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旱情和農村的沉弊著實令人心痛,并勾起了我對父親的回憶。
我于1970年出生在北方的一個農村,那時正是文革時期。我父親當時擔任村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全村人大辦社隊企業(就是后來的鄉鎮企業,但和鄉鎮企業不同的,社隊企業是集體公有制的),村里經濟發展很不錯。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時候,父親專門給村子里購買了電視機,讓全體村民(包括我)觀看毛主席紀念活動的實況轉播。這足見當時集體經濟實力如何!
1977年,在父親的帶領下,大隊又蓋起了18間大瓦房,里邊有醫療站,服裝加工廠,等等。特別是,在蓋房子期間,很多公用設備被暫時搬到我們家里,但父親一個也沒有貪污,等房子蓋起來后原份歸還。可見當時的干部廉潔程度如何!以及當時的農村風氣如何!
那時,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村子里大修水利,平整土地,村子里的土地全部都能得到灌溉,甚至村里那3、4百米高的原上的土地,抽水站也如長龍一般昂首挺立。
厄運來自1979年。那年父親被撤銷了書記的職務。沒有過多久,村子里就開始分田分地,分集體財產。拖拉機分了,牛馬騾子分了,集體的房子分了,就連那道路兩邊的白楊樹,也分到各家各戶了。
沒有了拖拉機,沒有了牛馬騾子,我和我弟弟就成了拖拉機和牛馬騾子。我最深切的記憶就是,自己和弟弟以少年的身軀,拉著耙耙地,以及其他很多不堪重負的體力活。
由于當時水利設施沒有被分掉,加之全員(包括老人兒童)一起參與勞動,以及加大集市貿易,農村的經濟確實有發展。
但分田到戶的惡果很快就顯露出來。由于缺乏管理和維護,水利設施被快速地破壞。到1985年,突然出現秋季大旱,但水利設施因年久失修已經無法使用了,全村子的人眼瞪著天空發呆。鎮政府急了,為了解決問題,多次邀請父親重新出山擔任村支部書記。
出于對村民的熱愛,也出于一份責任,父親重新出來了。僅僅6年過去了,原來那個殷實的家底到底怎樣了?13個社隊企業全分了,9間大瓦房被拆了,村里的道路全部毀壞了,水利設施癱瘓了,道路兩旁一排排的樹木被砍光了,最為可氣的是,原來實力雄厚的村財政,到現在卻連買一瓶墨水的錢都沒有了。
但父親并沒有皺眉頭。他還是那樣的一股干勁。上任后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快速修復水利設施,整理溝渠,沒有幾天灌溉系統就啟動了,村民們興奮異常。及時的灌溉挽救了大多數的莊稼,但有一部分因為灌溉不及時而絕收了,其中就包括我們家一塊田。但父親的心情是喜悅的。
上任后的第二件事情聽起來有些荒唐,就是平整村里的道路。因為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一旦下雨極其難走,甚至連拖拉機汽車經常陷于泥坑。
在逐步解決一些基礎問題之后,父親開始發展集體經濟,并尋找新的科技項目,2年后從某大學引進了一套新技術,并很快把企業辦起來了,并取得了一些獎勵和榮譽,包括國家星火計劃獎等國家級獎勵。為了辦企業,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報名學習中國農業函授大學的企業管理專業,并取得大專學歷。他還常常向我請教英文單詞和字母,并聲稱要學習英文。當時的他是那么的可愛和自信,仿佛回到了8年前。
但是,父親遇到了一個8年前所沒有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市場經濟下的商業賄賂和回扣問題。由于在毛澤東時期從來沒有采取過這種手段,也由于他在毛澤東時期所養成的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高尚的人格,使得他一直拒抗采取商業賄賂手段進行產品銷售和企業經營,總希望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各級領導、各位客戶和方方面面。
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社會潮流,所以也無法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很多原來答應好的合同被一些合理的理由所回絕,或者減少了,企業員工的辛苦勞動見不到經濟效益了,他們的創業理想,發財致富的夢想難以實現了。這個時候,企業里的員工不答應了,村干部里的一些人不答應了,導致了一系列的內部矛盾,爭斗,使企業的經營更雪上加霜。而我當時正是毛頭小伙子,不理解父親的所為,甚至發出抱怨。
問題還不這么簡單。私有化已經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們的私心,村民們再也沒有了一心為集體的勁頭了,相反有時會采取激烈的對抗手段,使父親在村里推行的一些改革也難以執行,甚至導致沖突不斷。
那時候,父親還不清楚原因的所在,常自問,現在辦企業怎么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的人心變成什么樣子了?極為苦惱。2006年,我才突然體悟到,父親當年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沒有行賄受賄,沒有和私有化,特別是私心的膨脹“與時俱進”,否則,他也許是會成為當地的經濟風云人物,工廠員工也會快速小康,村子也會成為市級,甚至省級,國家級文明村。2007年春節父親來城里看我,我談到了我的這一觀點。父親也比較認同我的分析,對社會風氣也更加只有痛惜了。
當時,各種矛盾交織,父親也無力應付了。92年,父親辭去了村支部書記,并對企業實行了轉制,把已經虧損的企業連同債務轉到自己的頭上。我和弟弟一夜之間也成了第二債務人了。實際上,父親完全可以象前任村干部一樣,把利益撈給自己,把債務甩給群眾。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心里裝著群眾,或者說是“好漢做事好漢當”的個性。我當時很理解父親,也沒有抱怨。后來,父親思想隨著經濟大潮的涌動也有了一些轉變——為了還債,他下狠心采取了一些流行手段,銷售了一些產品,清還了債務。債務還請后,就再也不規模經營了。一個本來前途光明的企業就這樣在洶涌向前的經濟大潮中消失了。
由于在當地較高的威望和能力,父親后來擔任了縣政協委員。其間,他仍然滿懷熱情,多次給縣政協,市政協提交各種建議報告,反映農村的問題,比如腐敗問題,賭博問題,教育問題,農田基本建設問題,等等。04年春節回家,父親給我講他的關于農村腐敗的政協提案。他說,據他調研,全縣80%的村鎮干部存在腐敗問題。這時候的農村,顯然和文革時候的農村是兩個境地了。
現在,父親參加了當地一個戲團,農閑時間會到外地唱戲。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探訪當地的一些老年戲曲演員,收集整理頻臨失傳的地方戲曲。目前,他已經整理了20多本戲了。談起唱戲,他也有些無奈。他給我說,唱戲的時候,臺下真正看戲的觀眾很少,很多都是借看戲之名,聚攏到臺下打牌,打麻將。
30年,時代發生了何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父親的那顆心,還一直停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他的激情,他對于社會的熱愛,也許將一直停留在對那個時代的回憶和憧憬了。不知道這是對還是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