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于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于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于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谷不結”,“六月蓋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見之于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于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谷,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于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云”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于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于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于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于勞動,那么,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系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斗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后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并沒有什么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于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農諺在生產上的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于農業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濕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為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于是產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只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00條左右農諺。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象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了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
三、農諺內容的特點
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于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占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經營管理的經驗等。解放前費潔心所收集的《中國農諺》,是由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等五大部分組成的,雖然不很理想,但可以從這個分類中看出農諺內容的幾個特點。據筆者對該書5953條農諺的統計。[1] 屬于時令之部的為2961條,占全部的40.45%;氣象之部1556條,占26.22%,作物之部1020條,占17.18%;飼養之部251條,占4.23%;箴言之部707條,占11.91%。從個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占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的機器耕種,農業技術起了多么大的變化,只有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的。為了正確掌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經受了足夠的教訓,因而以時令為中心的農諺竟占到40%左右。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時期,更是無法克服的莫大威脅,因此企圖掌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諺也占到1/4。
費潔心所收的農諺,限于他個人的條件,共只5953條。建國以后,農業出版社以呂平為主,進行了有計劃的全國農諺收集工作,共得10萬余條,經過歸并整理分類,共得31400余條,分成《中國農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料直至花卉為止,據筆者統計,共約16200余條;下冊為總論及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肥、種、田間管理、水利及氣象等,共約15200余條。又將該書上下兩冊按類分別統計結果,大體上同上述費潔心的統計結果類似。但所見的規律性更為明顯。即全部農諺中,以氣象農諺最占多數,共得7903條,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條,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麥類,共3596條,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種作物上,條數有多有少,都遠不及稻麥那樣多。稻麥及粟黍類農諺條數的比例,很像筆者對《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獻所作統計的結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獻量占首位,各種麥合起來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過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記載量的比重同農民口頭諺語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如實反映。將果樹和蔬菜類供不應求也只得1571條,占全部的5.00%。糧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遲至明末才引進普及的。