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魯笳同志追思
偉大的毛澤東思想 2011-05-27 16:51:52 閱讀30 評論0


陶魯笳同志逝世
作者: 副廳級科員 發布日期: 2011-5-25
山西為第二故鄉的省委書記陶魯笳專訪 2010-08-16
由于做黨史研究和采訪、編輯工作,我有幸見到原山西省委老書記陶魯笳并有了幾次深入的交談。
陶魯笳36歲就出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是全國的省委第一書記中年齡最小的,也是當年的省委第一書記至今還健在的惟一一位了。1953年7月,根據中央決定改稱省委第一書記,到1965年8月奉命調離山西,進入北京,任期十二年零八個月。
陶魯笳原名陶國葆。1917年生,江蘇溧陽人。早年就讀于江蘇溧陽私立同濟中學、江蘇省立常州中學、上海復旦實驗中學。后入南京中央大學旁聽。1936年夏在河北石家莊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石家莊總隊總隊長。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2月任中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部長??谷諔馉幈l后任中共晉冀豫區委員會組織部干事、組織科科長。1940年任昔陽、平定、和順三縣平遼路東中共中心縣委書記。1941年起先后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組織部部長、地委副書記兼軍分區副政委。1945年3月任中共太行第五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7年7月起任中共太行區委員會組織部部長、副書記。1949年2月任中共太行區委員會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1949年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第二副書記。1953年6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山西省軍區政委。1958年5月在中央八屆二次會議上被補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1965年任國家經濟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工業交通工作部政治部主任。1973年7月起,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政委。同年8月當選為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1985年4月任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顧問。1988年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回憶第一次見到毛主席,陶魯笳仍記憶猶新,念念不忘。
?。保梗矗鼓辏丛拢斏咸袇^委書記不久的陶魯笳同志,正在參加中共中央華北局會議。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向陶魯笳、冷楚、周壁三人透露了毛主席同意接見他們的消息,并告訴了接見的日期。想見毛主席是陶、冷、周三人向薄一波表達過的共同心愿,得知毛主席同意接見的消息,三個人都欣喜若狂。4月15日,即華北局會議結束后的次日,陶、冷、周三人帶著薄一波寫的介紹信,驅車前往毛主席當時的住地--北平香山的"雙清別墅"("雙清別墅"因有兩股清泉從山石中潺潺流下而得名,清乾隆皇帝題寫"雙清"二字于石壁之上),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并讓他們在客廳里稍候。不一會兒,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面帶笑容走進了客廳。陶、冷、周三人急忙站起來迎上前去同主席、總司令親切握手。一見面毛主席就笑呵呵地問了陶、冷、周的基本情況,接著毛主席詢問了太行區農民生產、生活的情況。朱總司令還詢問了手工業恢復發展的情況。而同毛主席見面握手卻是第一次,在握手的瞬間,毛主席那高大魁偉的身軀、雄姿英發的面容和睿智瀟灑的神態,即深深地刻印在陶魯笳的腦海里了。
最早讓毛澤東直接了解到大寨和陳永貴的,是中共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的一次當面匯報。
第一屆部分山西省委領導成員
1958年9月27日,陶魯笳陪同陳毅(左六)在山西榆次
紡織機械廠慰問職工。陳毅左側第一位即為陶魯笳
1964年3月28日到29日,毛主席召集中共河北、山西省委的林鐵、劉子厚和陶魯笳等幾位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到他停在邯鄲的專列上匯報工作。陶魯笳匯報說,前不久我在昔陽縣大寨大隊蹲點,了解到這個大隊的生產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很出色,支部書記陳永貴是個生產能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而且對管理工作抓得很嚴,公和私分得很清。我們山西省委在1960年就曾發出通知,要求全省農村黨支部書記向陳永貴學習。陳永貴提出過一個很好的口號,叫做"參加生產,領導生產"。這時毛主席插話說,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樣,紙上談兵不行,你不參加打仗,怎么能指揮戰爭呢?陶魯笳接著匯報說,陳永貴要求每個黨員的勞動要好于一般群眾,支部委員要好于一般黨員,支部書記更要好于一般委員,他認為只有這樣,黨支部才有資格領導生產。
