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系列之十三:關友江又在當眾獻丑了
“還把恥辱當光榮”,這是樣板戲《紅燈記》里李玉和痛斥叛徒王連舉的唱詞。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被樹立為全國農村榜樣的小崗村人,從干部到群眾,當然主要是干部們,也都有王連舉的那個“還把恥辱當光榮”的特性。30年來,他們一直向世人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們連續23年當“三靠村(即吃飯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在23年中,年年糧食不夠吃,大人帶著小孩外出討飯的“光榮”歷史。眾所周知,小崗村地處平原,自然條件相當不錯,人均耕地4.23畝,這在全國都是少有的。他們之所以如此的貧窮落后,完全是從干部到群眾,特別是干部,人人都太過自私自利和狹隘保守。他們寧肯年年餓肚子,外出討米,也不肯為村集體出力,更不肯為國家交公糧、賣余糧,作貢獻。他們的那個“血手印協議書”,是他們極端自私自利、生怕為他人出了一點兒力、吃了一點兒虧的可恥記錄。如果全國農村的農民和干部,都像小崗村那樣以當“三靠村”為榮,那么,當時的那些城市人,那些黨政機關的干部,特別是那些守衛國防的解放軍指戰員,他們吃什么呢?難道他們也都去要飯不成?就是都去要飯,又到哪里去要呢?如果全國農村都像小崗村那樣是“三靠村”,那社會主義建設又將怎樣搞呢?小崗村人把他們當時的“三靠村”,年年大人帶了小孩外出討飯歸罪天集體化,而眾所周知,當時全中國的農村都是集體化的啊。卻為什么沒有一個村莊像小網村那樣持續23年當“三靠村”呢?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只要稍稍地比一下,小崗村的干部和群眾當年(至今也一樣)的極端自私自利和落后就十分清楚了。
這不,這一回小崗村的村委會主任,當年“血手印英雄”之一的關友江,又借紀念建黨90周年之機,把當年的那些見不得人的丑事、糗事又當作光榮,拿出來向天下人炫耀。這已經至少是他的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紀念改革30周年時,他在《人民日報》上也盡情地獻了一次丑(見本人的博文《小崗村系列之十:竟把恥辱當光榮》)
關友江這一次究竟是怎樣把恥辱當光榮來進行炫耀的呢?下面就看看他的文章吧。為了保持原貌,現將全文照錄,一字不改。相信只要有思維能力的人,對照當時社會上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小崗村干部和群眾的極端狹隘、自私自利和保守,看出他們“還把恥辱當光榮”的可恥行徑——
1978年,我32歲,家里有4個孩子,全家6口人,就擠在兩間破舊漏雨的茅草屋內。那時我們家僅有的財產,就是屋子里支起的一口大鐵鍋和兩張床。1978年以前的小崗村,只有20戶人家100多人,是全縣有名的窮困村。由于吃不飽,每年秋后村里家家戶戶都要外出討飯。那時候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許多農戶的茅草屋都破爛不堪。我們從合作組到合作社,進入高級社的時候,趕上了大躍進,同時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生活非常困苦。那個時候為了謀生,有手藝的就外出靠手藝生活,實在沒有辦法的人只能是要飯了。
沒有改革前,小崗村吃糧靠返銷,自身靠貸款。與周圍的村子相比,小崗村的情況更差一些。從1960年開始,人們開始大范圍的出去要飯。年齡大和能走動的小孩,出去要飯,相對來說會好一點,因為沒有人罵他;年輕的、壯年的去要飯,碰到理解的會給你一點。但是不同情的非常多,說你年輕輕的,懶漢、不勞動,還出來要飯。要飯的日子不好過啊。
慢慢地,關于怎么才能不去要飯的辦法、點子開始在私下里流傳。剛開始是在生產隊一起干活的幾個人當中傳,“如果分田給我們,我們肯定能吃得飽,至少說不要出去要飯了”。慢慢地談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怎樣分開,具體怎么弄,當時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人們的想法很簡單,分開搞肯定就不出去要飯了,能吃飽肚子就行。當時的壓力非常大,當時講的是“不準搞資本主義,要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講斗私批修”。當時稍微有一點思路的,就去做生意,也是提心吊膽的。當時公社辦學習班,打擊投機倒把,想光明正大地搞分田到戶,當時困難非常大。
