和數學,比如什么美術、音樂等,問女兒說從沒上過的,對了,思想品德課,是經常上的。
很多打工的人,因為在城市里呆過,有了些先進的思想,在有了條件后,就把在村里上學的孩子轉到鎮上的“希望小學”就讀。
在我們的鎮上,所謂繁華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家長把孩子帶到鎮上陪讀,使鎮上的人口巨增。如果雙方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有爺爺或奶奶陪讀,或者父親或母親一位外出打工,另一位陪讀。鎮上的房子便宜,五六十元一間,租間房子,米菜基本從自家里帶到鎮上。因為很多孩子都轉到鎮上就讀,導致鎮上的希望小學,每個班都膨脹到七八十人。
我女兒下半年就要上三年級,我在猶豫,是否要把他轉到鎮上就讀,讓妻子陪讀。因為鎮上的三年級開始,可以學英語和其它在村子學校沒有的課程,如果轉到鎮學校,每個班七八十個學生坐在教室里,老師如何能夠把孩子教好?
農村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在成長過程中造成的性格缺陷,暫時還不知道,只有等他們這代人長大以后,才可以知曉。
希望孩子們,不在父母的身邊成長,也能夠具有健康和健全的思想品德,對社會有著良好的認知。
希望,只是希望而已。
四、農村的政治體制
農村的政治體制,也就是利益體制。
村子里掌握權利的就兩個人,村書記和村主任。
農村的民主選舉,談不上民主,一般來說也就是祖族之間勢力的較量。
由于打工的城市離家近了,早上出發,晚上就可以到家,所以,今年回去的次數就比較勤。五月一日回去,八月底暑假送孩子回去,十月一日放假又回去,因回老家的次數多,便多了對老家一些情況的了解。
今年農村換屆選舉,因為我父親是黨員,好像在二十多年前做過村主任,因超生,被拿了下來,如今雖然年紀大了,但每次村里有什么活動,比如選舉,父親都是選舉委員會里的成員,在選舉的那幾天,日子過的很“吃香”。每次回去,都能聽到父親說這些事,所以,我才知道。
村,應該是中國最低級別的組織形式,而擁有最眾多的公民群體,村級組織的選舉情況,應該從側面體現出中國的政治體制。雖然是村級的選舉,而從實際聽到的情況,感覺是相當復雜,選舉的形式與組織的關系,村級組織選舉與上級組織的關系,選舉與選民的關系,選舉與宗族的關系,選舉與金錢的關系,這些關系,就決定了選舉沒那么簡單,而最終能被選出來,是平衡了各種關系,也就是利益關系。
村級組織的選舉分為兩塊進行,一塊是村主任的選舉,由全體村民的選票決定;一塊是黨支部書記的選舉,由村級全體黨員的選票決定,所有的候選人,要經過上級組織審核指定,在指定的候選人中進行投票選舉。這就是整個選舉的基本流程,而我感覺有意思的,是選舉的過程。
候選人的確定,在村一級別來說,要有點關系,也就是后臺,還要有點威望,還要有點好的口碑,然后由鎮一級別的組織確定,在這之前,鎮級組織會安排人員到村里進行蹲點,指導選舉工作的開展,并到各生產隊進行走訪調研。上級組織與村級組織的關系,就是確定候選人,所有的候選人要達到上級組織的意愿,符合要求,這種要求,我的估計也沒有硬性的指標,可能是候選人基本與上級組織“對胃口”。
候選人確定以后,就開始進行選舉公示,在村委會的墻壁上進行張貼候選人情況。這個階段,候選人就開始忙碌,動腦筋拉選票。
候選人首先拉票的方式,是動用各種關系。在農村,宗族關系很重要,有的一個生產隊的村民都一個姓,這種宗族關系有可能會影響選舉結果,比如張姓李姓楊姓,候選人之間的較量,也是宗族之間的較量。如果候選人是同一個宗族的,那就要看該候選人的平常口碑了。還有就是各種親戚關系,三姑婆七大媽,原先八稈子打不著的關系,選舉的這段時間,都頻繁的走動起來。候選人在村子的好哥們,這段時間,也會為候選人拉關系說好話,俗稱助選。由于農村人多數外出打工,村路上的人少,而選舉的那段時間,路上走的和騎摩托車跑的,都是候選人和助選的人,讓村子里顯了熱鬧。
還有拉票的方式,就是化錢,這個在農村選舉中也很關鍵。送煙、送酒、請吃飯、送飲料,這些是候選人必備的。農村人都講究實惠,改革開放以后,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對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也提高點綜合素質,而始終在外打工,不會因選舉而回老家,留下的多數為老人小孩和婦女,對候選人給的好處,接受后也有所明白,就是劃勾的事。而多個候選人都送,就看那個候選人送的多了。我不認為這是農民不懂民主,被人收買,愛占小便宜,我認為是因農民的樸實,才有了這樣的劃勾,其實與選舉無關,與民主無關,因為整個社會就是如此,在城市都做不到的,為什么要讓農村人做到。我的記錄只說明這個現象而已。
這段時間,選舉的爭斗幾乎進入白熱化,候選人可以不分白天黑夜的去拉票,父親告訴我,候選人也真是勞累。我在想,候選人為什么熱鐘于當村干部呢?父親只告訴我兩個字“油水”。父親還告訴我,這段時間,你看這些候選人態度和藹,把村民真當作了村民,待選舉一過,就會變了面目,特別是被選上的人,一般再也不會過問農民的事了。父親雖然一輩子做著農民,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到部隊當過兵,當過村干部,改革開放初期也到城市打過工,經歷的事,使年邁的他看事物能一針見血。父親總是感慨,現在的干部與過去是不同的,沒有人為老百姓,除非滿足了自己的私利,把剩下的才給點老百姓,算作關照。
選舉投票的當天,鎮級組織會安排監票,其實誰能當選,誰不當選,大家都心知肚明。在選舉結果出來的時候,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落選的人,有的自己會喊選舉不公平,甚至摔凳子,打架的都有,當然,都是在鎮級組織的掌控之中。
今年,老家村子合并,我們原先的曾畈村與石寨村合并,變成了大村,人口增加,面積增加,相對應的管理權限增加。選舉中的村主任為原石寨村的原書記,新書記為原曾畈村的主任,各副書記和副主任及村委員,變動也不大,而落選也有好幾位。
選舉有制度,而農村的選舉就是這樣,應該是在制度之中,而中間操作的細節,確實有講究。中國的民主,真希望有人能走進農村,走到人民中去,而不是成天紙上談兵。幫助他們,幫助中國的老百姓,使他們多懂些,倒逼著政府的改變和進步,因為人民的力量是大的。
人多了,力量才是大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