陶魯笳接著匯報說,初級社剛成立時,村里的地主富農暗中污蔑說,看這些窮小子還辦社哩,準是兔子尾巴長不了,用不了幾年,非讓他們吃塌了不可。陳永貴得知后在黨員大會上說,我們每個同志都要橫下一條心,絕不占公家的一點便宜,讓他們看看,共產黨員根本不是他們說的那種人。十年來,大寨的工分帳和財務帳,從來是一清二楚,接受群眾監督,定期向社員公布。群眾稱他們的支部書記是貼心書記,會計是保險會計。大寨的評工記分,自報公議,照陳永貴的說法是"有制度,不繁瑣;有差別,不懸殊"。毛主席說,這個辦法好。評工記分就是不要搞繁瑣程序。又有差別,又不懸殊,才能調動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勞動積極性。陶魯笳說,陳永貴這個人,群眾說他很有才干,他領導群眾搞集體生產,年年都有新套套。他經常說,你沒有新套套,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它不會給你增產一斤糧食。但他的新套套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和群眾一起勞動的實踐中琢磨出來的,是經常請教山西農學院的科學技術人員,經過科學試驗得出來的,所以很見成效。集體生產有了新套套,才能變思想、變技術、變土地,才能穩產高產。從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來,大寨年年改變著生產條件,年年增產,年年增加上交國家的征購糧??墒牵筌S進那幾年,許多農村浮夸虛報產量,說他們的糧食平均單產已過了長江,超過了八百斤甚至一千斤時,大寨都如實上報糧食單產四百多斤。1966年8月初,大寨遭受特大洪災時,陳永貴正在縣里參加人代會,他聽到遭災消息后立即繞走山路回到村里。群眾一見他就說,永貴,你看這么大的災,咱們怎么往下活呀?有些人悲觀得哭了起來。陳永貴先問大家,人沖走了沒有?牲口沖走了沒有?大家都說沒有。然后他挺直腰桿說,沒有沖走一個人,沒有沖走一頭牲口,這就是大喜事,應該開慶祝會,還哭什么?毛主席說過,人是第一寶貴的,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老天爺也是紙老虎,欺軟怕硬,你硬了,它就軟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只手,靠兩只手我們就能改天換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就這樣,他把全村動員起來,不分男女老少,齊心協力,夜以繼日,戰天斗地,果真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跡。被洪水沖倒在泥漿里的玉米,一棵棵被扶起來,培土施肥,千方百計地救活了。結果這年秋天,除少量完全被沖垮了的梯田絕收外,糧食畝產獲得了七百多斤的高產記錄。接著他們研究了洪水為害的規律,修訂了第二個十年造地規劃,建設抗御旱澇能力更強的穩產高產的新梯田、溝壩田、河灘田。被洪水沖毀了的舊大寨,也按照統一規劃,用集體的公共積累,重建家園。他們以白天治坡,晚上治窩的驚人毅力,建起了煥然一新的新大寨,僅僅半年多時間,半數社員就歡欣鼓舞地搬進了新居。這真是一個人間奇跡。
回憶這段歷史,陶魯笳說:"毛主席當時是召集河北、山西省委的林鐵和我到停在邯鄲的專列上匯報工作。我帶著省里的有關同志趕到邯鄲,在列車上向毛澤東主席匯報了有關情況。匯報到在昔陽蹲點的情況,自然地談到了大寨和陳永貴,并將大寨和陳永貴的情況詳細向主席作了匯報:通過這次匯報,毛澤東知道了大寨,知道了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
1964年4月8日陶魯笳(中)在大寨虎頭山植樹
"新中國成立以前,大寨是太行山區的一個窮山村。全村七十五戶有八百畝耕地,其中的百分之八十為四戶地主富農所占有,貧下中農占全村戶數的百分之七十八,卻只占有百分之二十的耕地。那時全村好年景的平均畝產也只有一百四十斤左右。建國后,這里的土改搞得很徹底,群眾發動得很充分,黨的基礎也比較好。1952年冬天實現了初級合作社。當時陳永貴擔任社長,賈進才擔任黨支部書記。1953年賈進才推薦陳永貴擔任支部書記,自己任副書記。這個讓賢的故事,一直傳為佳話。從此,這個村的黨支部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都很出色。
