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落后當典型,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滿足,中華民族更是一個禮儀之邦,是一個講究禮義廉恥的民族。中華民族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知道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這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這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光大。
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都是樹先進英雄模范人物為典型,都是以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大公無私無私奉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等等為榜樣,都是以為國家為民族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先進模范單位為楷模,因此中華民族有了像楊開慧,夏明翰,向警予,方志敏,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黃繼光,楊根思,雷鋒,王杰,歐陽海,劉英俊,王進喜,陳永貴,錢學森,鄧稼先,等等等等千千萬萬的人民英雄,有了像大慶,大寨,人民解放軍這樣的模范單位和英雄群體。就是在舊社會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國人民也無不是以好的正義的善良的智慧的作為典型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比如,魯班,華佗,諸葛亮,關羽,孔融,花木蘭,岳飛,穆桂英,楊家將等等等等。在中國以往的社會,中國人民從來都沒有把反動的,錯誤的,落后的作為典型,作為社會的楷模。
但是,在三十多年前,這一切被顛倒了過來,中華民族的倫理標準被徹底顛覆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落后倒退的典型,這就是所謂的農村改革的典型小崗村。
小崗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典型呢?百度小崗村村情簡介介紹,小崗村位于鳳陽縣東部的小溪河鎮,“大包干”前隸屬于梨園公社,當時僅僅是一個有20戶、115人的著名的小崗村十八個紅手印生產隊,以“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而聞名。
人民網大于網友在他的[研究小崗]系列文章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農民嚴宏昌的30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12:32 人民網)中,還有這樣一段:“這里太窮,基本上每年11月一入冬,政府就必須提供救濟糧,持續至次年的夏收季節。
——在研究中,我感到小崗村人除了自私自利不團結外,另一個特點就是懶。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他們懶到什么程度。在央視《重訪小崗村》的節目中,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說:“當時牛房四周的牛糞,十幾年都沒有人挑過一挑子,在生產隊的時候根本沒有人去挑,結果一聽說點花生馬上就要開始了,地分到戶了,整個牛房四圈的牛糞挖得特別深,連墻頭的墻土,都被老百姓挑到田里去了。”
——嚴俊昌說:“隊長哨子吹破嘴,催人下地跑斷腿,喊了半天人半數,到了地里鬼混鬼。晚上工,早下工,到了地里磨洋工”,“要飯要慣了,不肯干活,還是出去要飯;家里有半勞動力就不讓他們下地,這塊斗紅了眼的地方,兩三戶在一起也是‘搗’”。搞集體生產“難纏”,分了田單干一樣“難纏”。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對記者直言不諱:“小崗村民平均每半年思想就波動一次,都是見過大陣仗的”。縣委說村子人口少,兩個生產隊并成一個小崗村上面好支持,這樣可以讓小崗早點富起來,上面下來視察比較好看。因為有的不同意,縣委開群眾會說,如果同意的話,上面農業稅什么的啥也不收。這樣群眾就都同意了,1993年,小崗村就取消了農業稅。官方開始派外地干部到小崗當“村長”。這個“改革第一村”結束了自我管理的時代,不再“崗人治崗”。而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村內的宗族矛盾也逐漸公開化,引發內耗。“大包干”之前的要飯村又成了官方的頭疼村。到1997年上半年,小崗人還裝不起一部電話。嚴德友稱包產到戶之后的農村已經處于“一盤散沙”的地步。記者問嚴俊昌:“如果讓你再干村長,你能把小崗干起來?”嚴沉默半天后回答:“不能,大包干把人心分散了。”(來源:《父輩的旗幟》http://www.sina.com.cn 《人物》雜志)
——在《長子嚴余山:夢想繼承者》(來源:http://www.sina.com.cn 人民網)中我發現有這么一段,寫的是嚴宏昌大兒子嚴余山出生后的情況,內容如下:
——嚴家“添丁加口”的喜慶氣氛很快就被一連串雞毛蒜皮的家庭糾紛給破壞了。先是嚴余山的二叔嚴付昌,開始對當時這種大鍋飯式的大家庭生活模式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嚴家老二和嚴宏昌的性格迥異,他沒念過書,有事放不住,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說出來了。他認為,老大成天在外面干私活,老大媳婦又在外討飯,卻要占用他們的工分,跟大家一起分糧食吃。對于小叔子的擠兌,段永霞心里也無比委屈,她覺得自己雖然沒種田,乞討回來的口糧卻養活了自己和小孩,也是給大家分擔了壓力。
——嚴余山的出世顯然加劇了資源緊張下的這種情緒,這個大家庭的爭吵開始日漸頻繁。嚴余山祖父的身體已顯衰老,對家庭、對眾多子女的控制力明顯大不如從前。
——有一回,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嚴余山3歲的姐姐在玩鬧中把小桌子推倒了,打翻的粥溢得家里四處都是。脾氣暴躁的嚴付昌終于把怨氣出在了自己的侄女兒身上,他怒不可遏地向這個3歲的小女孩吼起來,還當著兄嫂的面恐嚇她說:“當心我摔死你。”這實在傷了段永霞的心,這個外柔內剛的女人也爆發了。“分家吧。”她高聲回擊小叔子說,“我和宏昌兩個人養個小孩,難道還會養不起嗎?”
