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空間的開拓
----以翟城合作社為例
一般認為,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后我國農村的公共空間即一年比一年狹小,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使人回歸家庭的溫情時也使人的公共意識漸趨淡漠,所以我們會看到荒草從農村戲臺的化妝室里長出來,也會看到水從損毀的溝渠里傾瀉而出,偶爾一輛小車從村道上通過,它揚起的灰塵或濺起的污水也會讓我們皺起眉頭。農村的一切都在繼續著,土地在繼續,豬舍在繼續,閑言碎語也在繼續;唯有公共生活沒有繼續,組織沒有繼續,集體沒有繼續。而市場、強政府、電視文化趁著這空檔悄然地霸道地侵襲了農村,農民則在這種襲擊下喪失了大部分的自信,甚至尊嚴。
翟城合作社是一個探索,它不是回首,而是面向未來探尋農村公共空間的生長。以下內容即是通過翟城合作社成立三個多月來的工作探討農民如何在市場、強政府、電視文化的脅迫下獲得生活的尊嚴,改善自己和社區的狀況。
合作社的成立
翟城合作社是在幾次針對翟城全體村民的講課后成立的,講課的大部分時間只賦予合作社經濟的功能,聽者對合作起來的經濟前景抱有很強的熱情,合作社的成立主要依靠了這種熱情,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聲也起著喧染氣氛的作用;在課程的末了,合作社的其他價值開始在黑板上寫出來,國際合作社聯盟的原則被一知半解地接受,但這已不重要,關鍵是,合作起來有實在的好處,大家紛紛交了股金,每戶一百元。接著是選舉,先是理事會,然后是監事會,社員被告知理事會和監事會中婦女所占的比例不能低于30%。翟城村千余戶人家,有134戶入了社,參加聽課的大部分人入了社,還有在外地打工的打電話回來要求入社的,他們將社員證掛在家里顯眼的地方,但更多的人在等待著。
合作社原則
在中國推動合作社工作的一個困難在于,推動者們必須先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合作化作出恰當的解釋,因為人們對那段時間的合作運動懷有非常負面的看法,對大多數人來說,那是一段慘痛的記憶,這種記憶也或多或少地傳給了下一代。翟城村的書記曾接受過幾次工合國際委員會關于國際合作社原則的培訓,開始他對此抱著極大的警惕,認為那個時候沒有走通,現在也走不通,他基本上把兩種合作社等同起來,現在他成了合作社的積極鼓動者,并認為合作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其他社員也慢慢在思想上統一起來,最樸素的認同是以前不是主動的,現在卻是自愿的。
1995年在國際合作社聯盟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通過了目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合作社七項原則,第一條即為自愿與開放的社員資格,社員們不會再有來自上面或合作社內部的壓力,在進退之間,他們具有充分的自由和獨立,而且沒有性別、社會、種族、政治或宗教的歧視;原則的第二條為社員的經濟參與,社員們與合作社之間必須有經濟的聯系,這種聯系通常以社員向合作社繳納股金來體現,其所繳納的股本的一部分作為合作社的共同財產,其回報也是有限的,社員盈余一部分進行紅利分配,一部分作為合作社公積金、公益金或風險基金的積累,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合作社工作的民主控制被列在了第三條,合作社是由社員控制的民主的組織,社員積極參與政策的制訂,社員代表對全體社員負責,社員不論認股金額多少,有平等的投票權,即一人一票;自治和獨立是合作社的第四條原則,如果合作社與其他組織(企業或政府)達成某種協議包括對外籌資,社員的民主控制和合作社的自治原則不應受到損害;此外,合作社應為其社員、選出的代表、雇員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以使他們具備能力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還有責任使公眾廣泛了解合作的理念和優越性,獲得社會的信任,這是原則的第五條;第六條,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合作社要最有效地為其社員服務,也要加強橫向合作,以使合作運動在互相支持中得到推動;第七條,關心社區發展,在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對其所在社區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關注,合作社不能單獨地存在,它追求每一個人的發展。這些原則需要適應在中國的土壤上生長,而要在農村開花結果則更需持久的耐力和在中國農村生活的智慧,但一旦它們在社員的心中扎下根來,我們夢想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將不再只是一些華麗的詞藻。
