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這是一篇2007年投稿卻未能發出的赴日研修感想,當然,未能發出不能怨專業雜志的編輯們,是我自己早已厭倦了思想不足曲線湊,認識不清數據堆,結論不明模型忽悠的乏味專業論文寫作風格,寫的確實像帖子了,本來幾乎忘記了,突然又想起了這篇自己曾有過的感想,發于此(額外追加了幾幅本人當地自拍的照片),供網友批評。
原文標題與內容如下:
日本百年樹木計劃對我國退耕還林可持續問題的啟示
摘要:自退耕還林工程試點伊始,5-8年后退耕還林成果可持續的問題就始終困擾著我國的有識之士們,隨著退耕補貼年限的日益臨近,這種困擾益發嚴重起來,實際上早在2004年的全國性退耕還林結構大調整中就從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上反映出這一嚴重困擾。2006年6月至12月筆者赴日本就日本的林政問題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特別研修,發現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盡管遠遠好于我們,但他們最新的森林·林業基本計劃卻是以預測100年后的森林構造與國產木材的復興為目標的,這種百年樹木的營林理念的確對我們退耕還林成果的可持續問題有很多借鑒和啟發意義。
關鍵詞:退耕還林,百年樹木,十年樹木
1、退耕還林政策大幅調整折射出了我們“十年樹木”的傳統林木文化意識
退耕還林,即通過停止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等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上的農業生產,恢復林草植被,來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項工程于1999年試點,2000年正式啟動。
2002年,是退耕還林政策飛速發展的時期,其范圍從以西部為主的的20個省(區),擴展到全國25個省(區、市)。 試點以來,退耕還林工程一直呈遞進式發展。年任務量從1999年的671.9萬畝(44.79萬公頃),躍升至2003年的10700萬畝(713萬公頃)。 然而,2004年伊始,這項全國最大規模的林業發展項目在大躍進式地擴張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收縮。2004年安排的全國退耕還林的總任務為6000萬畝(400萬公頃),其中,退耕地造林1000萬畝(66.6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000萬畝(333萬公頃)。以退耕地造林的任務量為例,只有2003年的五分之一,2002年的四分之一。
為什么突然大幅收縮了呢?
“這是對退耕還林作出的結構性調整、適應性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根據新形勢需要作出的正確決策。”在2003年底召開的全國退耕還林工作座談會上,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作如上說明。
“新形勢”顯然指2003年下半年出現的糧價上漲。2003年9月以后,我國曾一度出現糧食供不應求,價格上漲,進而引起其他產品如飼料、油類、肉類價格的連鎖上漲。由此引發了人們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此前連續多年的糧食供給過剩現象將在近一兩年內結束,中國將再次出現糧食安全問題。對于退耕還林與糧食安全的關系,一種觀點認為,自1999年開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導致了耕地面積的大量減少,應當立即終止或大幅度減緩速度。而另一種觀點則反對將二者聯系起來。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農林生態組副組長秦玉才曾公開表示,未來中國農業生產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于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科研體制不順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環境因素,而不是退耕還林。但耕地的減少畢竟是不爭的事實。按規劃退耕還林2.2億畝耕地,全國耕地保有量將減少到17億多畝,這對全國糧食產量確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擔心顯然影響了決策層。
如何既保證糧食安全,又維持政策穩定?左右權衡的結果便是“結構性調整”:一方面退耕地造林大幅度壓縮,另一方面荒山造林進一步增加,保證退耕還林工程年度任務總量不變,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穩步推進。其中要優先安排山區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區嚴重沙化耕地及生態地位重要地區15度~25度坡耕地退耕還林,特別是要優先安排江河源頭及大江大河兩岸、湖庫周圍的陡坡耕地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退耕還林,盡快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問題。故此,周生賢反復強調,這只是結構性調整,“絕不是糾偏和否定過去的工作。”
我們自古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傳統文化意識,這種傳統的文化意識固然蘊涵了“以人為本”的華夏文化精髓,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其“十年樹木”的林木文化意識顯然對林木多樣化的、不可替代的社會、生態功能認識不足。換言之,其只是一種經濟層面的“十年樹木圖棟梁”的林木文化意識。當然,這種10年為期的林木文化意識是源于多數林木能成長為“棟梁”這一客觀事實的。然而,這個“棟梁”乃“屋”之棟梁也!即無生態棟梁之內涵,也無社會棟梁之外延的。這多少令人有些驚奇,為什么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天人合一”文明傳統、有著“大禹治水”曠世實踐的文化意識里卻沒能成長出森林有益于涵養水土資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自然災害;有益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自身的保健與休養等等這樣一些林木的多功能價值觀呢?