當時的情況還遠不止這些,就是你出去,還要得到生產隊的批準,做點事非常地麻煩。肚子還是吃不飽,分開干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大家這方面的想法也越來越多了。這種狀態醞釀了很長時間,一直到78年底,基本的思想是分開干,保證有得吃。怎么干呢?明的不行就暗地里來,我們就采取偷分的方式。大家都覺得分開好,從社員到干部,都同意后,就講怎么分。那個時候分,很好分,分了以后,我們當時想,哪怕一年搞一季,我就能收一季,如果能干一年就更好,干兩年那就太好了。當時心里肯定是沒底的,走一步看一步。
分田這個事當時風險是很大的,既然大家都同意干,那我們得立個字據。我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落字為證”,任何人都賴不掉。不會寫字,就按個手印,最后那個“紅手印”就產生了,也就是那份“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要錢要糧,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到十八歲”的協議,我們都按了手印,將來這個事如果上面追究,我們承擔全部責任。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分田到戶、吃飽肚子,干勁上來了,糧食豐收了,國家、集體和我們個人都有好日子過。后來,經過探索,就有了“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這個說法。
這樣搞了以后,漸漸地消息就傳開了,當時政府不同意。后來干脆將小崗村的牛草貸款、糧種貸款全部扣下來,不給了,糧農貸款也不給了。那個時候牛沒有草吃就得餓死,也沒有錢買糧食沒有種。當時我們就在一起想辦法,后來決定就是不給也要做,我們自己想辦法搞錢買稻草。我們到周邊,親戚朋友那里,別的生產隊去借,到秋天還,如果要錢的,我們想辦法拿錢買,就這樣把事情扛下來了。
到后來,有一次上級機關在一次開會時說,“要變,不變不行”、“不管什么形勢,分下去干的,都不動了,秋后再說”。有了這些話大家穩定下來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不分白天黑夜,抓緊干,大家互相幫忙干。人們干的起勁,老天也幫忙,風調雨順,種什么收什么,長得又好。我們家地比較多,到了秋天后,就我個人講,光花生就收了2000斤,還收了七八千斤的稻子,芋頭就不用說了,收的糧食非常的好。以前的生產隊,春到秋季一年,總產在三四萬斤就不錯了。那時候我們到秋天,后來一統計,一個生產隊收十三四萬斤。
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到小崗村考察,看到有這么多糧食,太高興了。看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很自豪。他還開玩笑了,“別的來要飯的,你們可以多給一點嗎?”“多給”。萬里聽完以后,很滿意,當時就說了,“我們共產黨要讓農民過好日子,我們解放全中國的目的是讓農民過上好日子,現在不僅沒有過上好日子,還很貧窮,早期也有人想過這樣干,但沒有這樣干,小崗村這樣干了,我準許你們干三到五年。”
聽到這個我們真是快活的不得了啊。萬里說準許干三到五年,不管怎么樣,我干三到五年,至少這幾年沒有問題。區委書記當時問萬里,小崗村這樣干了,周邊的村怎么搞呢?他當時說,“學就學他吧,糧食收獲以后,周邊生產隊的到村里一看,人家種這么多糧,很羨慕,怎么不學呢?肯定學”。現在想想,領導能對我們這樣肯定確實不容易。想當初簽字那時候,心里怕啊,晚上睡不著覺。我們現在干好了、領導表揚了、肚子不餓了,歸根到底是共產黨的政策好啊,沒有共產黨的好政策,我們得不到這樣的成績,走不到今天啊。
以上見2011年06月15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