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說不容易
"你是大山里的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y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y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xiāng)的健康,你不是遷徙的候鳥,你是照亮苗鄉(xiāng)的月亮。"電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用這些如詩似歌的語言,宣讀給鄉(xiāng)村醫(yī)生李春燕頒獎辭,讓在現場內外參與中央臺頒發(fā)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獎的觀眾,看見了她堅毅的身影,也激起了大家愛戴的心情。其熱烈和紅火的程度,藉一斑即可想見。可惜,當時我正在國外探親,失去了目睹身受的機遇。僥幸的是,當《鄉(xiāng)村醫(yī)生李春燕》剛由人民出版社編印發(fā)行之際,才回到北京的我就有機會拿到了還散發(fā)著油墨香的一冊。我是在半天里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這本書的 。之所以未能一口氣看完,是因為瞧著瞧著,淚水就模糊了雙眼,不能不停下來擦一擦,定一定神再接著往下讀。原以為這是偶然之事,可是重讀一過兒,依然如此。于是不得不回頭細想:自己為什么如此動情?是的,我承認,口述者李春燕直白實在的訴說,撰文者黎光壽返撲歸真的記述,吸引和帶領我走進了"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里去了。同時,我還不能不承認,我也因此細微而深刻地感觸到并理解到一個鄉(xiāng)村女醫(yī)生的道路是那樣的坎坷,那樣的艱辛,嘆息她的生活實在太不容易,她的事業(yè)實在太不容易了。
二,上學就很難
首先,她上學就很難。老少邊窮地區(qū)的孩子,智商并不低,可是教育設施和水平卻不高,就影響了他們的成績。她初中畢業(yè)第一次考衛(wèi)校,分數離錄取的標準竟差100多分。復讀了一年,又沒有考上。后來還是她當了多年鄉(xiāng)村醫(yī)生和鄉(xiāng)衛(wèi)生院長的父親,在衛(wèi)生局為她爭取到一個學習機會,上了由南京的基督教信眾設立的慈善機構 ——愛德基金會專門為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鄉(xiāng)村醫(yī)生而資助開辦的培訓班。她的二姐,就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初小讀完就失學了。這個在衛(wèi)校里開辦的愛德班,雖然不用交學費,但是要讀完三年下來,家庭的經濟負擔還是很沉重的。因為鄉(xiāng)里只能發(fā)一半工資,她爸爸每月只能給她50元的生活費(有時候還不能保證落實,要由哥哥或姐姐代為支付),而這已占去他父親工資的三分之一了。所以,她每天都不可能有早飯吃。年齡在20歲上下正在長身體的年輕人,每天少吃一頓飯,那滋味是很難過的。
