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前后三十年中的農民與村支書
——讀《皇天后土》隨感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陶冶老師,并得知陶老編著的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即將付印。通過閱讀了陶老發過來的“書前書后”,了解到《皇天后土》中的主人公紀英林同志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是著名的全國勞動模范,他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逐步成長為黨的基層領導干部,是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并被選舉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二大代表。僅僅知道這些,就有一個急切地想看到全書、進一步了解紀英林同志的愿望。
當拿到《皇天后土》這部書時,恰逢也是任職于農村的安徽省小崗村黨委書記、省財政廳干部沈浩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傳來。知道沈浩同志與紀英林一樣,都是任職于農村的基層干部、都是受到表彰的共產黨員。他們一位是以安徽省財政廳干部身份,下到“農村改革的發源地”的小崗村任書記的沈浩同志;一位是吉林省洮安縣嶺下公社紅石嶺大隊,土生土長逐步上升到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的村書記。由此發生聯想:他們活動在不同的年代,思想上、工作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們所領導的村民們(人民公社社員)又有什么區別呢?帶著深深的疑問開始閱讀陶冶老師《皇天后土》這部大作。
一、為集體
打開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的第一集,紀英林——一位農民勞動模范的名字映入眼簾。鏡頭中映閃著紀英林和他的伙伴們,他們生龍活虎、實實在在的勞動景象真實感人。感動著現今仍有社會主義理想的人,而對于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信條不放的“小崗人”不僅不會感動,他們可能還要說:紀英林們是一群傻子,是要天誅地滅的。
看吧,紀英林帶領他的伙伴們為集體農田打井的鏡頭:從日頭落山到日出,干了一宿的“青年老虎打井隊”的隊員們該換班了。團支委李相臣喊道:“誰累得不行了,跟我走。”沒人吱聲,誰也不愿回去休息,多熟悉的鏡頭啊,凡是從那個火紅年代(包括上世紀80年代之前)過來的人,誰沒有這樣的經歷?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哪個不是爭先恐后地做貢獻?先進工作者、先進勞動者、勞動模范層出不窮,工作中誰力氣出少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繼續往下看,平原上的井打完了。可是900坰山地一眼水井也沒有,為了使山坡地變成水澆地、高產地,紀英林又提出進山,為山坡地打石頭井。他媳婦說他:“你可真是個虎頭啊,咱希圖啥呀?是誰拿槍逼你這么干嗎?”紀英林回答說:“是我自己逼的,我自己那個良心。國家這么需要糧食,咱農民供應不上去,工人吃什么?”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教育下,紀英林這個土生土長的青年農民,想的不是自家一戶的小日子,他想到的是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需要糧食,他想的是集體、是國家,他要帶領社員們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多打糧食。
1959年2月23日 ,農歷正月十六。高山老虎打井隊一批有積極性的隊友,跟著紀英林自愿成立嶺下公社第30獨立生產隊。巧的很,這個獨立生產隊的人數與“按手印、搞單干”的小崗村一樣,也是十八個人。這兩個“十八人”卻是截然不同隊伍!紀英林他們十八人放棄了千辛萬苦開鑿的水井和大片的水澆地,重打鑼鼓另開張,開進了新地塊,重新建立家業。嶺下公社另撥給他們十八坰地,四匹老馬兩頭牛、一掛膠輪車、一臺花轱轆車。就在這個物質基礎上,他們辛勤勞作,硬是在石頭山上鑿出了水井,使山坡地成為水澆地。紀英林帶領著新建立的紅石嶺大隊多業并舉、艱苦積累,日子越過越紅火,吸引了不少想并戶(入隊)的人家。紀英林他們隊很快就從十八人發展到60多戶人家。他們還逐步地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為國家上繳了無數公糧。在四十多年前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紅石嶺大隊就購買了40多臺14吋電視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七十年代時,紅石嶺大隊的一個勞動力日值人民幣3元,加上隊里分的生活資料,一個社員的收入水平差不多相當于那時的十六級國家干部,比他們公社書記的日子還好。而小崗村那十八人怎么樣呢?我們從媒體上知道:位于安徽省鳳陽縣東部的小崗村,以“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聞名。他們自私自利,集體伙著干的時候,都怕別人占了自己的便宜,出工下地曬太陽比著少出力,一群農民守著大片的土地種不出多少糧食,卻吃著國家的返銷糧(也有紀英林們生產的吧)。所謂的“春天”一到,小崗村十八個人就“按手印”鼓動著分田單干。他們單干了三十年,村子也沒有什么大變樣,單干的“大包干”并沒有讓小崗村走上小康之路,他們自己連個村干部都找不出來。還把從省財政廳下來任村書記的沈浩同志活活的累死。兩相對比,人民公社的紅石嶺大隊和分田單干的小崗村,社員和農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們的生產模式,誰先進誰落后不是很清楚嗎?還是人民公社集體化生產的力量大!紅石嶺大隊的社員們改土造田、平沙包填洼地、打水井修灌渠,落實毛主席“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確保集體農業生產年年好收成。集體經濟壯大了,集體中每個成員都得到了集體的關照,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就“小康”了。要不,怎么會有周邊其他生產隊的人們想著入隊呢(搬到紅石嶺來落戶)。
