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農問題首先要確定什么模式是不可能的
圍繞郭興邦網友發了幾個帖子,自覺態度還算端正,這是因為貧道尊重有信仰的人,并沒打算讓郭網友改變看法。因為貧道還真沒有在強壇上說服過誰。貧道態度端正,說一大堆道理。是為了給在這些問題上既不左又不右的網友看的。
郭網友并不在意貧道對他的理論提出的疑問,而是認為貧道沒有細讀他的大作。不過,在一個研究題目下,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路,包括三農問題,也就那么幾條思路。事實和邏輯之間關系是相對固定的,不同的看法無非是角度不同罷了。而角度就那么幾個方向。郭網友關于三農的看法,就是這些年主流們的看法,無非是“公司加農戶”、“土地流轉”、“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構架罷了。不是什么新奇的,能夠自成體系的說法。而這幾條的來源,無非是走美國成功的農業模式的思路。郭網友能指出他的理論與這三條有什么不同的嗎?
貧道承認,美國農業模式是成功的農業模式。所謂成功,就是不僅在實踐上美國農業發展水平很高,而且在理論上是能夠站住腳的。通過資源高度集約化、專業化使農業技術進步得到最大實施空間,從而使農民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空間得以大幅擴張。美國農業是世界效益最高的農業,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甚至可以說,之所以中國這三十年一些專家們能夠忽悠住上上下下相信“只有一條農業現代化的模式”,就是因為這個模式確實是成功的。
貧道不贊同在中國實施美國農業模式,不是因為貧道不喜歡美國,而是中國沒辦法按照美國模式進行,而且還因為貧道知道還有很多國家農業問題解決得也很好,但不是美國模式。
為什么中國無法走美國模式呢?貧道以為主要的原因有2個。
第一個是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偏低。世界人均耕地平均為3.26畝。比較多的國家如加拿大21畝,澳大利亞36.1畝,阿根廷10.9畝,美國8.8畝。但絕大多數國家人均耕地面積低于這個平均數。偏多的國家還有:印度為2.2畝,泰國3.3畝,巴西4.7畝,墨西哥3.6畝。西歐和北歐國家也大致是這個比例。中國屬于偏少的,人均不足1.5畝。而更少的如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分別為0.51畝、0.51畝、0.58畝。世界上走美國模式的只有前面那幾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國到2006年達到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耕地分別為1133畝、1522、1029、3386畝。
人均耕地面積小的國家,勞均耕地面積擴大到美國和阿根廷等國的可能性就低。因為任何國家的非農產業就業空間都是有限的。比如日本假如真的達到美國集約化水平,就只用6.2萬勞動人口,占日本勞動人口的0.1%。要達到阿根廷就更可怕了,只用2萬人。日本非農產業再發達,這樣的就業結構也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雖然日本在60年代以來極力推行集約化農業,但60畝以上的大規模經營的農戶到2000年仍然只有4.3萬戶,僅占總農戶數的1. 9%左右。45-60畝的農戶只占4. 3%。也就是說,94%的日本農戶土地規模在45畝以下。而且其中15畝以下的農戶超過60%。日本至今戶均耕地只有23畝。而韓國和臺灣地區的戶均耕地比日本還低。韓國至今農戶平均耕地只用13畝。恐怕這些數字郭網友聽了會很吃驚的:因為這與中國現在農戶占地水平差不多少。
韓國、日本、以色列等都是美國的小兄弟,但他們都沒有按照美國模式來發展農業,但是他們的農村和農業問題解決得都很好,甚至比美國還好。
中國目前 18.3億畝耕地,大約1.8億戶,每戶平均耕地10畝。情況與韓國差不多,與日本六十年代水平接近。這就是說,中國完全可能在不按照郭網友設想的那樣把95%的農民弄到城市,而是較小的震蕩就能解決問題。比如,中國已經接近韓國水平,再稍微努力一下就接近日本和臺灣地區。
干什么都要考慮可能性。按照郭網友說的戶均500畝耕地,中國只用900萬個農民,那么中國農民人數就只占總人數的0.7%。這是可能的,全世界都沒這種情況。
其次,中國不可能走“效益農業”的道路。中國農業只能是“吃飯農業”,也就是保障中國不需要大量進口農產品為農業發展的第一目標。道理很簡單,效益農業是指投入和產出之間關系,并不是指單位面積產量。2008年,美國用26億畝耕地生產了40377萬噸糧食,中國用18.3萬畝耕地生產了48101萬噸糧食。中國單位面積產量是美國的1.7倍。如果中國實現了美國的農業效益,但土地資源效益水平與美國相等,那么中國就只能生產28295萬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 210公斤 。這個人均糧食相當于1949年水平,比1979年少三分之一。中國是個超級人口大國。每年全世界糧食市場提供的糧食只有2億噸,如果中國走效益農業,那么全球多余的糧食就都要賣給中國才行。這還不說這個市場80%的貨源都是美國四家公司控制而引起的安全問題。
這也是不可能的。研究問題即使達不到“提出最佳方案”的水平,但起碼要達到“知道什么是不可能的方案”的水平。如果連這也做不到,等于啥也沒干。
其實,世界各國農業成功的道路就那么幾個,中國要走的只能是那些“可能走通的”和“自己需要的”。對于日本、韓國、臺灣甚至歐洲很多成功國家和地區來說,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道路屬于中國“可能走通的”,但還不是中國“自己需要的”。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也要考慮效益,因此他們大多生產水果蔬菜等高效益的農產品,糧食生產比重低。大多數這類國家糧食要靠進口。日本現在40%以上的糧食依賴進口,臺灣比例更高。如果真的研究農業,就知道完全模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模式也是不行的。
研究問題首先要算大帳。大帳算不清楚,小賬算得再精細都白搭。大帳算清楚了,小賬就算出點錯也不會帶來悲劇性災難。
中國并不存在什么“農業”問題,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都是世界頂尖水平,這與中國農業屬于精細農業有關。中國的三農實際只有兩農,一是農民收入水平與市民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斷擴大,大量農戶處于破產狀態;二是農村社會生活破敗情況日益嚴重。2008年,中國有40%的農戶現金收入低于現金支出,入不敷出,而且這個數字比2007年明顯擴大。長期入不敷出實際就是破產。這是十分危險的情況,中國幾千年來出大事,都是這個前兆!
還有一點,郭網友把公社化時期的三農情況說得一無是處是不講理的。因為公社化時期中國農業發展水平,農村社會生活和城鄉收入差距都是中國歷史上改善的最好的時期,而且是改革后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提高的基礎。這都可以從統計數字上看出來,而且貧道也給郭網友提供了。這些數字是不能因為自己不知道,或者自己不相信就視而不見的。郭網友在這方面說的話與網上的右派方式一樣,都是一個判斷句就結束了,什么“人民公社大家是平均了,可是,全體人民都越來越窮困”。說這話負責任嗎?這大概是郭網友總是遭到人家討厭的基本原因。
有理沒理,不是靠不斷刷屏,但不回答問題來讓別人信服的。因為有些問題是不能回避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