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盛世悲歌:紅旗渠畔話今昔

郭伏生 · 2011-05-28 · 來源:烏有之鄉
紅旗渠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盛世悲歌  

紅旗渠畔話今昔  

紅旗渠是我的故鄉,是紅旗渠水養育了我,我是聽著紅旗渠的故事,聽著隆隆的開山炮聲長大的。紅旗渠建成四十六年,改革開放三十三年,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紅旗渠的滄桑巨變,由盛到衰。我只想把耳聞目睹的變化,不擴大,不潤色,一比一,原汁原味的寫出來。  

林(州市)縣地處豫西北,西邊是高聳的太行山,東邊是華北大平原。境內山巒起伏,土薄石厚,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了八成。新中國成立前的五百年時間里,有史記載,大旱絕收三十次,人相食五次,最近的一次是“光緒三年人吃人”。碑記“……眾所食,樹葉野菜,更有非人所食之物,也皆和榆皮為未食之……,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至已經掩埋猶有刨其尸剝其肉而食之。十人之中死有六七,言念及此,能不痛哉”。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養就了林縣人民倔強的性格和勤勞儉用的傳統,野果、草根、樹皮、觀音土皆為食,把紅、白蘿卜纓、紅薯葉踩在缸里,稱之為“酸菜”、“好菜”,夏秋兩季舍不得吃的菜曬干儲藏,這就是冬春的菜蔬。柿子與谷糠和成泥,數九寒天碾成面,存放在泥缸里可長久保存,稱之為“炒面”,(這也是“柿子顧減年”之說,現今林縣的田間地頭還有很多柿樹),上世紀七十年代未,有的百姓家中還存有成捆的椿樹葉。糧少水更缺,山洪雨水經過的地方挖有池塘、旱井,五百多村莊每逢旱季就有三百多村莊的吃水在三五里開外。因為水,村與村,戶與戶屢有官司,井邊的石頭磨的光滑可照出人影,道道繩子的痕跡有幾厘米深,人與水桶排成長龍的是在接泉水,而提水時井的四周圍滿了人,井中七上八下的繩子扭成了攏,不時有水桶(繩)從頭上摔過來,跌死在井里的事時有發生。  

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桑耳莊村的桑林茂老漢大年三十天不亮就去八里外的黃崖泉擔水,天黑了還沒有回來,新過門的兒媳痛念公爹,摸黑出門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擔上沒幾步被石頭絆倒,一擔水傾了個精光,兒媳又羞又氣,當晚便懸梁自盡了。桑林茂懷著滿腔悲憤含淚埋葬了親人,大年初一便領著兒子踏上了凄風苦雨的逃荒之路。八十年代去世的老人中還有用“面人”陪葬的,那就是逃荒出去再也沒有回來的人。  

地主霸地霸水,窮人逃了糧荒逃水荒,貧苦的老百姓家家都有一本血淚賬,戶戶都有餓死人賣兒賣女的歷史。終年過著“早上清湯,中午糟糠,晚上稀飯照月亮”的凄慘生活。“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這就是舊社會林縣人民的真實寫照。  

解放后,毛主席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歷經土地革命,從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當家作了主人。盤古開天至今,無產階級的勞動人民第一次形成了自己的集體,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縣委、縣政府認識到制約林縣發展的首先是水,有了水就能喚醒林縣沉睡千年的青春。五九年止,修建了一些中小型水庫,但當年的一場大旱河水斷流,井塘干涸,林縣境內鑿井無泉,引水無源。“引漳入林”在林縣歷屆的黨代、人代會上作為提案多次提出,皆因條件的制約而未實現,現實面前這一重大問題被列入了縣委的議事日程進行了多次討論,經過調查、勘測、請示、協調,他們決定有困難自己克服,沒有條件自己創造條件也要徹底解決水的問題,要向太行山宣戰!  