記得,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以后,我在湘桂交界處考上一個縣立初中,我的許多苗、侗、壯族同學,也都吃不起早飯。我們一些有經濟條件能參加伙食團吃上早飯的同學,早晨吃的也不過是紅米稀粥。八個人一桌,半塊豆腐乳,動作慢的只能吃上一碗,動作快的就先盛半碗,吃完馬上再盛一碗,可以吃上一碗半。誰都幻想那粥能像干飯似地堆起來,好多吃上一點,不至于在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的時候餓得出汗心慌起來(年紀大了以后才知道,那是低血糖的癥候)。而吃不起飯的同學,比我們更慘了。他們常說,每天到了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肚子餓得就像貓抓一樣難受得很。李春燕大概就是像我的那些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總餓得難受得很的同學們一樣,硬挺了三年,讀完了愛德班。盡管是這樣,她的四妹為了讓她能從衛(wèi)校畢業(yè),讀完初中就不能不外出打工去了。
要知道,這時候已經是20世紀末,改革開放早就開始多年了。即使是父輩堅決要求孩子學醫(yī),孩子也積極響應決心學醫(yī),心甘情愿去做農村的基層醫(yī)務人員,那也還要含辛茹苦,挨餓受罪 ,艱苦奮斗才能達到目的的。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資源太少,農民子弟上學的條件太差!想到這里,真不能不喟然長嘆!然而就是這個愛德班,竟是愛德基金會在衛(wèi)校里設立的最后一個班了。而和李春燕一起從這個班畢業(yè)的25名由從江縣入學的同學,雖然畢業(yè)以后都沒有一個不回村當醫(yī)生的,可是三四年后只有三個人還在干這個行當,其他人都跑到外地打工改善自己家庭的生活去了。李春燕就是至今尚留在農村從醫(yī)的佼佼者之一。唉,上學真難,學有所用也并非不難,這是后話了。
三,成家也很難
其次,她成家也很難。李春燕有一個可心的,值得信賴的,完全能夠依靠的愛人:孟凡斌。那是在初中比她高兩班的的男同學。但是他家里很窮。從小沒有穿過一件真正屬于自己的衣服,更沒有一床屬于自己的被子。住校時要在本宿舍找個同學共用一條被子,放假時晚上要到村里別的人家找伙伴同被過夜。盡管小伙子也品學兼優(yōu),年年三好,期期免費,大家公認他是最有前途的孩子,老師們都看好他能為學校和家鄉(xiāng)增光,愿意湊錢出資供他上完高中考大學,他卻不愿意因此而讓經濟拮據的家庭再為他犯難,毅然參軍去了。盡管李春燕的父母出于好意也為女兒另找過婆家,還收了彩禮,險些造成了下一代的人生障礙。但時代已經到了達20世紀末,終歸拗不過李春燕的堅持,在婚姻問題上由她自己作了主。李春燕和孟凡斌這兩個年輕人首次相識留下了一張別有意味的合影:他們竟然是背靠背地坐在照相館師傅的鏡頭前 ——貌似不攏,心實相依!這幾乎有點像他們成家之后的寫照。
本來情投意合的小兩口,一個畢業(yè)了,一個退伍了,立即談婚論嫁很自然。何況,在李春燕眼里,小伙子既有苗家人寬廣的胸懷,又有軍人堅強的意志;而只有初中文化的苗族男孩,能被中專畢業(yè)的漢族女孩看上,孟凡斌是深感榮幸的。為了實現婚前的志愿和承諾:姑娘不顧習俗的束縛早早住到婆家,提著個竹籃子為鄉(xiāng)親們看病送藥;為了實現砸鍋賣鐵也要建一個行醫(yī)的衛(wèi)生室之諾,小伙子干苦力,跑運輸,賣化肥,收破爛,-----什么能掙錢就干什么,磕磕碰碰,風風雨雨,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全不在乎。不料,從訂婚到結婚,竟拖了兩年多工夫,到末了將衛(wèi)生室建起來再舉行婚禮的計劃還是鏡花水月一如泡影。丈夫奔命掙來的錢,公公賣牛換來的錢,全投入到少醫(yī)缺藥的鄉(xiāng)親們身上了,衛(wèi)生室沒有建成,他倆還身無分文,有的只是窮鄉(xiāng)親和五保戶們欠下的醫(yī)藥帳,當然,還有他們的歉意和感激。訂婚時打算婚禮前拍張婚紗照,婚禮后到桂林旅游一趟,及到名副其實地成家之時再想起來,只能苦笑一下不提了。