玉米很快積累起222條,當然比重不高,僅占0.70%;甘薯積累起366條,占1.16%。自古農桑衣食并舉,棉花較之蠶桑是后起的,但推廣極快,積累的農諺超過了蠶桑,棉花有1243條,占3.95%;蠶桑只355條,占1.13%,蠶桑的農諺不應這樣少,其原因待查。農作物和畜牧這糧畜兩條腿中,畜牧部分的農諺遠少于作物,只有1433條,占全部的4.56%,這是中國農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區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飼養家畜。在家畜的農諺中,以豬最多,豬在南方是舍飼雜食,不需草場牧地。家畜農諺一個突出之點,是對家畜的鑒別農諺較多,且很生動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之類,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農諺內容的特點試作分析,歸納為三點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獲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陜西農諺則為“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閑、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閑,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準備過冬的。地域性差別最大的是播種期,華北種麥的適期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浙江則是:“寒露早,立冬遲,霜降前后正當時”。種芝麻和小米,華北是:“小滿芝麻芒種谷”,浙江則是“頭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許多農諺里,盡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干花濕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寸麥不怕盡水,尺麥但怕寸水”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谷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它本身遺傳性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農諺上也大體一樣。如華北、陜西農諺“種田不上糞,等于瞎糊混”;蘇北農諺“不施糞,瞎胡混”,浙江農諺“種田無師叔,只要肥料足”;以及華北農諺“鋤頭有三分水”和浙江農諺“旱來鋤頭會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樣。
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于某一地區,隨著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為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學性。概括性和科學性是農諺的最重要特點,由于農諺是口頭相傳的,必須簡短流暢,便于記誦。但它的內容又很豐富,所以必須精練深刻,發人深思。許多農諺看來似屬簡單淺顯,其實包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需要我們予以分析說明。例如種植綠肥的農諺:“若要草子好,經常三分燥。”一般地說,草子是喜歡濕潤土壤的,但歡喜濕潤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氣,農民特別指出“經常三分燥”。據科學研究證明,草子田土壤的濕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層的厚度,縮短了還原層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發展良好,這就是農諺的概括性和科學性所在。其他如“麥澆芽,菜澆花”6個字就概括了兩種冬作的施肥關鍵;“山園直插,蕩園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據不同水分條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糞冷,馬糞熱”,在牛馬糞中還分冷熱,似乎沒有道理,實際上由于牛、馬的飲料不同,糞中微生物的活動也不同,發酵發熱的能力是大有差別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響產量而且影響品質。如農諺指出:“九耘谷無毛,三削麥無糟”,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如何解釋透徹,還值得深入考慮。有些農諺必須通過科學研究才能揭發其理論意義,例如“種稻難種三黃稻”,“有錢難買大肚黃”。農民水稻專家陳永康提出的三黃三黑問題,幾年來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和陳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學實驗,初步明確了“黃是代表晚稻個體發育過程中在轉折點上的一種生理狀態,每次落黃后,植株即轉向另一新的階段”。這才算初步闡釋了三黃問題,但是,目前還存在不同意見的爭論。農諺中像這種概括性強,富有深刻科學原理的,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或通過具體試驗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眾性和通俗性。農諺極大部分作者是廣大的勞動群眾,這就決定了農諺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達形式必然是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富有生活氣息、泥土氣息的,并且便于記誦,相互傳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產技術措施與人的關系聯系起來說明,最易為群眾所接受。如說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發根,但又不必太多,農諺就說:“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在我們繼承農諺遺產、總結農諺的特點時,必須把握農諺的群眾性和通俗性這一特色。
四、農諺結構的分析
為了更好地總結農諺,有必要對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農諺,就其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作些剖視,以便從中學習一些對發展新農諺、創造新農諺有益的經驗。
