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干了,潘陽湖、洞庭湖水面持續干枯,慢慢變草原了。好象只有與外海相連的江河,例如珠江就沒什么問題,其他內陸河大多干得快斷流了。似乎輿論的焦點一個勁地將視線集中在三峽身上,意思是三峽的興建令長江大動脈人為阻斷,從而導致今年的旱災出現。
我不知道這些抨擊者有多少人是水利、水電、地質專家,我想真正有權利,有科學依據地對這個問題提出合理分析的還是那些權威人士。我們說了沒什么用,說了也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我只知道,中國幅員遼闊,每年都會出現大旱或是大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從歷史資料上看,幾乎每一百年,中華民族都會出現一次重大旱災。清代末年出現重大旱災,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陜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旱災嚴重的地區甚至出現人吃人現象,活人吃死人,大人吃小孩等駭人事件都被史料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陜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饑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饑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干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于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我總覺得,把導致本次旱災的罪過推給三峽是沒有道理的,了解下歷史,人們自然會知道這些情況,沒有三峽,沒有任何水利工程的百年歷史以前的中國,大災大難更多,如果沒有這些基本水利設施的話,恐怕現在的旱災更不得了。
還有一點必須承認,隨著工業現代化的日益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生態資源被破壞,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物種和資源的肆意侵占和毀壞,氣候確實一年比一年惡化,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環境,保護自然,保護生態,這不僅僅是給我們自己造福,更是為子孫后代造福。
我有一種預感,今年這樣的非比尋常的大旱過后,我們很可能會在隨后的年份遭遇級別不小的洪水襲擊,構成大澇現象?,F實是殘酷的,洪澇真的如期而至。但是人們卻在干什么,在埋怨,在攻擊,在找理由。
我們的政府和群眾本應該在干旱時候,長江中下游各省份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大旱有利時機,趁洪湖、潘陽湖、洞庭湖等水面干枯機會,挖淤清泥、圍堰筑壩,最大限度地提高它們的蓄水、分洪功能。
從新聞上了解到,中央近期將下撥千億以上的水利建設資金,可見中央對水利工程建設是高度重視的,但是,再好的東西,在地方得不到落實,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嚴重化。
我查閱了洪湖、潘陽湖、洞庭湖等地省市新聞,似乎這些地方沒有積極利用大湖見底這樣的寶貴機會,迅速開始著手挖淤清泥、圍堰筑壩等工作,這是非??上?、非??膳?、非常遺憾的事情。
洪湖、潘陽湖、洞庭湖等大湖大水,為什么這樣容易干枯,主要是這些年來,泥沙的匯集沉積特別厲害,蓄水功能大為降低。洞庭湖,曾經有煙波浩淼八百里的美稱,可是,事實上,在泥沙侵吞,圍湖造田等侵占下,實有面積僅存1/3,沒有足夠的容量囤積水源,這樣的大江大湖,旱時無水可取,澇時也是無法為長江削峰。這些才是問題的本質。
在父母給我的記憶里,毛主席那個時代幾乎每年當地政府都會組織生產勞力,大搞一場水利工程建設,修的修堤,整的整塘,建的建水庫,人們自帶干糧,肩抗手提,汗流浹背,爭先恐后地勞動?,F在,我們的物質條件不知道優越了多少倍,搞任何工程都有機械化作業,可是,人們卻變得不太愛“勞動”,不太重視這些水利基本建設了,原因何在?沒別的,只要是由于農村實行分田到戶,由于湖區分片承包,由于水庫轉包、轉租給私人,更多的讓我看到的是,很多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行為出現,他們只顧滿足自己的腰包,怎么會顧及水利工程和水利設施的保護,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我們不可以對大自然欠賬太多,我們不可以對環境保護和水土流失問題日趨嚴重視而不見,只有各個環節都高度重視,只有生物鏈、生態鏈的每個細節都得到重視,我們才有條件和能力化解或減少自然災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