1960年的正月十五,幾萬名筑渠大軍冒著早春的寒風,踏著霜凍,浩浩蕩蕩地向太行山開進,他們扛著工具,挑著行李,推著小推車,趕著馬車,奔騰的人流人歡馬叫,沿途各村設立了茶水站,他們豪邁地說:“今天喝你一碗水,來日還你一條河”。“過去爹娘走的這條路,那是走的逃荒路,今日俺走這條路,是黨指引的幸福路”。先輩們住席棚,睡山洞,“天當房,地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建成大渠不還鄉”。他們要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開鑿一條寬8米,高4.3米的大渠,途徑鸚鵡崖、虎口崖、鷹嘴山、小鬼臉等令人望而生畏的路段,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在沒有機械設備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發揚愚公精神,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錘一釬,劈山鑿洞。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炸藥自己碾,工地上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懸崖上架起了一條條空運線,山腰間生起了一盤盤鐵匠爐,爆破隊掄錘打釬,裝藥放炮,除險隊腰系繩索,凌空飛蕩。人聲、車聲、錘聲,在濁漳河濱回蕩,發明的露天堆積燒石灰,一次可燒2000噸,在每人每天只有一斤口糧的情況下,他們撈河草、挖野菜、食野果。  

工程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模范英雄人物,“除險隊長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神炮手常根虎,土專家路銀……,新華社記者穆青看到任羊成腰間被繩子磨出的層層老繭及邊緣血滲出的痕跡,禁不住背過身去拭淚。“力氣是奴才,使了再來”,出力流汗都是其次,先后有八十一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早飯前收工的人們數著炮聲又去回炮,“轟”的一聲,共和國的英烈史上又一位董姓炮手粉身碎骨,嘲嘲嚷嚷的工地霎時靜寂無聲,平時分著吃的一大鍋小米稠飯只開了一個小口,他們含著淚,這里撿回了半條胳膊,那里撿回了半條腿,連著三天,成群的烏鴉喳叫著撿肉吃。這是母親和一位祖輩在不同的時間內對同一場景的回憶。  

吳祖太,河南原陽人,紅旗渠工程中唯一科班出身的水利專家,家中的獨子,1958年正月初一結婚,初五就回到了工地,三個月后,在淇縣教學的妻子為救過鐵路的小學生而英勇犧牲。我們的吳技術員守著妻子的遺體坐了一天一夜,一口飯沒吃,一口水沒喝,跟他一起去的同志說,吳祖太一直地哭,后來眼淚都哭干了。1960年3月28日晚,他剛端起碗,聞聽洞中有裂縫,炊事員喊也喊不住,“現在不排除了,明天怎么開工”?他查看著洞中的情況,突然塌方,大家發瘋一般地刨出了他的遺體,我們的吳技術員“非常安祥、靜靜地,就象睡著了一樣”。對紅旗渠工程的勘察設計具有奠基作用的一個外鄉人,為了使林縣人民能早日吃上水,犧牲在了山西省的王家莊村。副縣長馬有金,紅旗渠工程中任期最長的指揮長,人稱“黑老馬”,白天在工地勞動,晚上提著馬燈沿渠巡視。我們的馬副縣長只要聽說一口氣打錘的記錄被誰突破了,就會找上去比試。正是有了這樣的工程技術員,這樣的干部,紅旗渠才堅如磐石。  

先輩們數九寒天掄錘打釬,松樹皮似的手從手背打針藥水從手心就滲了出來。早春二月,為了趕在汛前建好攔河壩,面對四五百斤重的石頭都被沖得無影無蹤的漳河,四十名社員跳進了冰冷刺骨的激流里,挽成了堅不可摧的人身肉墻。先輩人為修渠流了多少血,灑了多少汗,紅旗渠作證,太行山知道。人苦牲口更苦,因為它們與人一道在戰天斗地,生產隊里分了驢肉,和驢一同勞動過的人不肯吃,他們說大青驢是讓活活累死的。  

