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國農田治水模式水利布局錯位
科技日報 王飛
政府主要從城市和工業獲取利益,也把水利投入的重點放在利益相關的城市防洪與大江大河工程上,對能夠發電等有經濟收益的水庫投資比較熱心,與農業產出能力直接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漸荒疏。
農田水利“欠賬”太多 反思我國農田治水模式
采訪記者:王飛
采訪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鄭風田教授
農田水利“欠賬”太多
60-70年代,在農閑時,大部分的農村勞動力都被動員起來修建溝塘渠堰,這些在農村村邊周圍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只可惜三十多年來我國一直在吃那時的老本,自從80年代分田到戶以后,溝塘渠堰的修改維護就沒有人來管了,國家的投資都被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近年來加強了對糧食主產區的農田水利建設,但山區丘陵區的溝塘渠堰卻被忽視沒人投資建設。所以這么多年下來,許多山區丘陵區農村的貯水設施都已被注淤平了,起不到貯水的作用了,一到夏天雨季,就發生澇災,一到春夏交替的旱季就無水可用,發生旱災。
實行水利建設問責制
這個問責制主要針對地方政府。這次西南干旱,一方面是天氣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政府的責任。因為地方政府對農田水利財政投入不夠,特別是沒有重視小農水的問題。因此這次干旱問題也是責任問題,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問題。這個問責制的核心就是對地方政府一把手問責,如果出現嚴重的干旱問題就要對地方政府一把手進行行政問責,類似于我國現在的礦難問責制,從制度上保證地方政府對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視,逼著政府對小農水進行必要的財政投入,保證不會出現嚴重的干旱問題。
以工代賑貯水于民
為了徹底解決“少雨就旱,多雨就澇”的惡性局面,我建議可以國家拔出專門進行經費,讓那些村莊的農民在農閑時進行修建貯水用水的溝塘渠堰。比如一個100人的村莊,給他2萬元修改資金,以工代賑,讓他們把自己村莊的貯水設施都修建好。這些資金投入可以用很多勞動力,因為這是為農民自己服務的,估計農民們都會很高興,可以用少量的資金與更多的人力。比如每個農民一個月500元,一年下來6000元,600億維修資金一年可提供1000萬的就業崗位,既能讓這些貧困地區的農民解決“生存水”的問題,也能夠提高他們的收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反思我國農田治水模式
從國家層面看,政府過分重視“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在農灌水庫建設投入上明顯不足,從而導致水利建設中的布局“錯位”。
政府主要從城市和工業獲取利益,也把水利投入的重點放在利益相關的城市防洪與大江大河工程上,對能夠發電等有經濟收益的水庫投資比較熱心,與農業產出能力直接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漸荒疏。基層政府又因資金不足和上級沒有要求而難以投入。同時,由于市場化條件下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大、見效慢,致使政府官員追求任期政績的激勵,對主要以農田水利灌溉為主的水庫建設積極性不高,還常常把支持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挪作他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