合作社如何在農村公共空間的生長上發揮作用
說農村中沒有組織可能是不確切的,黨支部和村委會作為黨和政府的基層組織形式一直在農村存在著,有的在制造著矛盾,有的在緩和著矛盾,有的則在睡大覺。但無一例外地,經過幾十年體制內的陶冶,與所有黨政部門一樣,他們也都尷尬地成了官僚,帶著兇煞之氣,在鄉里鄉親面前說一不二。他們在上級的指示下工作,征稅、搞計生、清理宅基地、抗非典,有時也陪著領導吃飯,在這些工作里沒有農業科學,沒有文化,沒有教育,沒有尊老愛幼,也沒有經濟,如果從這些指標上進行考察,農村中的組織空白確是令人氣餒的,合作社的出現正好可以在這空白里填充進適宜的色彩,使農村社會趨向和諧成為可能。
一、使勞動具有公共價值
農村中缺少很多東西,但勞動力幾十年來卻從來沒有缺乏過,遺憾的是,那么久來這些勞動力通常與牌桌、閑聊、屋角的太陽光、電視連續劇、東家長西家短、或者勞累聯系在一起,他們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一群人,但都與公共生活沒有關系,如果說勞動創造了財富,農村中的很多勞動卻在浪費財富。如何將農村中閑散的勞動有效地組織起來,使勞動剩余與財富、公共生活建立聯系,這是合作社成立時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翟城合作社剛成立的第二天,即組織全體社員到一所廢棄的磚窯檢磚塊,社員中老的少的,健康的殘疾的百十號人一大早在村中集合,舉著破爛的彩旗浩浩蕩蕩向村外的廢磚窯進發,路上還吸引了幾個非社員參加,其中一個老人很是感動,他說有四五十年沒見過這種場面了,這心里一激動就跟著來了,他還在勞動的間歇教大伙唱河北梆子,歌聲、笑聲、還有吵鬧聲,那可實在是聲聲入耳,我長那么大還是頭一次被集體勞動的快樂所感染,更重要的是,這種勞動是為了集體的發展,有的社員還將自家的拖拉機開來,他們的目光已從家庭外移,看到更遠的地方。
這是將勞動組織起來創造公共財富進而造富個人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實際上,翟城合作社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無處沒有義務投工的影子,從農資的統購統銷到辣椒市場的建設,從農業生產到建立農業實驗室,社員們在看好自己的莊稼之余都積極參與,他們付出勞動,他們創造集體財富。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都少不了資金的參與,在教育產業化、公共衛生私有化以及物質主義的鼓惑聲中,農村中有限的資金被無情地剝離,而農民要從銀行獲得貸款又有很高的門檻,這種狀況對合作社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障礙。翟城合作社章程中規定社員入社需交股金300元,但因當時正是種植季節,農戶手里沒有更多的余錢,而將股金暫調為100元,134戶就是13400元,以這一萬余元的本金謀求公共財富的積累,而沒有勞動的有效組織和義務投入,這中間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使勞動具有公共價值,將農村中富余的勞動引向公共財富的積累和公共生活的發展,這是翟城合作社在拓展社區公共生活空間上的一個有益努力。
二、在學習中提升社區的整體水平
對一切致力于農村發展的機構來說,不管是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或是企業,教育這個概念都具有永遠的意義,但如何使教育走在地上并具有實在的效果卻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目前中國農村普遍已喪失組織信任的情況下,依靠行政力量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自我教育基本上已無可能,而農民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自發成立起來的合作社為其進行自我教育提供了另一個出口。翟城合作社就是在大家對合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成立的,以后又要求社員每個禮拜集會一次進行集體學習,他們先學習章程,每個社員一份,由理事會中負責學習的理事給大家逐句朗讀,社員如有疑問可隨時提出;然后他們學習國際合作社的七項原則、市場營銷等等,在集會結束前,他們還一起學習歌曲,現在大家已能唱合作就是力量這首改編后的歌了。但這種大規模的集會,其學習效果實在有限,那亂哄哄的場面和沒有經濟效益使一些人對這樣的學習和討論漸漸厭煩,幾次以后就不再來了。