先輩們奮戰十年,削平山頭1250座,鑿洞211條,建渡槽151個,總干、支、斗渠總長1500公里,動用土石方1640萬方,如建成高2米,寬3米的公路,可從哈爾濱經林縣到廣州。其中社隊投資近八千萬元,占投資總量的63%,當時的勞動日值兩毛五分錢或不到,正是這兩毛五分錢撬動了太行山,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被周恩來總理親切地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65年4月5日,總干渠通水了,人們從四面八方的十里八鄉趕來,有的用小推車推著老人小孩,從紀錄片上可看到,分水嶺上人山人海,一聲“開閘”放水,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渠水奔騰而至,人群頓時歡呼雀躍,奶奶臉上的皺紋燦爛地舒展開了,爺爺的笑從七零八落的牙齒上洋溢到了抖動的胡須梢上,喝上一口還帶點堿味的渠水心里是那么的甘甜,人們盡情的高呼著“毛主席萬歲”,那不是激情在燃燒,而是所有的人都認為世世代代幾千年來的缺水將成為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提到紅旗渠就繞不開楊貴,楊貴來林縣工作是我們林縣人民的福氣,我引以為豪的是見過老書記幾面,那是九四年的夏天,我和他過去的同事有事去北京,幾天后老書記請我們去他家吃飯。他的同事一再告誡“千萬不要買東西,要不然老楊會生氣的”。我們提的禮物就是從菜市場買了幾斤芒椒、豆角。老書記說:“你們大老遠從老家來,總得請你們吃頓飯,咱縣人不會喝酒,喜歡吃面條兒,咱就吃雞蛋西紅柿面條兒吧”。飯前吃了一點兒西瓜,老書記當時是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十幾年了,這頓飯如同陳年老酒,時間愈長愈值得回味,如果與時俱進地大魚大肉擺上一桌,我們吃不好是肯定的,那他也不是林縣人民心目中的“楊貴”了,老書記的夫人韓小信和藹慈祥,拉家常時說到他們在京多年了,總改不了林縣人的生活習慣,孩子們漸漸地與他們生活不到一起了,與咱家人打過交道的人都說咱縣人“摳”……。其實她是湯陰人,老書記是衛輝人,他們把人生風華正茂的二十年奉獻在了林縣。  

正是老書記的雄才大略和堅韌不拔,是他一心為民造福的思想才造就了紅旗渠。他與當時的水利局長說:“如果渠建成了通不了水,勞民傷財,有何臉面再見林縣人民,我將從太行山上跳下去。”他總是安排好縣里的工作,就回到了工地。1961年,新中國最困難的時期,中央號召“百日休整”,紅旗渠的“青年洞”沒有停工,為此有人將狀告到了正在新鄉調研的譚震林副總理的案頭,參加會議的縣委組織部長被當即撤職。楊貴到會后面對沉悶的會場平靜地說:“我如果為了這頂烏紗,停工也就可以了,但現實是林縣現在每天有幾萬人為吃水而外出擔水……”,譚副總理馬上派調查組查證落實,最后肯定了紅旗渠工程。“三年困難”時期,紅旗渠沒有停工,全縣也沒有餓死一個人。文革時期老書記被撤職批斗,是原來采訪過紅旗渠的新華社記者上書老前輩康克清,在周總理的過問下,問題才得以解決。他復職后更是加快了紅旗渠工程的建設步伐。林縣人民在他的領導下,“重新安排林縣河山”,“讓高山低頭,河水上路”,并不是豪言壯語,林縣的山川大地作了大寫的記錄。  

改革開放后,我們的老書記很長時間沒有回林縣,1991年,李先念主席的“發揚紅旗渠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詞揭幕時,楊貴回到了他別了近二十年的林縣,出席會議的有省、水利部的主要領導,主持人介紹來賓,當念到“楊貴”的名字時,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他十多分鐘的講話,響起掌聲二十七次,會場外人群圍了一層又一層,“楊貴回來了”,“楊貴回來了”,我們的老書記是回來了,但已是滿頭銀發。人們爭相與他握手,有很多百姓眼含熱淚用力鼓掌,老書記也是眼含淚花。山里的百姓不習慣鼓掌,而此時只有用掌聲才能表達出對為我們嘔心瀝血的老書記的敬意。作為會場的劇院門外的廣場上、大街上人潮涌動,縣城滿街空巷……。老書記在一所土坯茅屋前見到了“黑老馬”,年過七旬的“黑老馬”孩子似的哭了,他在林縣的幾天里,有從山西平順縣趕來的,有從河北涉縣趕來的,一把把的核桃,一把把的板粟……,當時與會的李長春省長感慨地說:“一個離任了二十多年的縣委書記,人民與他的感情這樣深……”新華社記者為此寫了內參稿。  

“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想念三書記”(焦裕祿、楊貴、鄭永和)這句話在河南廣為流傳。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山西平順縣的人民為了紅旗渠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修改了建造兩座水電站的規劃,遷移了祖墳,毀掉了果木,騰出了自己的住房。他們高瞻遠矚地說:“咱天下農民是一家,咱不能再讓林縣的兄弟受干旱的苦,過苦日子了。咱平順縣毀了幾百畝地可就救了林縣的六十萬畝地,這是一丟卒保車的好棋”。  