小兩口有過兩次生育的機會,第一次懷孕,因為雨夜出診摔跤,沒保住胎流產了;第二次得了個男孩,李春燕坐月子期間都沒有吃上一只雞,孩子滿月的時候趕上春節(jié),因拿不出什么象樣的禮物,連娘家也沒有帶孩子回去一趟。后來回想,他倆還清楚地記起來,同樣的原因,使小兩口在婚后始終就沒有應娘家的要求在過年時回去過。我是南方人,我知道,用當地的俗話來講,這是很失禮的。好在現在的年輕人不太講究這些了。李春燕也是如此,明知有些事情做得不合乎當地傳統(tǒng)習慣和風俗,可是為了給鄉(xiāng)親們籌集醫(yī)藥費,還是把祖?zhèn)鞯你y飾信物和結婚的耳環(huán)戒指買掉了。她說,首飾賣掉了以后還可以花錢再買回來,如果病人失去了生命能夠重新找回來嗎?當然,當自己的孩子逢年過節(jié)看見別的孩子戴有祖?zhèn)縻y飾也回家索要之時,為人父母的心里也還是會深為抱歉的。然而他的父母就是不如別人。他倆成家之后,還得和哥嫂、父母等住在老屋,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十幾口人緊緊巴巴擠在一起過。孟凡斌在外邊跑車做生意,只能省吃儉用,經常鉆到學生食堂買一餐一塊五的飯菜,有時每天才吃一頓飯;過年過節(jié)都舍不得添件衣服,結婚時只添了一身價值60元的所謂西裝。退伍后一直穿著從部隊帶回來的幾套舊軍裝,褲腿的布破了,撕褲兜的布來補,上一截的布破了,撕下一截的布來補,最后一條長褲變成了短褲,直叫李春燕常常內疚。而他卻是真心實意想讓李春燕的生活過得如意一些,有一個象樣點的家。可是,不論如何拼搏,也難如愿。孟凡斌有時也難免不對李春燕表露,如果你不嫁給我,我就不會這樣累,我的壓力也不會這樣大。如果不是衛(wèi)生室的拖累,也許我們會和其他人一樣,甚至比別人過得還好一些。這的確是真心話,大實話!但是讓李春燕聽來,怎能不酸楚痛苦呢?
盡管我們的社會已經邁入了21世紀,生活在"第九世界"的他們,只不過有個小小的愿望:能先立業(yè)而后再成家,豈料那也很難!他們離小康還遠著吶,更無法奢望先富起來了!掩卷沉思,真難禁潛然淚下!然而,這并不是他們的過錯造成的啊!他們只不過想為鄉(xiāng)親辦點事,希望鄉(xiāng)親健康愉快,可又有誰想為他們辦點事,希望他們也健康愉快呢?白衣天使也還是要食人間煙火的;送醫(yī)施藥、懸壺濟世者能不養(yǎng)家糊口、生兒育女?如果這也算是他們的錯誤,無非是這兩位初入世的小青年,天真了一些,執(zhí)著了一些罷了!
四,行醫(yī)更加難
第三,她行醫(yī)更加難。李春燕的爸爸大半輩子從事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還曾背著藥箱為修建湘黔鐵路的本地民工巡診,深知農民對于醫(yī)療衛(wèi)生的迫切需要。所以從小就著意努力把自己的子女(不僅李春燕一個)培養(yǎng)他們成為給鄉(xiāng)親們服務的醫(yī)護人員。當李春燕要嫁給孟凡斌,他的贈言是:"不管多苦,不管多累,你都不能離開大塘,因為你是大塘唯一的醫(yī)生。"孟凡斌的父親參加過土改,當過鄉(xiāng)長,僅在本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就工作了31年,也有過使村里經濟輝煌發(fā)展的記錄;有人翻查了解放以后村里歷年的帳本,他只有5分錢對不上帳。對農村缺醫(yī)少藥的狀況,這個基層干部當然 是心知肚明十分了解的。所以當李春燕嫁到他家之后,他十分歡迎,至少是默默無言地分先后把自己為老兩口養(yǎng)老而喂壯的三頭牛賣了,依舊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媳為村里建個衛(wèi)生室。正是在父輩熱情引導和充分支持下,李春燕以至孟凡斌,才能有非凡的信心和決心去追求自己青春的理想,為本鄉(xiāng)本土的人民群眾做好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
