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昨天寫了一篇感言文章《農民一年往地里打多少遍農藥?》:
拙文指出,農田里的害蟲是農民往地里多次打藥造成了,農藥越多,害蟲也越兇猛。有網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意見如下:
網友一:老蔣說話要靠點譜。給山東農民打聽打聽,五幾年的蟲災是怎么回事!
網友二:生態失衡不僅僅是濫用農藥造成的。話說回來,現在如果不用農藥,那些土里刨食的莊稼人恐怕生活的更加艱難。
上面兩名網友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聲明的是,我的文章不是指責農民,而是指責那些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的專家學者和商人。后者希望地里有越來越多的蟲子,這樣他們就有永遠賺不完的錢。六十年前的蟲害爆發(主要是蝗災)無疑也是生態失衡造成的,限于歷史條件,當時的情況是天災還是人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科技進步到今天,人為打著科技的名義再來打亂物種之間的生態平衡就不能原諒,就是人禍。而最可憐的那些弱勢群體——農村婦女并不知道那些劇毒農藥對她們的健康意味著什么。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農民得癌癥的概率是城市的四五倍,這與他們依靠化學方法種地尤其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沒有關系嗎?
為了驗證筆者上面的假設,即大量蟲子是打農藥打出來的,我們做了個大膽的實驗設計,在17畝試驗田里,徹底停止農藥,看看蟲子是多了還是少了。
蟲子怎么控制呢?用誘蟲燈引誘,然后被雞吃掉。
結果令人振奮:2008年一個晚上最多抓10斤蟲子,4年后的今天,到目前為止,只能抓1兩左右,減少了100倍!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分析一下下面的道理就明白了:
第一,蟲子是要靠兩性結合,產卵后才繁殖后代,并依靠大種群才造成危害的。成蟲早幾年被抓住了,抓到的性別比例約為雌雄各半,這樣,繁殖的概率少了。早抓到一對,意味著成千上萬的后代被雞吃掉了。誘蟲燈從開春蟲子活動時就開始值班工作,早抓早見效。正如火災在早發現時,一杯水就可撲滅了,等火大面積燒起來了,許多的水量再大也不容撲滅了。但做成這個實驗,必須人不能懶,即要及時收蟲子喂雞或鴨,或者曬干之。否則,那些蟲子并沒有都被電死,白天還會飛跑的。
第二,蟲子也有時間上的生態位差,被抓的多為夜間活動的害蟲,而益蟲尤其鳥類晚上沒有被傷害,而害蟲反被誘蟲燈吸引越來越少了。害蟲還在,這個物種并沒有消滅,它們還有吃的喝的,但是想成大蟲群還面臨著下面一道道關。
第三,生態平衡建立起來后,益蟲益鳥多了,害蟲想成災都沒有了機會。生態農場停止了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添加劑、轉基因后,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猬都回來了,它們也要吃東西啊,害蟲就是它們的美味。
第四,生態農業首先生態環境要好。農民種地為了不讓樹木灌木爭奪他們地里的養分,將能夠生長的地頭上的喬灌木連同草本植物統統拔掉或用除草劑滅殺,這樣,物種多樣性就嚴重下降了。我們搞生態農業,先恢復生態。事實上,蚜蟲放棄了吃小麥而到地頭吃杏或紅葉李,被誘蟲燈引誘“上當”來的金龜甲,沒有回到農田,將種植的連翹當成了解恨的對象。但天然植物有更強的補償生長能力,它們保護了莊稼。
第五,多樣性的作物混種增加了抗蟲害等風險的能力,多樣性的群落是穩定的,種植作物也一樣。在弘毅生態農場,除了種植小麥、玉米、蔬菜,還有蓮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種植,蟲子都不知道去吃那一種,加上它們自投羅網,各種天敵控制,在真正的有機農場里,蟲害想成災都難。
有人說,將殺蟲的基因轉到莊稼里讓莊稼自己生產農藥不是更好嗎?這恰恰又打亂了生態平衡,是按了葫蘆起了瓢。蟲子不吃你轉抗蟲基因的莊稼會吃別的,并沒有除根。而且那么多蟲子你得轉多少基因啊?為什么不利用現成的物種呢,物種會攜帶多少億個基因呢?轉基因除蟲技術,正如前面的救火,是錯將汽油當成了水潑向了燃燒的火焰中。
如不相信,種植抗蟲的轉基因作物,一點農藥都不打,看它還那么神奇嗎?生態學的辦法就能,而轉基因的辦法不能。這就是兩者的巨大差異。
事實上,轉基因后不但要繼續打農藥,還要用專用農藥,專用化肥,專用除草劑,這“三專”再加上轉基因專利這“一專”,農民還能指望過好日子嗎?農田里沒有了害蟲,“四專”吃什么?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于九思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