?。保梗担衬昵锾欤麄冏裱罕娐肪€,制定了十年造地規劃,全村干部群眾團結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提前實現了規劃,糧食畝產由1952年的二百三十七斤逐步躍進到1962年的七百七十四斤。"中共晉中地委先于1959年12月在大寨開了現場會,推廣大寨黨支部的先進經驗。后來又于1962年號召全地區推廣大寨干部參加生產和領導生產相結合、革命干勁與科學態度相結合,以農田基本建設為中心,運用農業"八字憲法"(水、土、種、肥、密、保、工、管),高速度地發展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山西省委于1960年2月批轉了晉中地委的報告,發出了"學習模范支部書記陳永貴的號召"。我們牢記毛主席關于要學會運用黨報指導工作的教誨,由《山西日報》撰寫、發表了《陳永貴--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的社論。之后,省委又于1963年3月請陳永貴在全省勞模會上介紹大寨的經驗,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同年11月9日,省委向全省農村、城市的各級黨組織發出向大寨學習的通知。這年八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災,百分之七十的房窯倒塌了,莊稼都倒伏了,百分之三十的梯田的土層被沖光了。他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災斗爭,提出并實現了"三不要"(即不要國家的救濟糧、救濟款和救濟物資)、"三不少"(即原計劃的國家征購糧、集體儲備糧和社員口糧都不減少)的口號。省委總結了大寨的新經驗,號召全省各級黨組織學習大寨人藐視困難、敢于革命的英雄氣概,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堅強意志,以國為懷、顧全大局的高尚風格。
大寨選擇一處又長又高的坡面,用石灰寫了《愚公移山,改天換地》赫然醒目的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活現了大寨人的雄心壯志。省委向全省農村、城市各級黨組織發出了向大寨大隊學習的通知后,到大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驚嘆大寨人個個是改天換地的英雄。"
?。保梗叮茨辏痹?,國務院邀請陳永貴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向首都一萬多人介紹了大寨經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把他的講話現場實況轉播后,收到了全國四面八方寄來的表示欽佩和學習的許多信件。"
?。保梗叮茨辏苍拢保叭?,《人民日報》登載了大寨大隊在貧瘠的山梁上艱苦奮斗、發展生產的報道,同時發表題為《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的社論。社論指出:"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山區還是平原,都要很好地學習大寨的經驗,同時也要很好總結推廣自己的'大寨'經驗。要學習大寨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優良作風和嚴格要求自己,以整體利益為重的共產主義風格"。這篇報道和社論發表以后,全國農業戰線反響很大。
陶魯笳向第一次當面向毛主席匯報大寨和陳永貴,毛主席饒有興趣地問陶魯笳,陳永貴是哪幾個字?他識字不識字?陶魯笳當即在紙條上寫了"陳永貴"三個字,并說,他四十二歲掃盲,今年五十歲,現在能讀報,還懂得什么叫邏輯。不久前他在太原作報告,趙樹理聽了很佩服,對我說,陳永貴的講話沒有引經據典,但他的觀點完全合乎毛澤東思想和辯證法。聽到這些,毛主席對大寨和陳永貴以肯定和贊賞的語氣說,窮山溝里出好文章。唐朝時你們山西有個大學問家叫柳宗元,他在我們湖南零陵縣當過官,那里也是個窮山區,他在那里也寫過許多好文章。毛主席又高興地問陶魯笳,你們有陳永貴的材料沒有?《人民日報》那篇文章我沒有看。隨即讓他的秘書把《人民日報》那篇文章找來,陶魯笳也把預先準備匯報的有關陳永貴和大寨的材料都交給了毛主席。爾后,巡視列車每到一地,毛主席都興致勃勃地宣傳大寨和它的領路人陳永貴,毛主席說,大寨就是一面旗幟,你們學不學?農業要過關,沒有大寨那種精神不行哪!陶魯笳的這次匯報是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過程中一件非常重要,具有關鍵意義的大事。
毛主席回到北京不久,1964年4月20日,周恩來總理就派農業部長廖魯言到大寨作了二十天的考察。廖魯言著重總結了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按照農業"八字憲法"建設穩產高產農田的經驗。廖回京后向毛主席和周總理作了書面匯報。這年5月中旬,陶魯笳到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在討論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毛主席說,農業主要靠大寨精神,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它不借用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要在種好十六億畝地的基礎上,建設四億多畝穩產高產田,要逐步減少糧食進口,以增加新技術的進口,需要加強內地建設。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公開表彰大寨是全國農業戰線的一個先進典型。周總理概括大寨精神說:"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新中國成立后,解決山西水資源緊缺問題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了共產黨人的肩上。1958年,在中央召開的成都會議上,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向毛澤東主席匯報了引黃入晉濟京的設想,得到主席贊許。