別看李春燕只有中專的學歷,邊給人看病還要邊翻醫(yī)書;別看只有兩把止血鉗、一把剪刀、一個聽診器、一支體溫表、一把鑷子(還是偷偷從爸爸的抽屜里順來的),一個裝藥小竹籃(孟凡斌姐夫親手編的代用品,后來花70元賒來個身背的小藥箱,一年以后才還清欠款),連屋里的藥架也是請家里人現做的;別看打針、輸液都在在自己家里的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屋子里(公公特意騰出來給她作衛(wèi)生室專用),連要住院的病人也睡在此處;別看接生、急救,需要頂風冒雨,日夜兼程,一來人叫,拿腿就走;別看患者要轉診到5公里外鄉(xiāng)衛(wèi)生院的,到15公里外縣醫(yī)院的,丈夫跑運輸的卡車便成了救護車;----。如此這般,沒用多少日子,李春燕在擁有524戶人家、2600多人口大塘村,這個貴州省從江縣最大的苗寨,成了名副其實的全科全天候全村男女老少缺不了的醫(yī)生兼護士。而孟凡斌則用他那厚實的脊梁,給她做堅強的后盾。
原來李春燕有一個樂觀的估計:如果每天有十來個病人,藥品按村里原先慣例加價15%出售,養(yǎng)活自己大概會不成問題,也許還能養(yǎng)活全家。所缺的大約也就是2000多元的購置必備藥品和簡單設備的開辦費罷了。她認準孟凡斌是個誠實的人,相信他一定會盡其所能兌現婚前的承諾。事實也正是如此,孟凡斌吃苦受累,奔波折騰,把做生意和跑運輸掙來的錢全部交給李春燕掌管,陸陸續(xù)續(xù)都投入了衛(wèi)生室的建設。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卻在嚴酷的現實面前被粉碎了。衛(wèi)生室頭開張那一陣子,還正如當初設想的那樣,每天求醫(yī)拿藥打針的人絡繹不絕,李春燕都忙不過來了。加上接生和急救,尤其是有兩三起病情同時發(fā)生的特殊情況下,那就得不分日夜、遠近、晴雨、冬夏地奔命。出乎意料的是,業(yè)務特繁忙,財務大虧空。她的病人都付不起醫(yī)藥費。一個患者,藥費:多的二、三十元元;輸液費:少的五毛。外出接生,有的人家把家里僅有的一角錢當接生費(晚又送來1元),多的也就兩塊來錢;外出急救,幾乎都是五保戶,分文無收。頭幾個月初步核算,每月進藥至少900元,收入最多600元。越到后來,情況越糟。2003年,有一次,兩個患者一起來"住院",連同陪床的共有七八個人擠在她家里,治了一個星期,每天吃喝所費不計算在內,光醫(yī)藥費就欠下了500多元。又一次,他們夫妻二人送一名難產孕婦到縣醫(yī)院求治,產婦沒帶住院費,小兩口從身上磬其所有代為墊付,連飯錢都拿出來了,只得空著肚子回家,可自個兒的代墊現款還成了旁人家的欠款赤字。來求治的患者,多半要賒欠,得到的是記在帳簿上的村民們一筆一筆的未付款的數字。這個衛(wèi)生室是私人開辦的,沒有得到任何方面的財物資助;李春燕不過是個農民,沒有得到任何一點生活補貼。全部虧空當然只能由自家填補。市場經濟嘛!可是孟凡斌七手八腳"斛擼"積攢起來的錢,那是全家人的財產,包括老人的晚年贍養(yǎng)費,一家子的三餐伙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度,都給李春燕拿去進了藥賒予病人,那是說不過去的;所以后來除了生活費之外就不再交由她支配了,衛(wèi)生室只好獨立核算,自收自支,盈虧自負,聽天由命。實在支持不下去,需要援助,還得打借條向孟凡斌借用 。僅2001年一年里給孟凡斌就打了5800元欠條(還不包括借用其跑運輸的車輛救護病人應付的車耗和油耗等費用,近 10000多元)。