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上到下都在大力的搞所謂的新農村建設,這個新農村建設呢不過是修幾條路,蓋幾棟小學,如果這樣就建設了新農村那么新農村也太好建了,新農村的關鍵在哪,在于城鄉融合,在于更新農村磁觀念,在于給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公平的政策和發展空間。其實真正的新農村建設在50年前就開始搞了,可惜到70年代未就一進程被打亂了,被中止了。
一、50年代未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首先實行農業合用化,農業合作化并不會使農業和農村得到馬上改善,但農業合作化讓農民的組織成為了可能,這樣就可以組織農民大規模搞農業和水利建設,使農民學會協作,農業合作化的成果就是現在成千上萬還在使用的水利和高產田。
第二、提高農村農業的科技水平
提高農村農業的科技水平以各公社(鄉鎮)基本都設有農業畜牧方面的專職科技人員和雜交水稻研究出來為標志,要知道那里的農科站可是名副其實的,他們要指導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病蟲害的防治,甚至投研究,不像現在的只是掛名而以,基本沒有人管。到了70年代未,在鄉鎮基本建設了初步的教育、醫療、科技體系。這也是中國在那時能夠基本杜絕傳染病大規模發展,人均壽命很快增長的原因,前幾年禽流感來了,非典來卻發現在鄉鎮一級這些機構都名存實亡了,沒有人手做事,原來的人員都被要自己找工資的政策解散了,于是匆匆忙忙的又重新把到外面打工的工作人員找回來,重新定人定崗,可惜這次定的卻不是專業人員了,而是用考進來的所謂大學生。如果有70年代的農村網友,應該還記得那時每年都有醫生定時到村里和學校對人進行常規檢查吧。
第三、農民進城和知青下鄉
這其實是最關鍵的一步,怎么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城鄉一體化,怎么一體化,只有人先一體化了,才有經濟政治上的一體化。當時的作法是,讓幾千萬農村青年進城,讓幾千成城鎮青年下鄉,如果這一政策執行兩代人的話,結果就變成了農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城里人,城里人有很大一部分是農村人,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就是無論是誰也無法把農村和城市分割開來管理了,不管是誰當他制訂的政策不利于農村時就必須考慮已交換的幾千萬人和他們家庭的感受,因為那幾千萬人可能就會有政策制訂者的兄弟姐妹,雖然這兩代到農村的城鎮青年可能會覺得不公平,但兩代以后,城里的人和農村的人都要拼命建設農村,我想城鄉的差距至少沒有現在這么大吧。因為自80年代后,漸漸的通過政策和提高難度,農村人進城有穩定的工作已經被封死,原來農村孩子還可以通過招工,上學進城,現在唯一的出路只有當老板才能進城,這就從基本上讓城鎮和農村是兩個水平線了,而政策是通過城里的人訂的,所以要向支持農村,解決三農問題,叫是叫得多,但從來沒有人會考慮真正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真正考慮的卻又不是政策的制訂者。所以在很多地方農村幾十萬人的財政投入還比不上兩三萬人的一個小鎮的財政投入。
第四、原先農村建設的不足
一是明顯低估了人的自私性。
二是明顯高估了當時干部的素質,特別是中高級干部的素質,這些所謂的革命家,其實想的只是所謂的王侯將相寧有種呼,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后代能掌控中國,只在乎他們的利益集團的穩定的奪取所謂他們當年打江山應該得到的報酬。如果,只是說如果,他們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一邊真正的改革開放,一邊進行政策的穩定,我想現在的中國基本上不會存在三農問題。因為要解決農村問題,只有讓農村和城鎮融合。雖然下鄉的幾千萬人可能會報怨,可現在的四川人還有誰說自己是湖廣人。畢竟他們在當時的條件下要真正扎根建設農村的話,也許用不了一代人,農村和城鎮就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了,新疆的建設兵團畢竟在70年代已經證明。
所以我斷言如果沒有好的辦法解決農村和城鎮人與經濟政治的融合問題,中國三農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所謂的新農村建設也只會是一句口號罷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