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轉帖,是“吳象”的《歷史在這里拐了一個彎 ——記農村改革突破階段的艱難歷程》
《歷史拐了彎》文章開頭是這樣的:
【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這話沒錯,但不完全準確。實際上,改革是從國有企業擴大自主權開始的,但是擴大來擴大去,一直打不開局面。而廣大農民在三中全會之前已在自發地、悄悄地采取改革行動。三中全會之后,得到黨中央新的方針、政策的支持、鼓勵,農村改革迅速發展為不可抗拒的改革浪潮,推動城市以至全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所以,準確地說,應該是中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突破。】
我的感想:
1.這是運用毛主席的思想:“農村包圍城市”;因為毛澤東思想在城市的統治程度,比在農村的統治程度要深厚,所以,修正毛澤東思想,得首先“奪取”農村,然后,“進攻”城市。
2. “而廣大農民在三中全會之前已在自發地、悄悄地采取改革行動。”——這樣的說法,太“高抬”了“廣大農民”;不,實質是,把“分田單干”的責任,安在農民頭上。別的地方,我不了解;我的家鄉,我知道。農民再怎么“改革”,也僅僅是,局限在完善各種各樣的考核、分配等管理辦法,這樣的“改革”,從互助組以來,就沒有停止過;但是,沒有想過要包產到戶,更沒有“異想天開”地想到“分田單干”。
3. 后來,農民感覺“回到解放前”了,思想也“解放”了,于是,有人誠惶誠恐,問我:“解放的時候,分的地主的房屋,是不是要退還給地主?”我說,不會;但是,又“留有余地”補充說:“除非共產黨被徹底推翻,國民黨回來當權。”有人還是半信半疑。有人干脆把當年分的房屋賣了。
4. 歷史確實是“拐了”,“拐了”。“忽悠”者,不是趙本山;但是,包括吳象。
《歷史拐了彎》文章說:
【改革首先從農村突破,農村改革又首先從安徽突破,這同樣不是偶然的。因為:第一,安徽是受“左”傾錯誤折騰的重災區。1977年全省28萬7千多個生產隊,只有12%能維持溫飽,67%人均年收入低于60—40元,不少人仍在饑餓線上掙扎。】
我的感想:
1. 這些說法有多少可信度?我們四川,也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當時的“廣大”農民,生活是不錯的,少數地區在某些年份,或者少數人,比較困難,也不至于1977年“不少人仍在饑餓線上掙扎”,更不至于,像現在,困難得要去犯罪。
2. 當年安徽的干部、群眾,應該有人站出來,說明當年的真實情況;或者說說,那幾個數據是怎么出爐的?
《歷史拐了彎》說:
【1977年6月,萬里被任命為粉碎“四人幫”后新改組的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二三把手顧卓新、趙守一也是新調來的。他們走馬上任,采取果斷措施排除派性干擾,使一大批被關在“牛棚”里的領導干部重新走上地、縣工作崗位,全省很快建立了新的秩序,大局得以穩定。緊接著,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反復討論,省委11月制定了《關于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簡稱省委六條),強調農村一切工作要以生產為中心;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農民搞正當的家庭副業,產品可到集市上出售;生產隊實行責任制,只需個別人完成的農活可以責任到人。這實際上是最初在一個省的范圍內的撥亂反正,當時雖然不可能廢除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卻明確提出了以生產為中心的方針。】
我的感想:
1. “農村一切工作要以生產為中心;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農民搞正當的家庭副業,產品可到集市上出售;生產隊實行責任制,只需個別人完成的農活可以責任到人。”——我們四川以前就是這樣干的,我相信,安徽以前也是這樣干的;因為,當時黨中央威望極高,全國各地,基本上一個樣,或者說大同小異。而且,這段話前面有“強調”這個詞,說明,確實安徽以前也是這么干的;那么,怎么“強調”原有的,居然就是“撥亂反正”了?什么邏輯?這個“吳象”,1958年就在《人民日報》干“放衛星”之類勾當,許多年后,怎么還胡言亂語喃?