鑒于這種情況及為了合作社其他工作的更好開展,理事會將社員按就近原則進行了分組,共12個組,每組平均11戶,由組員選舉正副組長各一人,每個理事負責一到二個組。這樣,小組的學習逐漸開展起來,有些小組還給自己起了名字,如葡萄藤學習小組、向日葵學習小組、金太陽學習小組,學習的地方就在社員的炕頭上,或是絲瓜架下,十幾個人,大人和小孩,他們圍坐在一起,在昏暗的燈光下,怯怯地朗讀著,他們中一些人,只是在小學時看過漢字,以后即再沒有機會跟文字打交道,他們將書本湊到眼前,一字一頓地讀著<卡爾威特的教育>、<晏陽初的思想與人格>、<中國公民常識讀本>、<解構現代化>、<法律咨詢手冊>、<印度的鄉村建設>,其情其景會讓你感到中國的希望是那么實在地涌動著。
九十年代以來,農村中的知識與資金一樣逃不開被城市抽離的命運,農村文化的空洞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老人的經驗和閱歷也不再有傳承,農村中的精神維系正在一點一點地消隱,鄰里之間的幫忙也被涂上了金錢的色彩。這個時候談農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學習顯得更為急迫,也顯得更為困難。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萬年根本大計,也是一個社區的根本大計,舍教育沒有其他根本的路,但教育注定是一項艱難的事業,相比于工廠、商店、水泥路面,教育暫時顯得暗淡無光,它的光亮要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翟城合作社各學習小組說他們要在一起學習二十年,二十年后,他們都將步入老年,但這個社區發展的基礎將由此奠定。
三、為農村大眾文藝復興開出新路
農村文藝的衰落一般被認為是農村公共空間變得狹小的主要標志,而衰落的標志則是農村戲臺的荒草和夜晚的黑寂,即使是在農閑時間,你也很難在村道的另一側聽到鑼鼓的喧響,有的只是漫漫的黑夜。翟城村在大集體時曾有一支由四十幾人組成的文藝隊,他們寫劇本、排節目、到十里八鄉巡回演出,有時也到城里演出,有一年在保定地區組織的一次文藝匯演中,翟城文藝隊還獲得了第一名,對于一個村莊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輝煌的記憶,現在翟城村上了年紀的人談起這事,眼神里都有不一般的光彩,他們驕傲地談論過去,對現在的蕭條局面萬分惋惜。但那時候每一個演員都是全職的,他們可以不參加集體勞動,但掙得的工分卻不比其他人少,他們可以在維持家庭生計的前提下來發展自己的愛好,農村的大眾文藝因此能呈現繁榮的局面。大包干以后,一切關于集體的東西都瓦解了,文藝隊也逃不開散伙的命運,相比于個人的愛好,維持家庭的生計才是最重要的,隊員們只是偶爾會拿出二胡或小鼓來自娛自樂一番。
當集體不再有義務,隊員不再有動力,農村文藝生活應怎樣來推動?將大眾對文藝的天然愛好和閑暇的時間組織起來,這是翟城合作社成立伊始就著重考慮的一個方面,并為此專門從九個理事中安排了兩名在這一方面具有某種專長的理事來負責組織。他們首先將當年文藝隊現在還活著的隊員們召集起來,盡管這些隊員們也都老了,但他們對樂器和地方小調卻沒有生疏,何況在他們往后的幾代人中,幾乎就沒有受過文藝訓練的人才,所以在翟城文藝生活復興的舞臺上,暫時還得由這些老隊員們來擔當主力,他們一方面要重新熟悉阻斷了二十幾年的舞臺藝術,一方面還得開始培養年輕的文藝骨干。把他們組織起來比進行其他組織有更大的困難,畢竟他們也有二十幾年沒有合作了,而且老人的性情也象天氣一樣不好把握,但不管怎么樣,合作社的集體想象在吸引著他們,然后是一些年輕的文藝愛好者,他們在農閑的晚上聚在一起,老人們拉著古調,年輕人則跟著電視學習現代舞蹈,新的文藝隊在磕磕碰碰中往前走著。
勞動、學習、文藝,在農村公共生活的主要領域,合作社的影子正變得越來越有份量,社員們在合作社里找到了家的感覺,開始注意維護集體的形象,集體感正在形成,一些人還改了以前張嘴罵人的習慣,而在非社員看來,合作社里的人好象高了一個層次。
現代社會,人們相信一切事業的第一要件是金錢,但在翟城合作社開拓農村公共空間的努力中,你可曾看到貨幣的身影?你看到社員們時間的付出,然后是公共空間的彩布慢慢向我們張開。
合作社在農村發展上的其他努力
合作社首先是一個經濟組織,社員們在產、供、銷上合作起來面對市場以改變自己在經濟上的不利處境,關于合作社的這種經濟訴求在許多文章中都有闡述,以下內容希望能在經濟以外對合作社的社會功能作簡單的敘述,以使社會對之有更深切的信仰。
一、 農村弱者關懷