(一)農諺的句法 農諺的句子比較精煉樸素,但是把大量的農諺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發現農諺的句子也相當錯綜復雜。先就每句的字數看,據筆者就全國農諺15823條(約36萬字)的分類統計,[3] 最少的是3字一條,最多的是196字一條。如將字數不同的各條稱為一個“句類”,則從3字一條順次到58字一條,共有56種不同句類:從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類,總計從3字條到196字條共有90句類。值得注意的是,這90種句類中各類所擁有的句子數是不平衡的,絕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種句類中,共有14524條,占總數的91.79%;而這12句類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類為最多,共11857條,占總數的74.93%。另就浙江農諺農作物部分的統計來看,也存在同樣的分配情況(表17)。
從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幾點:
1、農諺是人們口頭流傳的諺語,除個別情況外(如九九歌之類),一般每句類字數不宜太多,否則不便于口頭傳誦。盡管有些農諺可達100多字,而實際上占絕大多數的不超過20字,更多的是不超過14字。又因為農諺的內容很豐富,太短了就無法表達較多的內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農諺中,5字句只出現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現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僅出現6句(因限于篇幅,這里沒有將各句類所占分配情況一一列表)。
全國農諺及浙江農諺句類的分配
句類 | 全國農諺90句類出現次數 | 占總數% | 浙江農諺24句類出現次數 | 占總數% |
10字句 |
3899 |
26.64 |
324 |
30.00 |
8字句 |
2185 |
13.8 |
151 |
13.96 |
14字句 |
2149 |
13.58 |
113 |
10.45 |
12字句 |
1335 |
8.43 |
12 |
10.36 |
7字句 |
1182 |
7.47 |
111 |
10.26 |
6字句 |
1107 |
6.99 |
92 |
8.51 |
以上6句類共計 |
11857 |
74.93 |
903 |
83.54 |
13、15、16、20、9、11句類共計 |
2667 |
16.86 |
127 |
11.74 |
以上12句類共計 |
14524 |
91.79 |
1030 |
95.28 |
其余句類共計 |
1299 |
8.21 |
51 |
4.72 |
總 計 |
15823 |
100 |
1081 |
100.00 |
附注:全國農諺包括農作物、果蔬、畜牧、氣象、時令等各方面,浙江農諺僅為農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構成或由28字構成的句類(類似舊詩中的五絕、七絕)在農諺中不占優勢(20字句共出現373句,28字句共出現132句),反之,卻以20字和28字的半數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絕對優勢,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3在占總數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個句類中,偶數句占5種,奇數句僅7字一種,這也符合于我國人民口語或書寫中常以成雙表達的習慣。
在字數相同的每一句類中,其表達的方式還有好幾種,例如同屬10字句類,表達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茲就常見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種句類的句式舉例說明如下(表18)。
農諺各句類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 | 例句 | |
4+4 | 清水下種,混水插秧 | |
3+5 | 立了秋,在小一齊揪 | |
2+2+2+2 | 旱插,早活;快長,快大 |
9字句
句式 | 例句 | |
4+5 | 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 | |
5+4 | 七十天蕎麥,八十天雨 | |
3+3+3 | 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 |
10字句
句式 | 例句 |
5+5 | 會插不會插,瞅你兩只腳 |
4+6 | 買種百斤,不如留種一斤 |
3+7 |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
3+3+4 | 一季草,兩季稻,草好稻好 |
4+3+3 | 夏至后壓,一擔苗,一擔薯 |
11字句
句式 | 例句 |
5+6 | 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 |
6+5 | 花草田種白稻,丘丘有谷挑 |
4+7 | 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 |
7+4 | 立秋前早一天種,早一天收 |
3+3+5 | 破糞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飯 |
5+3+3 | 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
12字句
句式 | 例句 |
6+6 | 蕎不見霜不老,麥不吃風不黃 |
5+7 | 要想多打糧,包谷綠豆種兩樣 |
7+5 | 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
4+4+4 | 頭麻見秧,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
3+3+3+3 | 春插時,夏插刻,春爭日,夏爭時 |
根據上表舉例,筆者曾試將浙江農諺農作物之部1081條24句類排比分類,結果共得64種句式。如果就全國農諺來分類,句式當然還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見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見的句類中,其余是比較次要的。而且由于口頭傳誦或文字記錄上的差誤,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會引起句式的改變。例如上表11字句類中4+7式“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中,如果去掉“來”字,便屬于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從繼承遺產創造新農諺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問到底農諺有多少句類句式,倒是要注意這許多句類句式中那些最為常用、易記易誦。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蘿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論大小一齊揪”,“立了冬,只有梳頭吃飯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壩趕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種黍子后種麻”,14字句的“頭鋤皮,二鋤泥,三鋤四鋤花花離離”等都是以短長相配取勝,容易朗誦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們繼承學習。
