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由于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惡意誤導,很多人一直誤以為是農村集體經濟的解散、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承包制的興起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
其實,稍微深想一想,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的荒謬:毛澤東之前的民國,中國實行的就是土地私有化的個體“承包”制,那時人口只有4億,這片貧瘠的土地就已經無法供養,饑民遍野。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革命才有機會發展了起來。再往前推,幾千年來,中國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承包”制、小農經濟制,而從未實行過農業集體化,卻從未見解決過人民的溫飽問題啊,而且那時的人口還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呢!這說明,農村的家庭承包制并不能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
毛澤東執政期間,中國的人口逐漸從4億增加到了8億。解決如此眾多的人口的生存問題,一直是毛澤東關注的重點。在沒有任何基礎,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條件下,解放之初,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徹底治理了中國的大江、大河,沿海修筑海提,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洪澇災害。
上個世紀60年代,鑒于3年自然災害,主要是旱災,毛澤東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全國各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了5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和數十萬公里的灌溉水渠,根本上解決了主要產糧區的旱災問題。
解決旱澇災害為糧食的穩步增產創造了基本條件,但是,大幅度的糧食增產還需要科技的因素,具體講就是:優良品種的培育推廣和化肥的普遍使用。
眾所周知,劃時代的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發生于毛澤東時代的1974年,小麥優良品種的培育也始于這個時代。這些優良品種,一下子使糧食產量提高了30%以上。因為大面積育種需要一個過程,其推廣應用也就正好處在了毛澤東去世后的1979到1985年,這期間隨著推廣面積的逐年擴大,中國糧食總產量幾乎年年大幅增長。
這期間糧食大幅度增產,也包括化肥推廣應用的效果。化肥非常重要,今天的朝鮮就是因為化肥不足,導致食品短缺。而中國化肥生產也是毛澤東時代奠定的基礎。早在中美關系改善以前,中國就發展了一些化肥生產企業,但是產量遠遠不夠,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時為了彌補化肥供給不足,普遍使用氨水替代,當然效果差遠了。幾乎各個縣都有氨水加工廠,幾乎每個村都建有半埋地下的氨水儲存池。
中美關系改善以后,毛澤東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著手從西方世界購買化肥生產設備,在全國修建十三個大型化肥廠,這件事發生于1973年。這些化肥廠于1977年以后陸續投產,化肥的供給問題最終解決。
至此,中國的糧食問題才徹底解決。只有糧食多余了,才談得上雞鴨魚肉和其他副食,我們現在餐桌上食品豐盛,大家想過其根本原因嗎?
總之正是三個因素水利、優良品種和化肥才保證了80年代初期直到現在中國糧食和副食品的充足供應,人民衣食無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