二、講團結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怎么能不興旺!思想多元化、行動自由化,其結果說到底就是使人民大眾一盤散沙化。只有實行生產資料集體化、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有共產黨的好領導,才能心想到一處、勁使到一處。
在《皇天后土》中,我們看到紀英林同志在生產勞動的各方面處處干在前,事事做榜樣。也看到他十分注重搞好團結,善于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的同志一道工作。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上級從外隊給紀英林他們隊調來了一位名字叫張才的副書記。這位副書記原來隊上的人稱他為“三壺一冒煙”書記(酒壺、茶壺、打牌和,煙卷不離手)。就是這位副書記,在一個機會出于個人私利而舉報紀英林。上級黨組織經過周密調查,結論是其檢舉的問題不存在、紀英林是個好同志。在黨支部換屆改選過程中,紀英林同志努力做黨員的工作,選舉他為支部委員。過后,紀英林和張才聊天。張才問紀英林:“你就一點兒不記恨我?”他回答說:“你把目光盯在我身上,是替黨員和群眾監督我,使我少犯錯誤,不走岔道辦錯事,對黨對我都有利,我憑啥記恨你?”聽聽紀英林同志這話,講得境界多么高!他不僅不記恨張才,反而把張才當作是對自己工作的監督,他是在真切地實踐著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項條件之一:他們必須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政治家。不但要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還要善于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并且已被實踐證明是犯了錯誤的人。在《皇天后土》一書中看到這個情節后,再聯系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那個條件,感覺到紀英林同志是在自覺地建立監督機制。他利用有不同意見的同志甚至是栽贓陷害于他的人來監督自己的工作,以使自己做人不走岔道、干工作不辦錯事。黨的各級干部如都能像紀英林那樣做,還怎么會犯原則性的大錯誤甚至走上腐敗犯罪的道路呢?他這個團結,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團結了。他這個團結奠定了共產黨員、領導干部自身永葆青春的基礎;是黨的機體健康、事業壯大的保障之一。
紀英林同志說:“大家湊合到一塊組成個新家,這個新家過的怎么樣?當家人是起重要作用的。可是當家人也要靠全體成員支持。如果誰也不支持,這個當家人自己就跳光桿舞了、成了光桿司令。”大家湊合到一塊,組成新家是為了走集體化道路、建設生產資料公有制制度,有了這個條件大家就能團結起來了。如同石子與沙子,有了水泥,它們就團結起來了,能夠結成堅固的混凝土,它們可以構成高樓大廈的基礎和立柱。紀英林在集體中的作用就如同那“水泥”,有了紀英林一樣的人物,群眾就一定會團結在一起,成為社會主義大廈的基礎和立柱。聯想到小崗村,村民們也有一位好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同志(在他之前已有了幾任下派的書記,都是一事無成)。想必沈浩同志也一定是十分注重團結的。但是,我們從媒體上了解到,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做出了大量的無私奉獻之后,仍有村民們在他宿舍外發泄不滿、更有年輕的村民對他動粗。為什么紀英林同志能團結紅石嶺大隊的社員,而沈浩同志卻難于團結小崗村村民呢?其區別就在于紀英林同志和他的社員們走的是人民公社集體化道路,有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共同目標;而沈浩同志帶的小崗村村民們卻是“按手印”后,各懷私利小心眼,個人顧個人、分田單干,有的只是誰發家誰“光榮”的個人小心思。個別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與沈浩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格格不入,他們沒有團結的基礎。
紀英林同志等黨員同志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榜樣。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紅石嶺大隊的社員們和黨員們團結在一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皇天后土》第四集中,可以看到“并隊”的畫面。就是洪家屯并入紀英林“青年衛星高產隊”并改稱為:青年老虎隊。新入隊婦女們在老隊員的感染下,掙著包下掏大糞、積農肥這個又臟又臭的工作。吉淑珍等大姑娘們也不甘落后,也要跟著大姐們去掏大糞積農肥。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走進新中國不久的大姑娘小媳婦們,敢于破除舊思想走出家門,團結在榜樣們的身邊,一同建設新家園,他們的生活怎么會不越來越幸福!
有歌唱道:“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團結起來力量大,讀過《皇天后土》使人真真切切地知道,紅石嶺人團結在一起,在三十多年前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建設了社會主義新農村。陶冶老師說:“應該借鑒紅石嶺紀英林的事跡指導當前的村委會和村支部的工作。如果全國的村級班子都有紀英林這樣一個好頭行人,就不會有“三農”問題或者“三農”就不成問題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