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肥的使用現狀與需求展望--中、微量營養元素問題探討
用真實數據說話,83年后的包產到戶對全國糧食增長率貢獻率為零
“肥料是植物的糧食”。中國農民有施用有機肥的優良傳統,數千年來得以保持地力不衰。但是,僅僅依靠農業內部的物質循環,難以迅速地、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產量,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正是施用化肥,為農作物提供了新的養分來源,生產出了更多的農產品。中國在這兩方面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國際上的公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的作物育種家鮑洛格博士(Dr.Norman E.Borlaug)1994年在文章中寫道:“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她農業上驚人的進步是由于多種因素。當然,發展高產品種和改善灌溉系統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是,可能更為重要的在于改善和保持土壤肥力方面的成就。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在世界上是有機物、家畜糞肥、人糞尿、作物殘茬堆肥再循環利用最好的國家。”
“在60年代初期,中國意識到不能僅僅依靠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和食物生產。”從60年代發展氮、磷小化肥,同時進口氮肥。在70年代又建了10個日產1000噸和成氨的大型氮肥廠。“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氮肥最大的生產、進口和消費國,磷肥的消費和生產,居世界第二、三位。在化肥工廠方面的投資使中國得以瀟灑地在基本食物方面成為自給,而且某些糧食成為重要的出口國。”這就是一個外國人對中國肥料與糧食生產關系的看法。“在60年代初期,中國意識到不能僅僅依靠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和食物生產。”從60年代發展氮、磷小化肥,同時進口氮肥。在70年代又建了10個日產1000噸和成氨的大型氮肥廠。“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氮肥最大的生產、進口和消費國,磷肥的消費和生產,居世界第二、三位。在化肥工廠方面的投資使中國得以瀟灑地在基本食物方面成為自給,而且某些糧食成為重要的出口國。”這就是一個外國人對中國肥料與糧食生產關系的看法。
1、大量營養元素肥料(氮、磷、鉀)
1.1. 氮、磷、鉀肥料的增產作用
我國引進化肥并進行施肥的試驗研究開始于本世紀初期。在農業上大量施用化肥并在農業增產中發揮重大作用是在6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施用化肥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就是60年代前的有機肥與氮肥配合階段,60年代的有機肥與氮、磷化肥配合施用階段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有機肥與氮、磷、鉀、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階段。此后又經過20年的發展,大量元素肥料的平衡施用并沒有完成解決,例如鉀肥不足和土壤鉀素虧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微量營養元素(硼、鋅、鉬、錳等)和中量營養元素(硫、鈣、鎂)對作物的增產作用日趨明顯,其需求呈增長之勢。
氮、磷、鉀化肥在我國農業增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全國化肥試驗網1981~1983年在全國布置的5000多個田間試驗結果計算:合理的氮磷鉀化肥配合,可使水稻增產40.8%,玉米增產46.1%,小麥增產56.6%,棉花增產48.6%,油菜籽增產64.4%,大豆增產17.9%。每公斤氮肥(N)可增產稻谷9.1公斤,小麥10.0公斤,玉米13.4公斤;每公斤磷肥(P2O5)可增產稻谷4.7公斤,小麥8.1公斤,9.7公斤,每公斤鉀肥(K2O)可增產稻谷4.9公斤,在小麥、玉米上的增產效果較低。肥效總的狀況是N>P2O5>K2O。若以化肥總用量的80% 用于糧食作物,每公斤化肥(養分)增產8公斤糧食產量計算,則 80 年代初糧食總產中約有1/3 是施用化肥得來的。因此,舉國上下都對增加化肥來提高作物產量寄以厚望,甚至認為只要有了化肥,就有了糧食。
1.2. 中國近10年來化肥用量和糧食產量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自1984年以來,我國化肥產量繼續增加,同時,每年又進口大量化肥,因此,化肥用量增加很快。但是糧食產量即出現了徘徊,增長的速度明顯變慢了。棉花產量至今還沒有恢復到1984年的水平。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問題。下面是我國1952年~1994年的化肥總用量和糧、棉總產量(表1、圖1)。
(表:表1 我國歷年化肥總用量和糧、棉總產量 )
年份 化肥 糧食 棉花
(萬噸)
1952 7.8 16392 130.4
1957 37.3 19505 164.0
1962 63.0 16000 75.0
1965 194.2 19453 209.8
1970 351.2 23996 227.7
1975 536.9 28452 238.1
1976 582.8 28631 205.5
1977 648.0 28273 204.9
1978 884.0 30477 216.7
1979 1086.3 33212 220.7
1980 1269.4 32056 270.7
1981 1334.9 32502 296.8
1982 1513.4 35450 359.8
1983 1659.8 38728 463.7
1984 1739.8 40731 625.8
1985 1775.8 37911 414.7
1986 1930.6 39151 354.0
1987 1999.3 40473 424.5
1988 2141.5 39408 414.9
1989 2357.1 40755 378.8
1990 2590.3 44624 450.8
1991 2805.1 43529 567.5
1992 2930.2 44266 450.8
1993 3151.9 45649 373.9
1994 3314.0 44450 425.0
(圖:圖1 我國歷年化肥總用量和糧食總產量)
從表1、圖1可見,1984年前化肥用量較低,隨著用量的增加,糧、棉產量逐年上升,在此期間產量因自然(天氣)和人為(政策)等原因,也有波動,但時間較短。1984年后化肥用量迅猛增加,糧食產量出現了5年的徘徊,1990年開始才緩慢回升。1984~1994年的11年間,化肥總用量增加了1574.2萬噸,增加了90.5%,而糧食只增加3719萬噸,增加了9.1%。
全國基本實行包產到戶后的198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3.8728億噸,1993年全國糧總產量為4.5649億噸,增長17.87%。而196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2.14億噸,197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2。8631億噸,增長33.8%。包產到戶后的十年,糧食生產的增長竟然比人民公社在文革‘十年動亂“時期的糧食生產增長率還低!
1983年——1989年糧食進口累計為8581萬噸,糧食出口累計為4537萬噸,進出口沖減后,純糧食進口4044萬噸, 平均每年進口577.7萬噸,即115.54億斤。。1983——1989年植物油進口累計為202.8萬噸,出口累計為60.3萬噸,進出口沖減后,純植物油進口142.5萬噸,年均進口20.35萬噸,即4.07億斤。這些進口的糧油主要增加城鎮人口的供應,而同時減少對農民的征購。原來八十年代老百姓覺得能吃飽飯,油水也多了,并不是一個“包“字就帶來的。
原文數據資料主要引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 林葆研究員《中國化肥的使用現狀與需求展望》一文
附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