因沒有現款,原先一直由從江縣進藥的地方不能再賒欠,只好到遠離從江縣80 多公里的榕江縣靠父親的好朋友張老板賒購藥品,但是2003年一年下來,就欠下這位好心叔叔的藥錢4000多元。入不敷出,甚至有出無入,衛(wèi)生室成了無法填補的大黑洞。公公兩次賣牛,自己兩次賣首飾,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連不斷仗義賒藥的張老板也不無同情地對李春燕說,"你一直這樣做下去,還能做多久?我不幫你,看你又可憐,每天都這么多病人,你有多少錢才能支撐下去?干脆別行醫(yī)了,到外面去打工還能掙一些錢回來!"孟凡斌逐漸也把事情看明白了,誠摯地對她說,"我們建衛(wèi)生室沒有錯,不是我們經營不當,而是你有一副菩薩心腸,是我們這里老百姓生活困難,生得起病看不起病。為了衛(wèi)生室,我們在精力上和物力上都付出了很多,光靠我們倆的能力是無法改變這種狀況的,這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我們必須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聽了丈夫對她所說的這些話,想到丈夫為此所作的犧牲,李春燕終于不能不同意和孟凡斌出門去打工。條件是:等打工賺到錢以后,再回來開門診。
大塘村的鄉(xiāng)親們對于李春燕的處境和心情是十分了解和諒解的,對她都力所能及地伸出了自己的手。她顧不上看孩子,伯母、叔母、姑母就把孩子抱走了;她顧不上挑水做飯,左鄰右舍先把她家的水缸挑滿了;她顧不上家里的莊稼活,大家搭把手便幫她干完了;她家東湊西借才建好了半拉的新屋突然塌陷了一角,許多人前來陪她度過那個風雪之夜。----但是只要一接觸到最難撥動的那根弦,誰也無法出手,她周圍的人們太窮了。然而,當她和丈夫痛下決心臨要離去打工的前夜,竭力要給她還債的鄉(xiāng)親們,湊來的那在口袋里揣得皺皺巴巴的100多塊一元兩元零錢,和那每個抵5毛錢的幾百個雞蛋鴨蛋,終于讓她不顧原來對丈夫許下的諾言,還是留了下來。她覺得自己已經和大塘村的男女老少融為一體,不能愧對一寨人。當丈夫因此而甩手離她出走之時,她又不能不深深陷入了痛苦的沉思:如果不是我嫁了他,他會這樣嗎?是不是我真的錯了?是不是我真的應該選擇另外的一種生活方式?啊!她不僅是父母所期望的一只預報喜訊的春燕,而且是高爾基筆下那只沖刺于閃電沉雷和狂濤怒海之間的海燕!讀到此處,我沒有了眼淚,我要對這位幾乎傾家蕩產也執(zhí)迷不悟的鄉(xiāng)村女醫(yī)生敬一個軍禮!
五,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堅持為農村服務的基層醫(yī)務工作者,為什么會落到凄涼狼狽的地步?李春燕和孟凡斌落腳、出生的大塘村,在遠離縣城15公里的山區(qū),坡陡墚峭,人均耕地不足5分。上世紀70年代,在孟凡斌父親這位老支書的領導下,也修過小電站,用上了電,還分別組織了專業(yè)隊:種植甘蔗、養(yǎng)豬養(yǎng)牛、植樹造林,同時又辦過面條廠、制糖廠,通了公路,買了拖拉機,大大地紅火過一陣子。不料一進80年代沒多久,靠全村人血汗積攢下來的、全村事業(yè)賴以繼續(xù)發(fā)展的主要財富基礎 ——電站和廠房竟被一把大火燒個精光。此后,村里集體產業(yè),后繼無人,后繼無力,經濟停滯不前,每下愈況。近20年來,農民改種雜交稻,勉強能糊口;前些年推廣碰(此字左邊應為木旁)柑生產,尚無幾人致富。大多數人還是沒有擺脫貧困,常年手中幾個月沒有現錢,尤其是那些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 ——13家五保戶,村里的救濟能讓他們不挨餓就不錯了,哪還有余錢吃藥打針。