一位研究三農的專家,張德元,2004年去了一趟小崗村,聽到了這樣的另類說法:附近的村民們似乎對小崗沒有好感。聽到最多的說法是,小崗之所以發展不上去,是因為小崗人不團結,缺乏凝聚力。鄰村的一位支部書記說起了他對小崗大包干的看法,1978年,最初各個生產隊都是在搞“包產到組”,即把生產隊劃分為幾個組,雖然生產單位縮小了,但“組”仍然是集體,沒有違背社會主義公有制原則,容易得到政府的認可。小崗生產隊(當時小崗是個生產隊,后來為了弘揚小崗精神,政府把小崗擴編為村)因為家族因素作怪,內部不團結,分了幾次組也未分出個結果來,親兄弟都攏不一起,最后嚴俊昌出于無奈,就對大家說,既然你們誰和誰都干不到一起,那就分到戶吧。
無獨有偶。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是這樣報道的:1978年初,鳳陽縣乃至安徽省嘗試“包干到組”,小崗人也滿懷興趣的把20戶人家分成4個組。沒干多久,組里就產生了矛盾,于是每個組又分“叉”,全隊分成8個小組。每組只有兩至3戶,差不多都是父子組、兄弟組。但沒干幾天又有吵架的,還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產隊召開社員會議。窮瘋了的社員提議:這樣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戶。大家最終擬訂3條意見:1、夏秋兩季打的頭場糧食要先把國家公糧和集體提留交齊;2、明組暗戶,瞞上不瞞下;3、如果隊長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隊包下來,小孩由全隊養到18歲。到會的18戶戶主賭咒發誓按下紅手印。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大包干”。 (五香狼 《[三農]小崗村的數據與事實真相--為什么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說謊? 》
億萬農民六大創新推進30年農村改革,2008年10月09日 08:56:53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1978年前的小崗村,有115人、550多畝耕地,按說人均耕地遠超出了安徽省的平均值。正如嚴宏昌所說的那樣:“我就不信這個邪!這么厚的黃土還養活不了幾個人?在1966年至1978年間吃國家返銷糧23萬斤,摁手印的18戶家家都有乞討的歷史。如果連小崗這樣專業種糧的人都挨餓,那么農村以外的人怎么活命呢?”
這就是小崗村的歷史,一個極度自私自利懶惰兄弟不和的少有的農村的歷史,自1956年起23年未向國家交一粒糧還年年吃返銷糧的小崗人,居然在1966年至1978年間吃國家返銷糧23萬斤。小崗村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在全國都是比較好的,但是,小崗村人居然不能自己養活自己,如果全國的農民都像他們,中國人恐怕早就死絕了。
分田單干就是改革嗎?那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算什么?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走人民公社集體化的道路又算什么?把落后當典型,把倒退當進步,讓中華民族蒙羞,讓當代中國蒙羞,讓子孫后代蒙羞,更讓中國共產黨人蒙羞。
顛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顛覆中華民族社會倫理道德,就是資改派的理論基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