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視線
何教授的新主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08-29 09:56:17
面對紛繁蕪雜的食品市場,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農業大學何慧麗教授自賣米風波之后,又與關心三農、關心百姓健康的知識分子一起搞起了農民自助,城鄉互助,市民主動消費的活動,目的不僅是幫助農民增收,而且是要幫助城里的消費者吃上放心的食品,他們稱之為“新消費運動”。
稍后記者視線請聽記者爾康的報道《何教授的新主張》
自從中國農業大學何慧麗教授幫助河南蘭考農民賣的大米在北京的超市中落腳之后,銷售的情況很穩定,所以何教授也就不再頻繁往超市奔波,她和很多關心三農問題的北京知識份子們現在又開始向下一個目標執著前進了,那就是購米包地,將北京的消費者組織起來,以一畝為單位,包種蘭考南馬樁鄉農民的大米。
錄音:
雖然組織起來的消費者人數還比較少,但何教授一如幫農民賣米時熱情如火,她說現在只是個開始,開始的時候傳達一種理念是最重要的。
錄音:
將消費者組織起來,購米包地并不是何教授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像她一樣很多關心三農問題的知識分子們特別想要做的一件事。而做這件事最根本的原因除了幫助農民,就是為城市的消費者們指出一條新的消費方式,他們稱之為新消費運動。因為在種種食品安全的問題發生之后,一些消費者開始疑慮重重中被動消費。
錄音:
借我一雙慧眼吧,這也許是一些消費者無奈的感嘆。在這種感嘆之下,這些消費者也就有了想明明白白消費的迫切需求。市民雜志的記者黎光壽購包了南馬樁鄉的一畝地大米,他認為這樣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直接與農民面對面的消費方式,既幫助了農民,采購的東西也可以知根知底,有了問題就很容易找到根源。
錄音:
何教授說“新消費運動”不僅提出了一個新的消費方式,更重要的是強調人和自然,人和人一種和諧的生存關系,因為她看到太多城里人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隔膜,以及農村土地的破壞。
錄音:
何教授所做的這樣一件事情,其實并不是一個新的創舉,在國外很多國家已經有很成熟的運做模式了。
錄音:
到十月份蘭考南馬樁鄉的大米又要下來了,所以村書記張硯斌已經回到了家鄉,那里還有很多事需要他忙活。
錄音:
現在南馬樁鄉的大米地里已經樹立起了寫著北京市民名字的牌子,由于農民知道大米有了直接的銷路,干勁都很濃。村支書張硯斌告訴記者,在國慶節期間,他們要組織購米包地的北京市民都去南馬樁鄉去考察。現在村里的環境比以前好多了,很多農民都盼望著北京市民能看一看來呢。
錄音:
何慧麗教授說,現在的活動還在實驗階段,很多問題還要進一步解決,比如如何組織消費者,如何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監督機制等等,但她強調推廣新消費運動并不是排斥主流消費方式,而是希望通過媒體的宣傳盡可能將有這樣需求的消費者組織起來,探索一條主流消費方式之外的新道路,實現她的理想,將博士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