村里的新生兒死亡數字很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歲兒童的存活率只有3-4/10。誰有了急病,要花兩三個小時抬到鄉(xiāng)醫(yī)院或縣醫(yī)院去,即使到了醫(yī)院,沒錢也治不了,等籌夠錢已經來不及治療就死了。不少人有了病,只好硬扛著,小病拖,大病磨,實在扛不住了才去找醫(yī)生,找醫(yī)生沒有錢就先欠著。一年還一次,幾年還一次;除非是實在沒有錢,很少有不還的,甚至有的人家,一人得病,兩代還錢,因病返貧,再次掙扎于貧困線上。但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村里也曾有過政府短期培訓的赤腳醫(yī)生,誰有個頭疼腦熱,跑肚拉稀,接生急救,等等,都還有人料理一下,不至于伸手無援。不過,到了80年代以后人民公社被廢除了,村里原有的合作醫(yī)療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原來的兩位醫(yī)生因為長期治病收不上錢,就不再做醫(yī)生了。從此,大塘村的鄉(xiāng)親們又重返到60 年代以前無醫(yī)缺藥的日子里。
對于這一切,李春燕并非一無所知。她自小就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在60年代那時響應毛澤東主席"要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被動員去學的醫(yī),后來才當了衛(wèi)生員、醫(yī)生以至衛(wèi)生院院長的。爸爸對她回憶過,當時,公社搞合作醫(yī)療,公社設有專門的合作醫(yī)療小組,生產大隊籌錢,醫(yī)院負責買藥看病。看病每人次只收5分錢掛號費,沒有群眾看不起病的。有時一天有五六十患者,實在忙不過來時,病人們非常自覺,一些人排隊等候,另一些人則為醫(yī)生做飯吃。他們三個醫(yī)生除了每個月公社給的20多元工資外,還可以從100多元的掛號費中分到30多元錢,比一般的干部的工資還高。李春燕爸爸的經歷和懷念,在女兒腦海里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也鑄成了立志追求的理想。
李春燕一心想著,要像自己的爸爸當年那樣努力改變當今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態(tài)勢,可她沒有想到的是,她和她的父親年輕那時侯所生活的社會背景不一樣了。她的父親年輕那時侯不難的事情,現在變得難了。她現在難的事情,在她父親年輕那時侯是不難的。忽略了這種差別,大概就是李春燕到處碰壁、走投無路的主要原因。這種差別,概略說來就是:過去,我們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是農村;現在,我們醫(yī)療衛(wèi)生強調的是產業(yè)化。如今,我們的患者,生活在農村的,情況大體就是李春燕經歷的那樣。在城市里,下崗的和賣斷了工齡的老大哥們,生不起病,看不起病,已經是被全社會公認的狀況。這里就不再說了。即使是保有程度各不相同醫(yī)療保險的所謂"干部",要上醫(yī)院看病,那滋味也并不好過。即使心甘情愿地咬緊牙下老本去求醫(yī)取藥,一種被生吞活剝、挨宰的記憶也會刻骨銘心地留之永久。以在下我這個干部的老伴為例,她也是個身體有病的退休干部,出國探親時沒條件出高價購買國外的醫(yī)療保險,回國后當然想找高明的大夫仔細檢查一下,看看病情是否嚴重了?天沒亮,我凌晨四點鐘起床趕頭班公交車,到首都那全國最有名的一家大醫(yī)院排隊給她掛號,在分科室的普通的掛號窗口前,排的那隊伍少說也有二、三十米長,好容易來到窗口,已經掛不上專家號了。