(二)農諺的修辭方法 農諺除了句法結構的錯綜復雜變化以外,就其表達內容的修辭方法來看,也是豐富多采的。農民群眾知道通過各式各樣的修辭方法來表達其生產技術經驗,茲試舉例說明如次:
比喻:農諺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農諺中的比喻有兩種,一種是明喻,一種是暗喻。以明喻較多,如“人無力,桂圓荔枝;地無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豬肚”,“冬雪是麥被,越壓會越長”,“蠶豆蓋層泥,好比三九蓋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隱指起身肥。不論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來相比,顯得更加親切易曉。
借代:農諺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體,以具體代表抽象,這樣就更其生動。例如“沒有泥腿,餓死油嘴”,這里以“泥腿”代表勞動人民,以“油嘴”代表剝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擔,隔條河,多一籮”,這是指異地換種可以增產,換種的距離、原則很難具體說明,農諺就用“一座山”、“一條河”來代表。
婉曲:這是農諺中應用得相當多的手法。農民喜歡用婉曲含蓄的話把本意烘托出來,例如“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其他如“麥田舞龍燈,小麥同樣生”是指小麥苗期鎮壓作用的;“小暑不見底,有谷沒有米”是指不烤田會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豐收的;“立冬種豆一筷長,兩粒豆子換一雙”是警告不要失時播種的;“田頭地角出黃金”是鼓勵人們充分利用隙地種植各種作物的;“傷心割菜子,灑淚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兩種作物成熟時極易脫粒,遺失很多的。
鋪張:這也是農諺中常見的手法,往往用于強調某種措施或某一環節的重要性。例如強調油菜臘肥的重要說:“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強調處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車萬車,不及處暑一車”;強調秧田施肥的重要,說:“會施施一丘,不會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這種鋪張的農諺,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認識它是文字夸張的手法。
比擬:大抵是將物比擬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聾,越鋤越通”;實際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長良好。“麥子屁股癢,越圧越肯長”是指鎮壓促進了分蘗的。
疊字:是農諺中屢見的表達手法。例如:“多摜摜,割稻飯;多抖抖,割稻酒”;“頭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圓”,“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種種甘薯種種稻,一年兩頭好”;“玉米結婚,子子孫孫”;“麥嶺狹窄窄,一畝還無半畝麥,麥甽寬蕩蕩,一畝抵當半畝用”;“立夏播種,摘來棉花胖朵朵,小滿播種,摘來棉花癟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頭齊”……等等都是。
省略:為便于口頭背誦,省略是農諺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詞用的名詞為最多。例如:“千籮萬籮,不如根頭一籮”,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兩個名詞。“早瘟遲凍,不瘟不凍,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種和毒素病、凍害的關系的,省去油菜播種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兩字。也有省去動詞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頭,凍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對比:有的把兩種作物的不同生物學特性放在一起對比。例如“麥粟燥,稻要泡;麥怕浸,稻怕曬”,“紅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換鍋;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麥倒無”,“爛冬油菜旱冬麥”等;有的把同一種作物的不同技術要求加以對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術要求加以對比,如“清水下種,渾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等。
農諺中還有一種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借主語和賓語的互調位置或定語的互調位置體現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麥不離豆,豆不離麥”,“麥黃種麻,麻黃種麥”,“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過主語與賓語互調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九成黃老十成收,十成黃老九成收”等則是借定語互調收到效果的。
從以上對農諺的句法和修辭方法的初步分析來看,可以體會到農諺不但內容豐富,切于實用,就是在表達內容的句法和修辭方法方面也有同樣豐富的創造。這對我們以后如何總結農諺,分析農諺,創造新農諺無疑有很多啟發。
五、怎樣正確理解農諺