1954年12月,省委確定由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親自主管山西日報。他不僅主持作出了改進《山西日報》的決定,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在辦報指導思想上就給予指導。他在中央開會了解到新精神,在基層調研了解到新情況,都在第一時間告訴山西日報,甚至直接給記者出題目。此后歷屆省委主要領導,都十分重視輿論的引導作用,運用《山西日報》指導全省各項工作?;蛲▓蠊ぷ髦攸c、或親自為《山西日報》撰寫文章、社論、評論,或對《山西日報》報道進行批示。這一切不僅給山西日報人帶來了光榮和驕傲,也注入了辦好報紙的強大精神動力。
1992年陶魯笳(左一)在太原
魯笳同志視山西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陶魯笳所著《一個省委書記回憶毛主席》一書正式出版。大多數牽涉到我們山西的人和事,其中的許多人仍然生活在我們中間。
收入本書的文章,還有魯笳同志與毛主席直接交往的實錄,是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真實而具體的再現。記述了山西省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毛主席支持山西人民試辦農業生產社;毛主席關于"引黃(黃河)入晉"的雄圖大略;毛主席與農業學大寨等等。讀這本書,使我們活生生地感受到了毛主席對人民大海一樣的深情;使我們具體地了解到毛主席支持山西人民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創舉以及"引黃入晉"的雄圖大略;使我們看到了毛主席把老區人民放在心上,要求老區人民努力發展生產盡快改善生活的強烈愿望。讀這本書,使我們活生生地感受到了毛主席對山西人民大海一樣的深情;使我們具體地了解到毛主席支持山西人民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創舉以及"引黃入晉"的雄圖大略;使我們仿佛跟隨毛主席到了虎頭山,看到大寨人那感人的改天換地的戰斗豪情,又仿佛跟隨毛主席到了大泉山,看到荒山禿嶺的黃土高原正被一片片的綠色所覆蓋,使我們看到了毛主席把老區人民放在心上,要求老區人民努力發展生產盡快改善生活。
關于"農業學大寨"的字句,陶魯笳在書中寫道:"中共中央文件可查見的是1966年8月14日發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報,其中在講到毛主席近四年提出的一系列英明決策中,正式有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字句,隨后全國農村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熱潮,大寨成為紅極全國的農業典型。"
關于大寨和陳永貴同志的功績,陶老在書中作了客觀、公正的評說。陶魯笳在書中最后寫道:"撫今思昔,我殷切期望,今日的大寨和昔陽縣,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放下歷史包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好傳統好作風,大膽創新,重振雄風……"令人欣慰的是今日之大寨在郭鳳蓮同志的領導下,確如陶老所期望的那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著新的業績,創造著新的輝煌……
陶魯笳對毛主席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該書的《自序》中滿懷深情地寫道:"毛澤東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所創立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功勛,是誰也抹煞不掉的。毛澤東作為一位歷史偉人,他屬于中國、屬于世界。毛澤東思想作為人類的精神財富,他在生前屬于中國、屬于世界;在他身后,依然屬于中國、屬于世界。"
"毛主席從本世紀50 年代開始,為了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百折不撓的勇敢探索。我們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創立并逐步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認為,堅決貫徹執行鄧小平同志的理論,加快山西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步伐,努力實現"興晉富民"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們對毛澤東誕辰100 周年最有意義的。"
退居二線以后,陶魯笳同志始終關注著山西的發展,并身體力行,調查研究,建言獻策。他生活儉樸,平易近人,始終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