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農業經濟學研究,日漸變成了農業與農村社會調查,動不動上千個樣本,然后用這些數據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再用英文寫成文章在SSCI上發表。且不說有沒有必要這么做,單要發動這樣大樣本的調查,沒有大量資金支撐根本無法完成。誰才能得到這些資金呢?當然是一些頗有人脈資源的學官、學霸及學子學孫學叔學伯學侄學甥學姑學姨們,說白了就是宗派和利益鏈,例外當然有,只不過是這些人實在吃不消了,勻點殘羹剩飯而已。主持人真有時間搞調查研究嗎?一個普通農林院校的經管學院院長一年主持的項目大大小小加起來少說也有5-6項,加上院長的份內工作、會議、飯局、應付檢查等等,都要親自去做身體器官不散伙才怪,不都是交給那些在讀的博士生和研究生或年輕教師在做嗎?這些博士生的造詣有多深呢?有多少心思幫導師做課題呢?他們數學和外語大概還行,但對于如此復雜的農業問題、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經濟學問題,對于與人、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地緣交織如此緊密的一門學問,沒有深厚生活閱歷、沒合理的知識結構、沒有敏銳的洞察力、沒有對農業和農民的感情、沒有系統思考與綜合分析能力,如何能夠把握問題的關鍵呢?僅僅將一些重大問題解構為調查、建模、用英文在SSCI上發文章實在是一種悲哀。
我在Penn State 訪學時,導師David Abler( 農業經濟與社會學系教授)說他們基本不做實地調查(field research)。而我們的研究則在這方面做得走火入魔了,從而忙于給別人的理論大廈做添磚加瓦式的數據支撐工作,不出設計者、不出思想、不出原創,甘心做理論上的加工廠或二道販子,還自以為高明,把一些真正有思想的老學者排斥在外,這些老者雖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閱歷,雖然深深懂得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無奈數學基礎和英文基礎不好,更沒有洋學歷。然而不管裝備多么精良,不管看上去多么深奧,要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的還是貫通中西的綜合知識與中國式智慧,而不是繡花枕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