前面談到農諺的特點之一是群眾性和通俗性,似乎農諺的易曉易懂是不成問題的,事實并不盡然。由于農諺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歷史因素,有些情況已經時過境遷,有時要完全正確理解一句農諺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例如筆者在某次油菜豐產座談會上,聽到平湖縣一位農民說到一句農諺:“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確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釋。另一次,聽到一位河南農民介紹孬地小麥克風農諺“參不落,只管種”,也是不明其意。對于農業科學工作者來說,具有現代的農業科學知識,理解農諺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也不盡然。如果不充分熟悉農諺的各種特點,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過了頭。例如“小暑不見底,白露枉費心”,原是指單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聯系到水稻的群體結構,以為小暑不見底,指此時應該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遲,葉面積系數太小,沒有充分利用光能……這是過頭之例。“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原是強調臘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這句農諺只主張施一次臘肥就夠了,顯然是沒有從農諺的特點出發,理解過死了。我們在整理過程中,也曾發生自作聰明,把原來對的改成錯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對調了一下,變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卻反而弄錯了。怎樣正確理解農諺,據我們初步的體會,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天文、氣象、歷法、節氣方面的常識 在農諺內容分類一節中已經指出,農諺中三分之二是屬于氣象、時令的東西,因此,要正確理解農諺,必須具備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包括常見的星宿,計算年月日時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類。這些東西與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關系愈來愈疏遠了,如果不具備這些常識,遇到這一類農諺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參不落,只管種”,參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這是以參星不落為標準,來定小麥播種期的農諺。“箕與風,畢與雨”,“月麗于箕,風揚沙”等,箕和畢也都是星座的名稱。“分了社,滿天熟,社了分,沒得啃”,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與糧食豐歉的關系的,“分后社,晚稻無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這種說法本身是無稽的,可是不了解分與社的所指,就無從取舍抉擇。這類農諺還是不少的。[4]
(二)是要注意注意農諺的省略手法 農諺由于口語的限制,常常需要簡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詞。這在特定地區特定條件下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對于收集、整理、注釋者來說,數量一多,常常鬧不清楚,或者張冠李戴,這就要我們要有較廣泛的生物學的、農業的知識以及審慎的態度,決不可以似是而非,未懂以為懂。如“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如果不知道是培育壯秧,就領會不到其寓意的深刻。“一聲干,二聲旱,三聲四聲大水浸”是指九頭鳥叫的,雖屬無稽,但如不知道指九頭鳥,就無從理解。“看看一畈,割割一擔,吃吃一餐”是形容蕎麥產量低和出粉率低的;“見雨就翻,見蟲就捉”是指甘薯翻蔓,不可誤解為翻地;“一指高粱半指粟”是指高粱和粟的播種深度;“一片真葉是個寶,二片真葉不算好,三片真葉是根草”,這是指棉花營養缽移栽的幼苗標準,標準這個特定內容即無法理解。
(三)要注意各地方言口語的習慣 許多農諺使用當地的方言口語,別地的人就不易了解。“夏種不讓晌”,北方農民中午休息叫讓晌;“立夏不耩紅”(高粱),北方農民稱播種為“耩”。“臘月三場掛,來年收棉花”,掛指樹上的冰掛,只見于北方。“隔年陳種,一眼無用”,“一眼”是浙江寧波一帶方言,即一點也無用之意。“秋前不擱田,割稻叫皇天”,“叫皇天”是浙江溫州方言,有無可奈何之意;“東鱟晴,西鱟雨”,鱟音吼,即虹,不少地方口語叫虹為鱟。“多趕一次油,多收兩成谷”,浙江農民稱稻飛虱、浮塵子為油蟲,稱稻谷為谷[北方則稱谷(小米)為谷];“麥怕金,稻怕瘟”,“金”系指麥類的銹病。諸如此類的農諺,數量不少,如不弄清楚原意,也不容易理解。
(四)還要注意傳聞失實和收集者記錄中的謬誤或筆誤 如“高山的谷,朝南的屋”,山是之誤,當作“高田的谷,朝南的屋”,這是傳聞之誤。“三到油麻九到花”,“到”為“道”的誤記,三道九道即三次九次之意。“秧田能除三遍草,種出稻來格外好”,“秧”為“稻”之誤;“處暑不放車,白露枉費心”,“車”為“本”之誤;稻田和秧田,放本(施肥)和放車(灌水)雖只一字之差,卻全然不同,記錯以后,就似是而非,說得通,卻把原意全給埋沒了。“年稻年花(棉花),眉開眼笑”,意思沒有錯,但應作“年花年稻,眉開眼笑”才順口易記,這是記錄中的又一謬誤。看來,在農民口頭中流傳沒有錯,經過收集、整理錯了,從而解釋錯了,是最不應有的錯誤。值得我們注意。
余論
農諺是千百年來農民生產經驗的結晶,它是特殊的產物,是以農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以后,農民自己“口寫、口傳”的“農書”。它們對于指導歷代農民從事生產,的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幾千年來,盡管讀書的士人寫了不少總結農民生產經驗的農書,但嚴格地說,它們與農民的直接關系大不,主要還是供領導農業生產的政府官員或供經營農業的識字地主作參考,農民從中受到間接的益處則是存在的。