當晚全家經過商量,第二天只好按市場經濟規(guī)律辦事 ,一早改到特需專家門診窗口去掛號(按老伴所在單位的規(guī)定,此種掛號費概由患者自己支付,不許報銷),因為并沒提前一天前來,只掛到一位副教授的號:60元。她看完沒有確診,只開了幾張化驗單(費用另計,下同)。第二次,拿到化驗結果后,就提前一天去掛號,還好,掛到一位專家的號:300元(相當于李春燕父親2003年月工資的1/3強)。不料,他看完還是沒有確診,又開了幾張化驗單,要求拿著化驗結果再去找另一個性質相近科室的醫(yī)生。我們指出,來找特需專家門診每次掛號都是要花高價的。他竟然說,這是社會醫(y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我解決不了,你們的意見應該向國家去提。對此,我們作為普通的一個公民,能怎么著呢?第三次,拿到化驗結果再提前一天又花300元去掛了一位專家的號。老天有眼,這回讓我們遇上了"活雷鋒"。上了一大把年紀的她,對患者仔細進行了各項檢查,看過前兩次的化驗結果,又反復經過計算,不僅給出了確診意見,并且當場打電話去聯(lián)系了一位正在普通門診部值班應診的專家,讓他允許我們插個隊,再給我們開個調整飲食結構的處方。當我們向她反映前兩次的醫(yī)生只開化驗單不給確診意見的情況時,她說,這同時也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不良的醫(yī)風,是不良醫(yī)德的表現,你們應該向我們的院黨委的紀檢部門寫出材料,要求嚴肅處理。我們衷心向她表示了感謝,但是后來并沒有遵照她的話去給自己也給別的同志再添那種不可能有效果的麻煩。因為,如今別說沒錢看不起病,有錢也看不好病啊!我們遇到的,不是我們所能解決的問題。如果這種問題將來有一天從根本上解決了,那么,李春燕和大塘村的鄉(xiāng)親,以至城里的老大哥,與我等所謂"干部"們,處理看病吃藥,打針開刀,生兒育女,養(yǎng)老送終的事,就說不難也不難了。否則,要說難也難啊!
六,靠誰解難
當李春燕和縣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使盡力氣,費盡心思,由她們接生救活的吳健智在來到這個世界八個小時之后終于不能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李春燕的感覺是,自己的心被什么掏空了,已經沒有眼淚流出來了!她總在設想,如果產婦家景好能保住胎,孩子不會早產;如果產前能住院待產,不會出意外;如果有救護車及時送到醫(yī)院,也許不會沒有救----。然而,現實完全不如她所設想。她說,"我的心比誰都難受,比誰更痛恨,痛恨我們窮,就是窮教育,窮文化,造成了今天的一切的一切。"(李春燕的父親曾經也有過類似的感慨,他對女兒說過:"農村人真命苦啊,這種苦難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呢?"寫到這里,《離騷》中"哀民生之多艱"幾個字突然冒到了我的筆下。)孟凡斌還不愧是個受過革命軍隊多年教育的復員軍人,經歷了吳健智的閃現,他后來在給李春燕的信中寫道:"在醫(yī)院里,大家絕望的眼神告訴我,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會允許一些人選擇逃避,但必須要有人選擇艱難的守護,從那一刻,我對你選擇留下來的決定有了徹底的了解。"他終于回到了堅守自己崗位的李春燕身邊。他決心"不管以后的路有多艱難,我們一起攙扶走過。"小兩口將并肩面對以前所經歷的無法解決的困難了。好堅強的一對夫妻!好有志氣的兩個戰(zhàn)士!