我記事起,不論酷暑嚴冬,南坡上的排洪渠便奔騰不息。在我對人民幣還認不清多少的時候,奶奶會讓我去村衛生所與她買藥:“你家在合作醫療,你去了會便宜些”。七六年我上小學后(本村可上至初中畢業,學區公社都有高中,可現在有些村莊已沒有了小學,我們五萬余人的鄉鎮沒有一所高中),農忙時節我們也成了“公社小社員”,“割草積肥拾麥子”。耕地用鐵牛,拉耬用牲口。那時人們很樂觀,非常關心國家大事,晚上出來計工分的人們簇在一起侃大山,記得最清的一句話就是“共產黨決不會讓餓死人”。月亮下去才耕好的地里摔跤,在青年的帶動下,我們也去。冬天,特別是春節前后更是人們的樂園,村里會組織自己的文藝宣傳隊,幾個村莊互相串演,學生說快板“紅旗渠寬又長,彎彎曲曲繞太行”,成年人排演“養豬高潮一掀起,社員養集體養都很積極”,惟妙惟肖也可能沾不上邊,但自己熟悉的人登臺演戲本身就是一出喜劇。  

課文中是,現實中也是:“秋天到,秋天到,田里莊稼長的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粱漲紅了臉,谷子笑彎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地里蔬菜長的好,冬瓜披白紗,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打麥場上的小麥似小山一般,人們笑呵呵地說:“今年肯定能打十萬斤”(上繳國家在五萬斤以上)。生產隊辦公室的墻上掛滿了“畝產過黃河”(八百斤),“畝產過長江” (一千斤)的錦旗。修渠時的宣傳語“渠道繞山頭,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樹溝”,如今變成了現實。漫山遍野的土壤,在紅旗渠水的滋潤下激活了能量,都在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貢獻著自己的一份熱量。林縣的土地第一次養活起自己的子孫,并有了大量的盈余上繳國家。  

七十年代未,“楊貴倒臺,林縣翻天”,什么“造反派不能當干部”,從生產隊到縣委還必須是反楊貴的造反派才能上臺,先是包產到戶,后又分田到戶,漸漸地別說澆地了,吃水都成了問題。八二年我上初二,也出村到渠上看水,我村九百口人出動勞力上百人,日夜循護在渠上,水經過哪里哪里就森嚴壁壘,留下買路錢,至于你吃不上水那是你的事,近水樓臺沒商量。為護水雙方經常摟抱著翻滾到渠里,眼看著又吃不上水了,利用集體的積累,賣掉了集體的倉庫、牲口、農具,才打了機井。土地的耕種上,40、50的東方紅拖拉機不能用了,初時有的用牲口犁,有的用?頭刨,還有十多個人和牲口共拉一張犁的。后有一些用上了小四輪但仍然是用?頭刨為主。秋播夏種時節,雨過天晴,趁墑搶種,從山上往下望去,人們三五成群,星羅棋布,老的少的駕耬,青壯年拉耬,用機播是癡人說夢,用牲口已跟不上時代的節奏,這并非聳人聽聞。“改革就是解放生產力”,那只是宣傳的口號,如果說解放了生產力,就是?頭——這原始的生產工具比原來的寬了一點,秸桿不再用作農家肥,秋天不焚春天焚。風調雨順,小麥畝產六七百斤而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如有報道說我們這里的糧食產量又破紀錄了,那絕對是“逗你玩”。  

當時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批評山西的西水東調勞民傷財,其實紅旗渠才是真正的勞民傷財。紅旗渠通水后至七十年代未,近十年時間內,各生產大隊都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水庫、池塘、渠堰,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宣傳上的長藤結瓜(水庫、池塘),那僅是不多的幾個,很多藏在深山仍未識,可以肯定,紅旗渠工程如果再有五到十年的時間加以完善,林縣大地的農林牧漁絕對是極樂盛景。漳河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人民的漳河,夏季七千個流量,枯水時十多個流量,只要合理調配利用這些瓜的作用,林縣的山川賽江南。  