農諺的流傳,遵循著“遺傳和變異”的規律,即一方面世代相傳,綿綿不斷,另一方面又會在流傳中失去舊的,產生新的。像《齊民要術》中的農諺“子欲富,黃金覆。”“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錤,不如待時”現在就是念給農民聽,也聽不懂,當然會在口頭失傳了。特別是有關星象的農諺,現在的農民種田已經不像古代農民那樣,夜里露宿在田間的草舍里,抬頭看天上星星,以定播種期。即使像“參不落,只管種”這樣的農諺,還有老農記得,可他們已不知道它的意義了。這是舊農諺必然會消失的一面。新農諺的產生,往往因新作物的引種、新技術的應用自然地會被創造出來。如上面提到的從明末傳入了甘薯、玉米、花生、馬鈴薯、煙草,接著就會產生這些作物的農諺。新的治蟲方法的發明,新的肥料應用等等,也會產生相應的新農諺。在封建農業時期,這可說是農諺新陳代謝的規律。農諺中有不少屬于宿命論、迷信的東西,因時代進步,自然也會消失。但是農諺中有不少是帶有生物學規律性或合乎科學原理的,則仍然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像不少屬于短期氣象預告的農諺,正確度很高,又容易記憶應用,是不會消失的。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向農村的普遍推廣,讀書識字農民的增加以及近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急速沖擊,凡此,都將會給傳統農諺的流傳和創造帶來以前從未碰到過的影響。現代農業科學帶給農村的作物新品種,名稱繁多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各式各樣的農機具,電力工具等,由于變化很快,剛剛適應,沒幾年又更換新的,缺乏較長期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產生反映這些新技術的農諺。其次是,好多農民深感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他們通過函授教育、收看電視廣播中的農技知識,購買農業科技小冊子等,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途徑是很多的,這些知識就在書本里,隨時可以翻查,而且新知識新技術還在不斷涌現出來,使人應接不暇就不一定要創造農諺,幫助記憶,何況農諺也很難表達目前愈來愈多的知識內含。其三是,在傳統農業的社會里,種田要靠經驗的積累,所以年齡大的老農民,經驗最豐富,他們不但自己積聚了豐富的生產經驗,而且還從前輩那兒記得許多好經驗,這些都是年輕人遠不如老年人的地方,所以必需向老年人學習。可是現代的農業科學知識,卻是以年輕人學習起來要比老年人快,因為年輕人受的教育比老年人多,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比老年人強,最簡單的例子如開拖拉機、摩托車,總是年輕人很快可以學會,像噴藥、配方、人工授粉之類的技術也以年輕人容易掌握,這些東西都是傳統農諺中所沒有的,也即無法從前輩那兒可以學到的。凡此,對于年輕人創造新農諺就缺乏推動力。
以上是分析農諺在新形勢下遇到的環境變化,指出農諺所受到的巨大影響,但不是指農諺在今后就不會再有發展了。農諺作為反映農民的心聲是不會停止的,只是可能它所反映的內容要起變化。本文所論的傳統農諺是以農諺中的科學技術內含為重點,代表傳統農業的精華在農諺上的表現。其實廣義的農諺也還包括農民的生活處境,經濟地位的狀況等同農民切身有關的方面。有時候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還是與生產結合在一起,不能分開的,比如“人怕老來窮,稻怕秋來旱”。反映出舊社會的貧苦農民一旦進入老年,喪失了勞動能力,就失去生活保障,以之與水稻碰到秋旱一樣的陷于困境。又如“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反映了農民生活處于朝不保夕的地步,不賣棉被就無力進行水稻生產。“種田容易繳租難”。“莊稼主生的俏,糧食愈貴愈不糶”。反映農民受到田租和糧價的雙重剝削,以至發出“鄉下沒有泥腿,城里餓死油嘴”。和“孔子、孟子,當不得我們挑谷子”的激憤之情。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市場的大潮,給農村鄉鎮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大量農民轉入鄉鎮企業,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大為改觀,新的經濟效益,同老式的扶犁力耕,辛苦一年,打糧千斤,還不如在企業做工一月的工資。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農產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的巨大反差,生產資料的上漲和糧價的滯后不前,糧食和果蔬、絲茶價格的反差,生豬價格和市場豬肉價格的反差,諸如此類,引起農民的不滿和思考,代表農民心聲的農諺當然很快會作出反應:“賺錢不種田,種田不賺錢。”“種糧不如種棉,種棉不如種瓜,,種瓜不如種花”,“能人不種田,種田非能人。”“養豬不如殺豬,喂雞不如賣蛋。”“辛苦養豬一年,不如殺豬半天。”于是農村中出現了“精兵強將搞工業,能工巧匠搞副業,殘兵老將搞農業。”的現象,不少農民消極應付種田,所謂:“不撈黑的,少種綠的,怕挑黃的,只用白的。”(黑指河泥,綠指綠肥,黃指人糞,白指化肥),有的地方甚至是“黃的不用,黑的不挖,白的沒有,綠的不種。”農民對生產資料的上漲最為不滿:“小商小販黑市價,農用物資貿易價,化肥接近白糖價,農藥超過補藥價。”農民發出悲鳴:“農民苦,背朝蒼天面朝土;農民悲,四方攤派八方催;農民愁,孩子無錢把書讀。”社會分配不公引起農民的反感,一方面是“種田造不起樓房,種糧討不起新娘”,另一方面,農民看到的是“一支煙,二兩油;一頓飯,一頭牛,一輛汽車一幢樓。”在短短的十來年間,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引起的不平衡現象,在農諺中竟然有這么大量的反映,這類農諺在報刊雜志上隨處可見,筆者只就所接觸到的舉例如上。如加以專門收集,其數量當然甚多。這是歷史上同類農諺所不能比擬的。由此可見農諺作為農民的心聲,是永遠存在的,它的內容是隨著時代發展而表現,并沒有固定的規律和格式,如果農業政策穩定下來,農村科學實驗蓬勃發展,那么,有關科技性的農諺可能會隨之產生出來。從這點來看,農諺不光是農民的心聲,也是反映社會運作的一面鏡子,能給人以很大的啟發。
主要參考文獻
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明·鄺璠:《便民圖篡》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
明·沈氏撰:《沈氏農書》
清·胡煒:《胡氏治家略》(農事編)
費潔心:《中國農諺》,中華書局,1937
朱炳海:《天氣諺語》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
蘭州大學中文系:《中國諺語資料下冊》(農諺),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許稼引:《浙江的農諺》,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
馬矍翁:《華北農諺》,財經出版社,1957
朱先立等:《農諺注釋》,通俗讀物出版社,1957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中國農學史》(上冊),科學出版社,1959
農業出版社編輯部:《中國農諺》(上冊、下冊),農業出版社,1980,1987
《農業考古》1995年第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