2. 1977年6月,萬里就去當“一把手”搞“改革”了;《歷史拐了彎》后面說——【1978年12月的一個寒冬之夜,小崗18家戶主加村干部共20個人,在昏暗的馬燈光下,一致商定秘密把土地分到戶,如果事情敗露,干部坐牢,大家負責送牢飯,并將其子女撫養到18歲,決不反悔,并寫成契約,每個人都鄭重在自己名字下按下17個手印和3個名章,以示信守。】——誰能相信這些說法?現在,大家知道了,那個“契約”是后來“補搞”的;現在,許多人都罵小崗村農民,我看,是大家上當了,小崗村成了替罪羊。
《歷史拐了彎》文章關于四川和趙紫陽的內容:
【四川省在農村中大力推行生產責任制和讓農民休養生息的方針。這個號稱“天府之國”的人口最多的農業大省,經過文革十年動亂竟變為缺糧的省份。實行新方針后,生產面貌迅速改變。整個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由文革期間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變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張浩來信事件之后,四川引起過思想混亂,省委為此發出了《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生產隊建立健全生產責任制和獎懲問題的通知》。《通知》肯定了前一段各地積極試行“分組作業、定工定產、超產獎勵”的做法是克服平均主義和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的好辦法,要求繼續堅決貫徹執行。省委還用擴大自留地的辦法增加農民的實惠。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有一桿公平的秤。誰為農民辦事,為農民利益說話,誰就會得到農民衷心的擁護和愛戴。安徽、四川是農村改革初期兩支輝煌的火炬,當時廣泛流傳過關于吃米吃糧的民諺,就是頌揚這兩省的領導人的,年齡大的人至今記憶猶新。可惜有一個名字后來成了忌諱,這首民諺也就被逐漸淡忘,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都不知道了。】
另外,據資料介紹,趙紫陽簡歷:
【1949年10月后,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務委員、秘書長、農村工作部部長、副書記等職。1960年后,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曾兼任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第三政治委員。1971年后,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
1975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在四川任職期間,他領導嘗試農村改革,成為后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他領導的四川與萬里領導的安徽,是最早進行農村改革,取得很好效果的地方。當時有順口溜: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
我的感想:
——我是四川人,老家在農村,工作單位是四川的工廠,周圍是農村;絕大部分親戚在農村,所以,可以說,我是“半工半農”,對四川農村有發言權。
——我以前對趙紫陽一直有好感。因為1974年農業學大寨,四川搞了些形式主義,但是,很快就得到糾正,1975年趙紫陽是四川一把手,我認為他是毛主席的好學生,起碼,在他主政四川期間,農村情況是很不錯的;但是,談不上什么標新立異的改革,只是正確貫徹黨中央政策而已;說他“是最早進行農村改革”,則是歪曲歷史了,起碼是移花接木吧。
1975年,我們學習趙紫陽講話,內容是批判右傾翻案風,我們大家認為,講話是實事求是的。
至于吳象《歷史拐了彎》文章說:【這個號稱“天府之國”的人口最多的農業大省,經過文革十年動亂竟變為缺糧的省份。】簡直是對趙紫陽同志的污蔑誹謗了;同時,又給自己其他說法(贊揚趙紫陽)矛盾,給自己扇耳光。
“要吃糧,找紫陽”這個“順口溜”,是后來傳達上面講話時突然聽見的,之前,從來沒有聽老百姓“溜”過。我就想,有人別有用心了。只是,又想,可能四川農村情況,比別的地方好;對家在四川農村感到慶幸。吳象文章怎么能夠說,四川農業增長速度,“文革期間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喃?如果是那樣,那么,全國其他地方,應該是非常棒才對。
1982年,四川搞包產到戶,非常費勁,阻力非常大!罵聲鋪天蓋地。(當然,也有人贊成,為什么贊成?這里不多說了。)
歷史在吳象筆下,隨意給捏成什么玩意兒了?
不過,透過《歷史拐了彎》文章,我們看見了,當時廣大干部群眾對“分田到戶”是什么態度,是怎么樣抵制的,只是,人家大權在握,“不換思想就換人”,抵制是沒有用的!再“艱難”,也能夠搞成。
為什么有人認為,分田單干“一分就靈”喃?
“靈”的真相是:
集體的時候,上交給國家的多,留給社員的少。當時的政策規定,保證每人全年600斤(以稻谷計算)口糧,其余的都以“公糧”、“余糧”等多種名義,交給了國家,國庫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糧食,指導思想是“備戰備荒為人民”。“供應糧”價格低,但是,定量;所以,保持了自由市場糧食價格“市場化”——高價。農民自留地也生產糧食;農民花錢,大部分靠賣糧食,在自由市場賣高價。
分田后,規定給國家的少,政策是“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余的就是自己的”;實際上,國家只收“公糧”,“余糧”等都不要了,集體也不留了,所以,農民說,怪,產量沒有增加,這糧食怎么就多了許多?干部與專家說:“藏糧于民”。
緊接著,就是“賣糧難”;甚至,“公糧”也不收糧食了,要求農民,把公糧按照市場價,換算成為現金交給國家。
這樣一來,自由市場上糧食價格上不去;其實是嚴重損害農民利益,把農民害慘了。許多人不明白這樣的道理,我原來也不明白,是我父親點醒了我。
有門路、有政策的就“農轉非”;有法子外出掙錢的,就荒田。實際上,糧食產量就減少了。(但是,由于全國范圍的水澆地增加、化肥增加、雜交稻推廣等因素,全國糧食產量應該是增加的。)即使減少,國家庫存的糧食也夠吃幾年,所以,80年代那些年,“供應糧”都是陳糧。吃不完,國家處理了多少“陳化糧”?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說“分田單干”解決了吃飯問題,完全是忘恩負義,胡說八道。
這樣的說法,讓我想起了西安交大的“學術造假”,當事人把老一輩1965年的科技成果,剽竊成為他現在的成果,真是異曲同工之妙!
《歷史拐了彎》說:【可以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及之日,就是人民公社自行瓦解之時。】
“分田到戶”導致人民公社取締;水利設施建設等集體事業,不用搞了。農民一片散沙,自發地、盲目地進軍城市,進軍工業,為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讓原有的工人下崗;加上各種各樣的措施,國營企業被“搞垮”,社會財富以閃電般速度,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制造著富豪。農民中少數人打拼成為小老板;其余的,許多人成為“資(本)奴”、“性奴”;有點能耐的,也成為“房奴”、“孩奴”;有的非正常死亡,有的嚴重傷殘,有的患上職業病,有的成為罪犯。社會搞到現在這樣的地步,表面繁榮之下,到處都好像干柴、可燃氣體一般,一遇火星,就燃燒,就爆炸,人人自危。
歷史上這個“彎”,“拐了”,到底是功還是罪?對照華西村、南街村等許多堅持集體主義、抵制“分田單干”而共同富裕起來的農民,我們不應該徹底反省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