現實與林縣人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自1983年后,身處渠水下游的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滴渠水,水澆地面積縮水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不僅沒有過去方便而且變成了有償用水。全縣人民辛辛苦苦奮戰十年的紅旗渠工程,又奮戰十年的配套工程,真正無憂無慮的也就是十年光景,二十年的血汗很多成了擺設,平順縣再也不是“天下農民是一家”的平順縣了,商品經濟的春潮,他們把漳河水論噸賣與我們,林縣的十萬打工大軍可從祖國的西部戈壁到東南沿海,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但就是進不起咫尺之隔的平順縣境去維修自己的渠道,很多時候是人民解放軍,是武警水電部隊一次又一次為林縣再立新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林縣的工匠外出源源流長,吃大苦耐大勞的人民更因紅旗渠的建成而聞名于世。縣志載從明洪武年間始:“每年春間,擔負行李絡繹途中,皆工人也”,一代又一代林縣人在為地富建造著豪宅,為封建官史豎起了宮殿,為剝削階級趕造著婚裝。“錢難掙,屎難吃”,“在家日日好,出門時時難”,“匠人錢,過過年”,這些諺語祖祖輩輩在口傳著,但為了生存依然阻擋不住他們外出的步伐,高高的腳手架就是他們戰天斗地的地方,手掌上厚厚的老繭,手指上腫脹的關節,衣服上的片片白云,出汗馬之力,吃最廉價的飯菜,手里摳,肚里減,千百年來,歲月滄桑,困渴的山川依舊。  

紅旗渠是時代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公社體制及楊貴、“黑老馬”式的干部和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才凝聚成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毛澤東思想是紅旗渠精神的核心,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紅旗渠,毛澤東思想是人民心中的一盞明燈。修渠初時,縣里僅有積累二百九十萬,而建成通水時社隊地方投資近八千萬元,如果不是人民公社體制,我們的老書記有這個膽量嗎?正如修渠時宣傳的那樣,“集體力量大無邊,下管地來上管天。愚公精神作榜樣,主席著作是指南”。看,花崗巖、二灰泥砌就的層層渠岸,青石、破灰土筑就的座座庫堤,細工鍛造,趙州橋式建成的拱拱渡槽,鋼筋混凝土望塵莫及。水源的短缺只是暫時的,我們的國家還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實現共產主義,只要土地生長需用水,水往低處流,那么紅旗渠的物質不滅,精神不倒!  

“常回家看看”就要進入法律了,我們這些打工的游子其實無時不刻不在渴望著回到生養自己的故鄉。2011年的春節前夕我回到了家鄉,鄰居一位奶奶的意外去世使我著實傷感了一場。這位奶奶非常勤勞,冬天也不安閑,她家六七口人的春地都是她用?頭刨一遍,從地里回來不忘邁動三寸金蓮螞蟻搬家似的拖一捆柴禾。很多人都拿她的勤勞開玩笑,拖著柴禾時,拜年把我們送出來也是。  

有一次她與我父親說:“現在的藥價這樣貴,孩子們的負擔又很重,你記著,我以后決不會拖累孩子們”。  

“你積攢的安眠藥不是被搜走了嗎?你又準備下啥東西了?”  

她哈哈地笑了:“沒有,不會的”。  

她已八十三歲高齡,近段身體大不如以前。哪天閨女、女婿用小推車把她送回了家,母親與她打招呼時,這位奶奶竟從扭曲的臉上流下了兩行淚水。第二天以上樓找鞋為由喝下了早已存下的農藥,快的連打急救電話都沒來的急,我想去看看她。  

爬上山坡,水渠斷斷續續的遮掩在荊棘蒿草下,渠岸上已走不過人,對面禁林坡上的核桃林已不復存在。回頭望去,村里有整片整片的殘墻斷壁,有鞭炮聲傳來才知道要過年了。從水庫大堤上走過,大堤依舊,堤外護坡上的綠化帶更加蒼翠。這座水庫庫容近十萬方,大堤建成后就停了工,配套工程無人問津。她的墳孤零零的露在山腳下,放眼望去,六七成的大地板由一年兩熟改成了靠天收的只種秋季,遍地的桔桿枯草在簌簌的寒風中抖動。山洪沖倒的地岸豁口無人搭理,地里條狀式的種上的幾家麥子,伶仃的麥苗纖弱發黃,一根是一根,一腳踏上去滿腳湯土面。有渠水的時節,綠毯一般的麥苗該是睡在冰層下養精蓄銳,蓄勢待發。夕陽落下山去,山色更加灰暗,我的心禁不住更加悲涼,這,就是我魂牽夢縈的熱土?  

一部紅旗渠在訴說著歷史的興衰,在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v日本v欧美v在线播放 |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视频黄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91尤物 |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