那么,他們能否走出困境和絕路呢?我猜想,有許多同志也會和我一樣在為此而替之擔心。也許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良好愿望,反映了世界發(fā)展的客觀的規(guī)律:得道多助,好人必有好報吧,正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當地的記者陪同首都的志愿者偶然地經過大塘村,恰巧又遇上了正在為吳健智存活而忙碌的李春燕。啊,真是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李春燕為農村的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為農民的生存健康而奉獻一切的行動和形象感染和激動了他們。他們又仰仗《市民》雜志,鳳凰電視臺的《冷暖人生》欄目,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南風窗》雜志等傳媒的力量,迅速地向國內外展現了李春燕的為人民服務的英雄行為和崇高境界,使她"感動了中國"!從而,大塘村得到了國內外,省內外諸多志愿者、慈善家和基金會、群眾團體的捐獻,支援和幫助:一座110平方米、三層樓的衛(wèi)生室建成了,全村300名中的130名學齡兒童得到資助復了學,學校還設立了鄉(xiāng)村圖書館,幾乎每個鄉(xiāng)親都穿上了社會捐贈的衣物。同時,利用多余的捐款為近鄰的龍江和滾玉兩個村也各建了磚木結構的衛(wèi)生室。我們社會上關懷弱勢群體的志愿者、慈善家和基金會、群眾團體的力量是雄厚的,作用是巨大的,精神是很值得弘揚的。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不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但是,在李春燕從2000年開始用自己單薄的雙肩挑起了全村近三千人的防病治病重擔6年之后,大塘村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才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而今后還有多少個6年的路途要走?這種依靠志愿者、慈善家和基金會、群眾團體的捐獻,支援和幫助的改善,能一個6年接一個6年地不斷維持下去么?此外,類似過去的大塘村的缺醫(yī)少藥的老少邊窮地區(qū)在全國還有多少?(我在2006年8月31日的《人民日報》見到,青海省貴德縣陸切村鄉(xiāng)村醫(yī)生李加才讓,面對的情況也和李春燕大同小異;十幾年來,附近十里八村貧困農牧民拖欠的醫(yī)療費用,竟高達40多萬元。)他們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何時才能像大塘村今天那樣得到改善?何況,這種改善是要建立在農村的脫貧致富的堅實的平臺之上的,而這個堅實的平臺又不能只靠志愿者、慈善家和基金會、群眾團體來幫助他們和他們一起構筑吧!對于領導這一切工作,完成這一個繁重的、巨大的、光榮的、神圣的任務,我們的行政機關和業(yè)務部門,從路線、方針,政策、體制、機構上講,都完全應該是責無旁貸的。任何一絲一毫的不作為,偽作為,亂作為,錯作為,都是不能允許的不能饒恕的。著名軍旅作家李存葆寫過一部振聾發(fā)聵的中篇小說:《十九座墳塋》,鞭撻了某些人借著宣揚事故中英雄的事跡來掩蓋事故中責任者的罪行,其針砭至今不失鋒芒,值得引以為戒:不要文過飾非。功就是功,過就是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功過分明,是非分明,實事求是對待自己,對待事業(yè),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光明磊落的胸懷和品質。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合符毛澤東同志一向提倡的我們革命隊伍的宗旨: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最后,請允許我謝謝李春燕同志,謝謝黎光壽同志,你們共同熔鑄的這本富集了稀有金屬元素的好書,給了我以教育,給了我以啟迪,不揣冒昧寫出了這一篇不象讀后感的解讀。如果其中有不對的地方,敬請糾正。我先向你們鞠躬了。
2006年9月20日于北京蓮花池之西
相關文章
- 江宇:中國應借鑒發(fā)達國家公立醫(yī)院改革經驗
- 李玲:仇和落馬與私有化醫(yī)改的不歸路
- 江宇 | 從醫(yī)改看中國改革政治經濟學:改革到底有多難
- 你要醫(yī)改的“小政府、大社會”嗎?
- “6.26”——“弱勢群體”不能忘卻的紀念
- 趙磊:“過度醫(yī)療”是另類的“生產過剩”——用馬克思主義定位“新常態(tài)”(之四)
- 醫(yī)療私有化是如何禍害拉丁美洲的?
- 社會辦醫(yī)掩蓋著嚴重腐敗:82歲老醫(yī)生炮轟民營醫(yī)院
- 江宇:社會辦醫(yī)只“松綁”不嚴管是對人民不負責任
- 忠言:警察荷槍實彈防“醫(yī)鬧”讓人五味雜陳
- 江宇:私立醫(yī)院比公立醫(yī)院更有效率?這是迷信,不是科學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