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雪文
毛主席誕辰117周年的日子快到了,在非毛反毛的濁浪有增無減的氣氛中,我對毛主席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卻越來越強烈。想寫點什么,又一時難成。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問題,其實本質上是如何解決“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研究中林林總總的觀點、體系、學說汗牛充棟,我卻仍然認為都沒有毛主席的一個預見更經典。這里再次提出來,供大家討論思考,也借此表示他老人家的一個忠實的學生對他的無限敬意。
王震將軍生前曾經說過:“毛主席比我們這些人早看了50年。”我門作為晚輩,沒有趕上大革命的腥風血雨,但也經歷了新中國的曲折進程。我相信王震老將軍的話是真心的、正確的。
1965年5月25日,毛澤東重回井岡山時,對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張平化說:“你是沒有忘記專列上我的許諾吧。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么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么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
如果從“三農”問題的角度總結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或學說能夠超越毛澤東的這個論斷。我將這個論斷看做是王震將軍所說的“毛主席早看了50年”的一個核心證據。毛主席的這個談話,涉及包產到戶與農村集體所有制的關系、農村集體所有制與國家工業基礎和工業化的關系、工業公有制與兩級分化的關系、共產黨與老百姓利益的關系、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關系等等。這是一個因果關系鏈,是一個合乎歷史發展邏輯的演變過程。40多年前的預見,難道不是在這個歷史的邏輯中演變著嗎?從包產到戶到家庭單干,從人民公社的被解散到鄉鎮集體企業的私有化,從集體經濟的瓦解到國有工業失去國內消費市場,從國有企業失去國內市場到“吐口痰”再賤賣,從私有化到被外資控制,從大批農民逃離農村到淪為雇傭勞動者,從農村的空殼化、老齡化到留守兒童,從農業的副業化到主糧的被“轉基因”,從土地的流轉到資本的圈地運動,從國內消費不足到舉國為美國打工,從出口產品到換回美國的綠紙,從經濟的殖民化到美國航母來門口示威-----,一樁樁,一件件,歷史發展到今天,那一點沒有得到證實。“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么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還沒到50年,不是每一步都被實踐檢驗了嗎!
徹底反思中國的現化道路問題,還是要回到農業與工業的關系、城市與鄉村的關系、農民與市民的關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計劃調控與市場機制的關系上來,說到底,是回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基本關系上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