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時間:2005年1月14日15:0
如果說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八戶農民冒死按手印分田到戶,率先在全國農村實行“大包干”,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源,那么,我們將永遠不會忘記60多年前在遼闊的冀中平原饒陽縣的一個叫五公的村落,一個名字叫耿長鎖的農民率先辦起了全國第一個土地合伙組,開創了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先河。毋須諱言,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民,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不同的特殊年代激蕩過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但不同的是他們偉大“創舉”的產生時代背景:一個是在“文革”十年“浩劫”后百廢待興的中國;一個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鐵蹄下滿目瘡痍的中國。
時間追溯到1943年,日寇在華北平原瘋狂大掃蕩以后,冀中抗日根據地變質了,當時敵人碉堡林立,瘋狂燒殺,環境十分殘酷。這一年又遇旱災,赤地千里,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頻繁掃蕩,冀中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饒陽縣五公村全村320戶,有101戶賣地,218戶賣農具,病餓而死15人,更多的人賣兒賣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危難的時候,抗日民主政府號召敵占區群眾互助生產,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五公村打繩子出身的農民耿長鎖最先響應,聯合起貧農喬萬象、盧墨林、李硯田貸了二百斤高粱當本錢,組織了一個打繩互助組,經過大伙的努力終于解決了冬天生活的困難,度過了災荒。
1944年春天,互助組都愿意繼續互助打繩,可各家又都怕耽誤了春耕,在解決眼前困難與一年農業生產的矛盾下,經過研究決定:“繩也伙著打,地也伙著種”,并研究出合伙種地的具體辦法:統一使用勞力,統一分紅,農業收入按勞力、土地對半分糧,打繩收入按勞七資三分紅,就這樣,中國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的第一個雛形誕生在華北冀中平原上,她的名字就叫“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
合作社共22口人,四個整勞動力,沒有牲口大車,全憑人力耕作,白天下地生產,晚上打麻經子,這時雖說大家吃糠咽菜,但是誰家也沒斷了口糧,這種情況,在那年代已經是“奇跡”了。互助組經過一年合作互助的初步結合,到冬天一算帳,比別人強多了,平均每畝地產了220斤粗糧,平均每畝地分了110斤糧食,每個工分8斤,合作社各家都有了余糧,這一年村子里原比他們富的戶都賣地賣農具,甚至賣兒賣女,而合作社的各家確過得很“紅火”。到了1945年,五公村的村民親眼看到耿長鎖他們組織起來的好處,耿秀峰等13戶農民就要求參加,這時從4戶擴大到了17戶,共有228畝地,88口人,4口牲口,兩輛大車。因為戶數多了,就正式訂立了章程,強調照顧勞力,把土地收入對半分糧86斤,每個工分13斤,副業收入每工分分糧6至8斤,因為分紅方法改變了,每畝地除繳公糧以外,余45斤,缺勞力的戶感到了困難,地多的人覺得吃虧了,秋后結帳時,有8戶農民退出了合作社。
1946年,波波折折的耿長鎖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以前更加鞏固,留下的人更加團結,他們把土地分紅改成了地六勞四,副業改成了勞六資四。這年每畝地平均收糧295斤,每畝地分糧175.5斤半,每項工分糧食9斤,副業得純利500多萬元(原晉察冀邊區幣)收入比以前更增多了。
1947年,想要入社的戶更多了,他們因為有了去年發展太快不鞏固的教訓,就采取了穩步發展的方針,只吸收了三戶,又添了一輛大車,修蓋了八間土坯房,買了三畝地。
1948年,有兩戶孤兒(都是姐弟工人)沒人照顧,耿長鎖就收留到社里,又加入了一戶有勞動力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就夠了15戶,買了兩個騾子一匹馬和一輛大車,蓋了七間土壞房,養了兩口豬,還開辦了一個榨油房,擴大了副業生產范圍。這一年,實行了土地改革。1949年華北全部解放,合作社平均每畝收糧329斤,突破了過去的最高記錄,比村里一般農民的土地多收很多糧食。
1951年,合作社每畝地平均產量提高到510斤,超過抗戰前水平百分之一百三十點八,超過當地群眾生產水平一倍左右。
經過風風雨雨的幾年,農業生產合作社共有了十七戶,地最多的有二十二畝,最少的只有四畝,最初幾年,每家都不夠吃穿,幾個人伙蓋一床被子,冬天穿不起一條薄棉褲,甚至討飯吃,自從參加了合作社,家家由貧變富,豐衣足食,有的蓋房子,有的買地,因為生活水平上升,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更高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更是一派興旺景象:有騾有馬,有油坊和全套農具,人們都說,要想把地種好、買賣做好,就要象耿長鎖他們那樣組織起來,外面的人看到他們社里情形后,也都興奮的稱贊他們組織起來發家致富的成績。
從“合伙組”到“農業社”耿長鎖也由一個冀中平原普通的靠打繩子出身的農民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被政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他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也被譽為“開放在冀中平原的社會主義之花”,在他的影響下,以后的幾年全國的合作化運動如雨后春筍。
1953年12月,在紀念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社十周年大會上,原河北省委書記林鐵賀詞上寫道:“……在長久的歲月里,你們經歷了種種困難,戰勝了災荒,支持了抗日戰爭和自衛戰爭,戰勝了水、旱、蟲各種災害,為農業增產豐收作了堅韌的努力,你們的努力終于開出了豐盛的花朵,你們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賣了十六萬多斤余糧給國家,以支持國家工業建設,你們是河北省農民的榜樣”。
回顧歷史,在土地改革后,中國農民雖然有了土地,但使用落后的農具,分散的生產,是抵抗不了任何天災人禍的,隨便什么意外打擊都仍會使農民貧困甚至于破產,只有組織起來,用大家的力量、集體的力量才能抗拒一切困難,耿長鎖和他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產生過程不就說明了這一切嗎?他們為全中國的農民帶了一個好頭,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
文章出處:河北省檔案局(館)文章作者:宋少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