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困局—一個難解的死結
多年來,農村金融改革一直在摸索中進行,但至今仍沒有找到農村金融發展與“三農”發展的最佳結合。一方面,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并沒有實質上提高;另一方面農民貸款難問題也從來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農村金融改革越來越傾向于商業化、市場化,追逐利潤成了金融機構第一目標。即便是農村信用社改革和農行改革定位于服務“三農”的方向,都無法改變金融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現實。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權利逐漸被邊緣化,農村金融陷入困局。
大多數觀點把產生農村金融困局的原因歸咎于農村財務狀況不佳、可抵押物缺乏、信用環境差等表面現象,以至于開出了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藥方。筆者認為,農村金融困局的本質在于“三農”的困局—在于農民的貧困、農業的停滯、農村的衰敗。“三農”問題解決不了,任何企圖解決農村金融困局的辦法都將是徒勞的。
三十年前,農村實現了從集體農業向個體農業的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農村經營體制從而形成------即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村經濟體制。雖然經過三十年的實踐,農村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小農經濟固有的局限性同時又使農村回到一盤散沙的狀態,互助合作的精神沒有了,單個分散的農民沒有辦法抗擊生產、生活帶給他們的困難和風險。農民單純依靠土地根本無法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 “三農”問題日益嚴峻。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有關“三農”問題的,可見“三農”問題已經成了黨中央、國務院最頭痛的問題。
農村現狀:在農村,少數農民依靠較強的社會關系、家族勢力、投機等富裕起來,他們只占農村人口的極少部分。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以種糧為生,實際上這部分農民生活還十分貧困。一方面,種糧成本不斷上升,種子、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灌溉等農業上游產業奪去了糧食生產的一部分利潤,再加上下游糧食收儲、運輸、加工、營銷等產業的擠壓,糧食生產的利潤被擠壓到難以容忍的地步,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他們從農業生產中得到的報酬被無情地壓縮;另一方面農民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婚、喪、嫁、娶、教育、醫療、人情往來等費用的增加遠遠大于他們收入的增加,單純依靠種糧根本無法保障正常的生活需求,他們看不起病,他們的小孩上不起學,他們盡可能地壓低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從牙縫中擠出可憐的一點錢以備應急之需......數量龐大的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或者從事一些小生意或較糧食生產略好的作業,這樣就抽走了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當下的農村勞動力以婦孺、老人為主已是不爭的事實,農民無意也無力對農業生產增加投入,農業投入嚴重不足,收成就越是不好,進而又進一步打擊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三農”問題逐漸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農村金融需求現狀:在農村,渴望得到金融服務(主要是信貸服務)的有這么幾類人,一是種養殖大戶用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資金需求以及普通種糧農戶播種時節購買化肥、農藥等農資的少量資金需求;二是做些小生意的農民臨時性資金需求;三是開辦一些小型加工企業和搞運輸的農民經常性(有時也是季節性的)資金需求;四是較貧困的普通農民婚喪嫁娶、子女上學、建房、突發疾病等應急性資金需求。
農村金融供給現狀:現階段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勢單力薄,難撐大局;其它國有商業銀行大面積收縮在農村的機構,基本上已經不再給農村提供金融服務;郵政儲蓄一直扮演著農村金融“抽血機”的角色,從農村大量吸收存款,卻幾乎不對農村貸款;農業發展銀行受業務范圍的限制,難有作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已是常態。
農村金融供需矛盾:金融改革商業化、市場化取向使金融機構更多地考慮經濟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成為金融機構的第一目標,“三農”嚴峻的現實也是金融機構不得不考慮的風險,為了覆蓋風險,金融機構制定了比較嚴厲的信貸政策,大幅提高貸款利率,減少以至于拒絕給農村提供資金支持。普通種糧的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更少,一般的他們會減少農業生產投入。當生活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以及從事農業之外作業的農民遇到緊急資金需求,他們求助于正規金融機構,由于苛刻的信貸條件,他們很可能難以獲得正規金融的資金支持。迫切需要資金的農民轉而求助于民間借貸,親朋之間互相借貸很普遍,通常親朋之間互相借貸不收取利息或收取少量的利息,但不是很高,一般的在月息1-1.5分以內。一旦親朋之間的借貸滿足不了他們的資金需求,萬不得已他們只得求助于農村的高利貸者,高利貸利率經常在月息2分以上,甚至更高,月息5分以上的情況有時也會發生,高利貸者對農村生產力的破壞幾千年來都為統治者和民間所詬病,其寄生于農村的唯一目的就是食利,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是十分殘酷的,寄希望于他們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益的支持無異于癡人說夢。最近,民間融資合法化風聲漸起,地下高利貸者也看到了走出地下的“曙光”,城市工商業資本及各種腐敗、不良資金甚至外資都蠢蠢欲動,他們期望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一方面爭奪高額的利息回報;另一方面,農民手中還有令資本垂涎的資源—土地,農民土地使用權抵押在法律上已沒有障礙,貧困的農民除了土地幾乎沒有什么可以用做貸款抵押,問題在于農民還不起貸款時,他們將失去土地。所以說奢望大資本支持“三農”發展是不現實的。一旦這些食利資本進入農村,農民、農業、農村將被資本所控制,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繁榮的目標將會變得遙遙無期。
求解“三農”困局,發展農村金融:小農經濟嚴重抑制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被幾千年封建小農經濟的歷史所證明。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億萬農民共同富裕是我國世代農民的夢想。現代農業的特征首先是大農業,而我國農民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農村基礎設施差的現實不容許我們走西方以資本為主導的商業化大農場模式。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最后保障,土地一旦集中到少數人或大資本手中,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將無處容身,他們只能涌向城市,而當城市無法為數量龐大的失地農民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時,結果必然是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所以說農業集體化是中國農村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選擇,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性質。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揮規模優勢,提高農民、農村、農業抗風險能力,使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時也給農村金融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農村金融改革的目標選擇絕不能放在商業化、市場化取向上,支持“三農”經濟、社會發展是社會主義農村金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中主力作用,農村信用社脫胎于農村,與“三農”有著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聯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目標絕不能脫離“三農”,走商業化、市場化方向;支持農行回歸農村,給農村金融市場注入新鮮血液;限制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村繼續“抽血”。
加強對農村民間借貸監管力度,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嚴厲打擊高利盤剝現象,防止城市大資本、外資進入農村控制農村經濟、社會。提供政策支持,積極鼓勵農民自辦合作金融,讓農民自己的金融占領農村金融市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