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南街村的話題又提了出來。看了攻擊南街村的文字,總的感覺是沒有抓住南街村的要害。南街村的要害在哪里,就在他們“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你攻擊他貸款有什么用,現在是誰有本事誰就能貸到款,本事越大,貸的款越多。你說它貸款多不是在稱贊它了?你攻擊它雇用多少多少外來工也沒有用,現在是雇用的外來工越多貢獻越大。你說它雇了多少多少人,豈不是在表揚它了。要攻南街村就要攻他們的要害,攻他們的“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
南街村“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不是大于說的,是《南方都市報》在《南街村:紅色億元村神話破滅》中說的。(看,大于就喜歡用不同觀點的材料。)摘錄如下:
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
1977年12月,26歲的王宏斌當上了南街村黨支部總書記。當時,他還叫王洪彬,參 加工作時的第一學歷是初小(相當于小學三年級)。
南街村,地處豫中平原中部,隸屬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鎮,因位于縣城的南部 而得名。有常住人口848戶共3180多人。村民每人約7分土地,耕地近1000畝,土地 面積1.78平方公里。
因地靠縣城,南街村民多是亦農亦商。王宏斌當年放棄了父親給他爭取到城里的工 人指標,毅然回到農村當上了農民,19歲被選為南街村一隊生產隊長。
1980年,南街村干了一件大事。村集體辦起了一個面粉廠和一個磚廠。這是在王宏 斌的帶領下,南街村走向致富的第一步。
為了籌集建廠的款項,村干部們主動借款交給集體,王宏斌甚至變賣家產,直到“家里已沒一件值錢的東西了”。在為了集體拼命的干勁下,一座日產20噸的面粉廠在南街村建成。為了建立磚廠,王宏斌想出了“指山賣磨”的點子———他們先賣 掉還沒有燒出的磚,用這“賣磚”的錢再建磚窯。在地處省級貧困縣的農村,南街 村當年創造了一個令人艷羨的數字:40萬元。這是兩個村辦企業的工業產值。
1981年,推行了20余年的人民公社在中國土崩瓦解,南街村的村民們順從了歷史潮 流,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制度。然而,由于亦農亦商傳統的影響,土地對村民的意義不是特別大。“村民們在縣城做小買賣賺來的錢,甚至比務農還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劉倩說,南街村承包到戶的土地,因此大量荒蕪。
村辦的面粉廠和磚廠,也承包給了個人;然而,承包出去的面粉廠和磚廠讓承包者 發了財,他們卻因經常不發工資、不上繳利潤而引起眾怒。村民們開始咒罵領導無能。面對這種境況,以王宏斌為首的領導班子決心改變現狀。1984年,南街村黨支部決定收回面粉廠和磚廠,繼續由集體承包;面對大量閑置荒蕪的土地,村領導又做出決定:將耕地逐步回收,進行集體經營。------
為什么說這個是南街村的要害呢?因為南街村后面所有的故事都是從這里開始的。就如小崗村所有的故事都是從“按手印”開始的一樣。不把這個“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批到批臭,南街村就是垮了臺也會虎死不倒威,以后還會借尸還魂東山再起。
怎么批呢?人家事實擺在那里不好辦,就可以發揮想象。想象如果南街村不“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那么王宏斌就有可能成為王石了,南街村的村民都可以給他打工了,那樣南街村就可以變成天堂了,所以南街村“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影響了南街村的發展,耽誤了幾十年什么什么的。還可以說,如果南街村不“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至少可以不剝削外來工,搞得再不好,也可以像小崗村一樣,把土地租給人家美國公司,可以剝削美國人了。如果沒有這種想象力,那就麻煩一點,就要到全國去找一找,找出一個不走集體化道路,現在比南街村的社會主義道路還要走得好的。如果找不到,那就只好啞巴吃黃連干瞪眼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