客觀的講,這與小農生存方式的自身狹隘性有關,一方面,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化程度極低的小農生產方式限制了大多數人們全球性普遍聯系的視野;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五谷者司命也”的小農生活方式也制約著人們對林木這一木本植物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在“五谷”生產力極低的情況下,“五谷”這一草本植物的不可替代性必然弱化人們對林木這一木本植物“棟梁”以外的其他多功能認識。
歷史的講,其也與生態問題自身矛盾運動的歷史階段性有關,這方面就不僅僅是我國的問題了,整個人類都有一個由認識不全面到認識較全面的歷史發展過程。事實上,日本“可持續的森林經營”意識的形成也是世紀之交的事。
2004年人們對退耕還林工程進退的認識分歧,從表層上看是由糧食安全問題引發,但進一步深入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上述“十年樹木圖棟梁”的林木文化影響是多么的內在而深遠。實際上,從退耕還林政策制定的伊始就深刻地埋藏著這一林木文化的烙印。國內外有識之士所擔憂的二、五、八年以后退耕還林的可持續問題(即:農戶退耕還草,國家補助糧食期限為2年;退耕還經果林,糧食補助期限為5年;退耕還生態林,糧食補助期限為8年)正是這一樹木文化烙印的必然現實反映。不管有沒有2003年以來的糧食安全問題新擔憂,“十年樹木”文化烙印的影響終將會暴露無遺的。
2、日本百年樹木的“可持續的森林經營”
日本目前擁有森林面積251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6.6%。在發達國家中高居榜首。世紀之交,日本的林木文化價值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以前的從事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如何持續發揮森林所擁有的多樣化功能,實行“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可持續的森林經營”是這樣一種林木文化理念,即把森林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實現森林保護與利用的協調,以永續應對國民的多樣化需求。也就是說,森林經營不能僅僅考慮從森林持續地收獲木材, 還必須從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和涵養水土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公眾保健、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等多個角度對森林的價值進行認識和評價。農林水產省林野廳曾于2000年9月公布了一項對日本森林的公益功能的經濟評估結果。按照這項評估,日本的森林的公益價值約為75萬億日元,大體相當于日本政府1年的財政預算規模。其中,防止水土流失功能價值28.3萬億,涵養水源功能價值27.1萬億,防止地質災害功能價值8.4萬億,凈化大氣功能價值5.1萬億,保護野生動物功能價值3.8萬億,保健與休養功能價值2.3萬億日元。
75萬億日元,按2000年匯率約合6800億美元,眾所周知,2000年是我國GDP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實現小康目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0美元的一年,這實際上是說日本2000年對其森林公益價值的估價相當于我國當年GDP的68%,大于我國實現小康時GDP總額的三分之二了。盡管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僅有18.21%,但我們的國土面積卻是日本的26倍,所以,以相同估價體系計算,我國現有林木的公益價值理論上應不低于525萬億日圓,以今天人民幣升值后的匯率折算,約合34萬億人民幣、4萬億美元,比我國小康之年的GDP剛好翻了兩翻,但國人可有這樣高的林木價值理念?
以這樣的林木文化價值觀為指針,日本從1998年開始實行了新的森林功能類型區分,對不同類型的森林實施不同的管理方針。新的功能類型區分將森林分為水土保持林、森林與人共生林、資源循環利用林三大類。水土保持林包括水庫上游地區、山區水源地區和災害危險地區的森林,森林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使森林發揮保持和涵養水土的功能,主要以公共部門作為管理的主體。森林與人共生林包括風景林、保健休養林和動植物的生息區域,森林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利用森林空間進行環境教育等活動。資源循環利用林包括優良人工林地帶、地形上有利于進行高效率采伐作業的地區,森林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有利于進行高效和可持續的木材生產。與過去的分類相比,新的分類大幅度降低了用材林的比重,相應地大幅度提高了公益性目的的森林。
根據這樣的林木文化價值觀,平成18年(2006年)9月日本林野廳頒布的最新森林·林業基本計劃有這樣一個副標題-以預測100年后的森林構造與國產木材的復興為目標。開宗明義地點明了他們百年樹木的文化價值觀。
3、啟示
筆者認為退耕還林進退的認識分歧與其說產生于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倒不如說我們尚沒有培養起日本那樣的百年樹木文化。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浪潮沖擊下,盡管國人的生態建設意識有了空前的提高,但這種意識是長江洪水、黃河斷流、沙塵暴頻乃等環境惡化逼出來的被動認識,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還不是源自內心主動自覺的認識,潛藏于心的仍然是“十年樹木為棟梁”的林木文化意識。在“民以食為天”的優勢文化背景下,退耕還林成果可持續性問題有著其產生的必然性。
我國有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5300多萬公頃的人工林比日本的森林總面積多出兩倍還有余,但我們尚沒有150萬億日圓,也就是10萬億人民幣的林木價值觀。在沒有這種價值觀的情況下,糧食補貼二、五、八年的退耕還林政策設計當然是合理的。十年樹木嘛!生態保護林不為“棟梁”,八年補貼足矣!
沒有這樣高的林木價值觀,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的管護問題也就不重要了,經濟效益為中心嘛!林木管護只有支出呀!
筆者深深體會到:中國退耕還林可持續問題的本質不是現實世界層面的,而是我們內心世界里的深層次問題。不解決這一深層次的林木文化意識問題而試圖解決退耕還林的可持續問題無疑是緣木求魚。
參考文獻
1、新たな森林?林業基本計畫の目指す方向-100年先を見通した森林づくりと國産材の復活を目指して,平成18年9月林野庁,http://www.rinya.maff.go.jp/seisaku/
2、森林?林業基本計畫の概要,平成18年9月林野庁,http://www.rinya.maff.go.jp
附當地自拍照片:
圖一 郁郁蔥蔥,日本的綠化真不錯
圖二 哎!臺風怎么能刮倒一片呢?樹木也太脆弱了
圖三 矣!長頭發里怎么混進幾個短頭發?
圖四 哎呀!豈止幾個短頭發,短頭發大大地
畫外音:
問:密不透風了,為什么不早間伐呢?
答:年輕人都去大阪、京都和東京了,現在我們農村都老齡化和過疏化了,誰去干啊?間伐樹木又不是割麥子,而且都種在山上,我們老頭老太太干著急,又能有什么辦法?用你們的話說,真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問:對了,聽說貴國的農村也開始出現了被你們稱之為空巢化的過疏化,是真的嗎?
答:是真的,暫時還沒像你們這樣嚴重就是了。
問:您覺得林權明晰是否很重要?
答:屁!我們家的山林就是我們家的,沒什么問題,可兒女們看不上,還得套用你們的話說,叫做“寧要東京一張床,不要祖傳幾套房啊!圖片若不顯示請點擊此鏈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