在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暫難有所突破的情況下,農村的養老、助殘、撫孤等工作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將一直存在著,實際上,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這一問題只會越來越突出。合作社第七項原則關注社區發展實際是對社員的一種道德要求,一方面,合作社的公共積累部分可為包括養老在內的社區發展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社區困難家庭或個人加入合作社,獲得集體關懷并參與利潤分配。
二、 農村合作醫療
最近十年來隨著醫療費用的持續高漲,農村看病難已成為異常突出的問題,溫鐵軍先生將它比喻為農民頭上的一把刀,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多少家庭在這把刀面前陷入困頓,更多的生命在得不到絲毫醫治的情況下結束,農民小病不敢看,大病躺床上等死已成為農村中普遍的現象,這種狀態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實在相去太遠,政府和社會為此的努力之一是建立合作醫療,并有一定額度的補貼,但正如我們看到的,收效卻不明顯,該繼續的仍在繼續。通常的判斷是農民沒有合作意識,農民經濟能力太弱。但正因為如此,農民才更需要合作起來,我們要考慮的是以什么為合作的切入點,實際上,在合作社基礎上建立合作醫療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社員對合作社已有組織認同,社員間的信任關系也在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而這兩點是合作醫療的基礎,而且這樣一來還可節省在農村建立合作醫療的組織成本。
三、 有機農業耕作
農業上的綠色革命在使我們免于饑餓威脅的同時,也在掠奪我們子孫后代賴于生存的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而且同時還污染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餐桌?;实拇罅渴褂迷谑罐r村土地板結的同時,也使農民的負債增加,兩年前一袋磷肥就能獲得預期的產量,今年則必須用兩袋;二十年前農民還能從自己的糧食里留下來年的種子,現在農民卻必須用更多的糧食或貨幣去交換,農民的自主性在慢慢喪失,對外依賴性卻在不斷增強;農藥、除草劑毫無節制的使用,一方面使鳥兒不再歌唱,一方面污染著土壤和水源,農民的疾病也不斷增多。人們對農業的想象正慢慢從田園詩情轉向夢魘之域。許多機構在為農業的回歸努力,但由于農戶土地的分散和缺少組織,這些努力也一樣收效甚微,因為有機耕作需要一定數量的地畝數以形成自己的小氣候。合作社能在這中間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首先合作社是一個有理念支撐的組織,有機耕作的理念通過教育、培訓將能夠逐步為其社員所接受,城市消費合作社群體的需求也能加快這種接受的速度;其次通過合作社這種組織形式,將社員的耕地集中起來發展有機農業,其可操作性較強。
四、 參與農村基礎教育改革
用陶行知那句關于農村教育的經典語錄來刻劃今日的農村教育是再恰當不過了,山西前元莊村校一體的經驗是對陶行知思想的最好注釋,但這里沒有制度設計,基層政府既沒有動力也沒有理想來從事這項工作,相比而言,合作社這一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組織起來的力量為前元莊經驗之類的農村教育改革的推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前述翟城合作社學習小組和公共勞動中社員帶著孩子參加即是一個例子。
結語
以上的文字基本上記述了合作社的陽光的部分,確實地,許多東西手寫和想象起來非常美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合作社成立了,但很快又解散了,或者很快拋棄了合作社的理想而淪為與一般企業無二的組織。合作社面前有太多的陷阱和實際的困難,陌生的市場、不信任、爭吵、不守時、嫉妒、與村兩委的矛盾、政府干預等等都可能使合作社陷入困境,但請讓我們相信合作社本身具有的光輝將能驅散這些陰霾,因為“它不是在剛強中,乃是在柔弱中成長的”。
邱建生(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
2004-9-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