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成型的重慶模式和尚未成型的北京模式
張文茂
筆者長期從事北京郊區農村問題的調查研究,前一段曾系統思考過北京郊區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值得總結的正面經驗,并試圖概括為大城市郊區農村改革發展的“北京模式”,但又覺尚未成型,自己在這里拔苗助長,難免被人恥笑。然而,重慶近幾年的新政也是筆者一直關注的,也增多次考察學習,并深感重慶新政的博大精深,且特征越來越清晰、明朗?,F在已有人開始研究總結“重慶模式”,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重慶的做法更好、更快地上升到理論和全局性的政策層面,形成更大的效果。
關于重慶模式,由于自己掌握的材料有限,還不能做更準確的概括。但從基本面來看,這是一個偉大轉折的前奏,是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不是某一個方面或領域的單方面突破。這是因為,重慶模式包括了思想理論上的正本清源,如“唱紅歌”;包括了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如“打黑鋤惡”、打“保護傘”;包括了經濟上的回歸民生為本,如“城鄉統籌”、“加快城鎮化”、“建設公租房”、“ 300萬進城農民的就業”、“農村低?!?、“產權交易所”、“以內需促經濟增長”等,也包括了社會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諸多方面。我相信重慶模式能夠越來越豐滿,越來越特色鮮明,越來越鼓舞人心,并成為新時期一面鮮艷的旗幟?! ?/p>
同時,我認為重慶模式的成功,除了如毛主席說過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之外,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已經使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大事大非問題逐漸明朗化、簡單化了,什么“打左燈,往右轉”的彎彎繞和“溫水煮青蛙”之類的迷魂陣已經不靈了。30多年,小孩子都成人了,還那么好糊弄嗎?所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重慶模式的初步成型就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何況我們的黨還沒有真正滅亡!
其實,各地正面的典型還有很多,只不過總結宣傳的不夠。從這個角度看,北京也有很多正面的東西,就看決策者們想往哪個方向引導,想創造一個什么樣的模式了。鑒于此,筆者還是斗膽將此前提出的一個未成型的北京模式公示一下,不成熟之處,望讀者見諒。
(2010-12-18)
附件:
《要總結和完善大城市郊區現代化的“北京模式”》
一、是否存在北京模式?
大城市郊區是比一般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現代化進程發展較快的地區,這帶有普遍性。改革開放以來,北京郊區農村在不斷學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也積累了很多自己的實踐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這些特色是否能夠概括為北京模式? 我認為是可以討論的。但是,“北京模式”的特征尚不明朗,線條還不是很清晰。到目前為止,雖然還沒有人提出這一概念和總結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但是,筆者認為,不論從改革的現實需要,還是從進行理論概括及政策提煉和政策導向的角度上看,進行這種概括和總結都是非常必要的。這里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拋磚引玉,供有識之士討論?! ?/p>
二、北京模式需要總結的主要特征
大城市郊區農村的現代化進程,既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是傳統農村社會結構城市化、城鎮化轉型的復雜過程。北京郊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有些什么特點呢?
1、農村經濟體制上鄉村集體仍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在城市化、城鎮化地區,以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后的公司化的社區集體經濟為主導;在一般農村地區,通過土地承包權“確權確地、確權確股、確權確利”的形式,既保證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又為土地流轉集中,走向農業規?;洜I提供了制度安排。
2、農業經濟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園區化、多功能化為主導。農村經濟實現三次產業的融合,平原地區將以“千畝園區、萬畝基地”的園區+基地為主要形態、山區半山區以休閑農業和溝域經濟為主要形態,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p>
3、社會結構轉型以城市化轉移一批、城鎮化集聚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升一批的“三個一批”為主導。不同類型的農村按不同的發展演變軌跡轉型,實現城市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逐漸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4、實現形式上以園區建設帶動農村社區轉型為主導。工業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及城市擴散的重大功能園區帶動城鎮化社區建設、農業高科技園區或觀光休閑產業園區帶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圍繞產業園區實現經濟和人口的集中和集聚?! ?/p>
5、城鄉關系上以城市帶動鄉村為主導。城鄉統籌通過市級、區縣和鄉鎮三個層次實現。城市產業和功能的郊區化擴散、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職能向郊區農村的延伸覆蓋,成為郊區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主要動力之一,并與郊區傳統農村的轉型形成互動?! ?/p>
三、北京模式需要完善的幾個方面
以上總結的北京模式的幾個特征,實際上淹沒在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實踐和政策措施中,有些是近年來出現的苗頭性的趨勢,人們往往不注意,缺乏總結和提升,使其進一步完善和明朗化。今后需要進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是:
1、進一步強化鄉鎮統籌的功能,提高鄉鎮的統籌能力。不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傳統農村的社會結構轉型,都應該跳出村自為戰的格局,盡可能實現鄉鎮層次的統籌,為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提供體制和經濟支撐?! ?/p>
2、根據城市化轉移一批、城鎮化集聚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升一批的發展趨勢,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例如:以股權為紐帶的公司化組織形式、以土地承包權為紐帶的土地銀行的組織形式、以同一產業為紐帶的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形式、以各項公共服務為紐帶的企業化組織形式等等?! ?/p>
3、有條件的鄉鎮將村級產權制度改革延伸到鄉鎮一級,建立鄉鎮一級以農民為主體的公司化集體經濟組織,下設專業分公司或子公司,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直接受益的鎮域經濟,統籌農民的產業轉移?! ?/p>
4、以鄉鎮為單位統籌農村集體土地權益,實現集體土地權益股權化;組建鄉鎮農民土地承包權儲備中心或土地銀行,統一兌現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承擔農民社會保障功能?! ?/p>
5、繼續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的延伸覆蓋,基本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運行管理的城鄉一體化,建立穩定的長效運行機制,逐漸解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的公共服務負擔?! ?/p>
6、有組織地引進社會資本進入,按照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一體化的規劃原則,積極主動承接城市功能的擴散轉移,使新型農村社區成為北京城市整體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嚴格控制資本圈地,避免社會資本直接置換農民的經營主體地位;通過政府把關、規劃控制和農民組織化,以合作的形式實現社會資本和農民的雙贏。
2010-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