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60年來兩條道路斗爭重大事件簡析
作者:雪文
1、以農業合作化為形式的社會主義改造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確立。這一事件即有資本主義傾向的人反對,也有左傾錯誤的干擾,還有經驗不足的盲目性。但總的方向是社會主義的。高級社過渡的急了些,值得總結經驗教訓,但看站在什么立場上;58年的大公社、共產風,形左實右,是個混亂時期,原因人們越來越清楚了。但毛主席親自制定的60條,正是糾正這種錯誤的;況且,評價人民公社制度的優劣,也不能以58年的混亂為準,只能以60條以后成型的制度為準。
2、以學大寨為主要形式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其意義不亞于同一時期國家建成的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奠基禮。有資本主義傾向的人反對她,抹黑她,目的是否定共產黨、新中國的歷史。
3、以社隊企業發展為標志的農村工業化的起步。這是決定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能否鞏固和發展的根本條件,毛主席認為是光輝燦爛的前景。這一點到是一些左派的同志認識不足,甚至改革前還當做資本主義進行批判。
以上三件事是有先后邏輯順序的發展過程,都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重大事件,是農村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主要體現,是改革前新中國近30年歷史發展的基本面,是農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探索的偉大實踐。
4、作為改革開端的農業生產責任制。這一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因為這既可以是人民公社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包括連溫飽還沒有解決的地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只要堅持集體經濟體制,也沒必要完全否定;但是,也可以由此走上另一條道路,實際上這一事件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的轉折點。造成這種轉折的關鍵點不在于搞責任制,而是在于簡單化地解散人民公社,使集體經濟的聯產承包變成了分田單干,概念被偷換了。這是社會主義反方向的部分質變。
5、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后又被大批私有化。這是對農村集體經濟比包產到戶更致命性的打擊,使農村集體經濟在失去體制支撐以后又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經濟基礎,為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原始積累;實際上也斷送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前程。這是社會主義反方向的進一步質變。
6、農村土地承包的永久不變和自由化流轉。這一過程還處于現在時。如果說農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一些殘留的話,也就剩下土地集體所有這最后一道脆弱的底線了。目前兩條道路斗爭的焦點是守住還是突破。守不住,下一步將由資本下鄉,掀起最后一輪圈地運動,徹底改造農村和剝奪農民。前些年自由化學者鼓噪的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只不過是資本主義改造“三農”的預演,現在大幕正在拉開。
以上幾條是從三農自身的角度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不同發展階段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事件和政策導向,是兩條道路斗爭的焦點問題。除此以外,對農村發展道路產生重大影響的宏觀政策和路線問題主要還有以下兩個,它們對農村發展方向的影響更加深遠。
7、照搬西方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造成大批農民成為資本的雇傭勞動者,形成兩個多億的農民工群體;同時,大量農村資源被城市資本吸走,農村生產要素長期凈流出,城鄉二元結構迅速強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受阻,農業副業化,上一代農民靠勞動積累建設起來的水利等基礎設施基本老化,農村集體經濟名存實亡。
8、出口導向的外資經濟模式。這既是個原因,也是個結果。說是結果,是因為印證了毛主席的預見,即:“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兩極分化,農民貧窮,國內沒有消費需求,只好賣給西方換回一堆綠紙了;所以,出口導向的外資經濟模式是農村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必然結果。說是原因,是指這種出口導向的外資經濟模式又使農村鄉鎮企業幾乎失去任何保護,被外資不斷攻城掠地,成為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農村鄉鎮企業逐漸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三農”問題,既有農村內部的發展道路問題,又有整個國家的宏觀政治經濟路線的大環境問題,是中國走什么道路的一個綜合反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