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新農村建設這本經念歪 |
|
朱衛華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4-8 http://guancha.gmw.cn |
|
據新華社報道,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技示范區,竟有五座歐式豪華別墅小區。這些農民雖然住在歐式別墅中,卻在為一日三餐而發愁。這個“示范區”中有個日新村小區,該小區的別墅群“一律為仿歐式建筑,分為2層和3層兩種,統一采用米黃色外墻磚和紅色歐式瓦,門窗邊緣均裝飾著仿古羅馬浮雕。小區門口,牌坊上‘日新村’3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步入小區,村委會辦公樓外已經雜草叢生。房屋之間空地上,房主們“因地制宜”地種滿了胡豆、青菜、蔥等各種蔬菜。” 有錢給農民建造別墅,卻無力解決他們的四季溫飽——當地政府或許并無惡意,但這畫面未免太滑稽了,滑稽得不可思議。我不由想起小時侯聽過的一個故事中有這樣一句俗語:“日食紅薯干,夜宿金鑾殿”,描述的就是一個人在由兩種反差巨大的“真實”而構造的“真實”環境中靈與肉自相殘殺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國農村并不普遍,但很典型,表面上看,這是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在建設新農村現實背景下的一種條件反射。 僅僅是形式主義嗎?其后當然有畸形的政績觀在作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今年“兩會”的首席話題,但“兩會”還未鳴金,媒體已經傳出“新農村”建設的捷報。而另有一種壞消息卻令人唏噓不已: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剛滿一個月,3月21日,央視也報道了吉林省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小康示范村,農民雖然住著政府修建的歐式豪華別墅,但由于負擔不起物業和取暖費用,有些農民住戶紛紛搬了出去的怪現狀。就像綿陽“示范區”那幅滑稽畫面所折射的意涵一樣,這都是因為當地政府表現政績的欲望太強烈了,以至于用真實的金銀虛構出“新農村”像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大好形勢”。 僅僅是政績觀的問題嗎?其后當然還有僵化的體制在掣肘。把政績作為提拔任用干部的基本標準,有缺陷,但還不至于不可救藥。關鍵是這么多年來,我們就沒有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政績考核體系。決定GDP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等“三駕馬車”幾乎成了“政績”的惟一載體。他就干那么五年,不去拼命地修豪華路造豪華房,“政績”如何表現?當然,個中除了干部選拔體制的落后,恐怕最主要的還是由于行政管理體制中的深層矛盾在“操縱”。 行政管理體制涉及全局,這里就單說建設新農村吧。現在,中央的“十一五規劃”好在已經有了一個漂亮的輪廓,《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好在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而地方政府卻連個概略都拿不出來,更遑論具體實施細則。這是個行政管理問題。如果這個前提條件不具備,那么,那場宏大的壯農事業要么就是一句空話,要么最終搗成一團糨糊。最近溫家寶總理表示今年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伐,應是新農村建設工程的福音。但在近期,為了不至于在大戲的序幕階段就出現唱砸的苗頭,我認為,一些“當務之急”還須小心應對才是。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財政款別當成唐僧肉。今年中央財政將為農村劃撥創記錄的3000億,這筆巨資當然不會平均分配,但也不能讓跑“部”進京者得鞭先之利,更不可讓那些在“部”里有關系者拿走大“份子”。家有千件事,先從緊上來。建議中央最好向省里要一個“刀刃”計劃,依次類推一直把“刀刃”計劃做到村鎮。各級“刀刃”計劃經過逐級詳細調查,嚴格審批,縝密論證之后備案,然后再考慮制訂分配計劃。而且分配之后還應配備一套專款專用的追蹤機制,而我們現在沒有這種機制,致使多年來的扶農財政都在“輸血”而非“造血”的層面上低效甚至無效流失。韓國在這方面的管理經驗值得借鑒。 中央財政撥款應向最貧困地區傾斜:沒路的修路,沒房的造房,缺科技的扶科技,沒醫院的建醫院等等。切忌為了搞“示范”、造“衛星”、樹“樣板”、抓“典型”而讓“基礎”本來不錯的地區再“竊取”有限的財政資金去“錦上添花”,而貧困或欠發達地區卻連殘湯剩羹都吃不到——這樣的事情在此前并不罕見。 打蛇要打在七寸上,富農歌別唱成坑農經。弊端的運行往往有一種慣性,要警惕這種慣性在新農村建設中繼續“為非作歹”。建設新農村除了正面鋪排部署之外,遏制諸如形式主義、畸形政績觀、滯后的行政管理體制等至關重要。兩手都要抓,但“遏制”之手尤其要過硬。一些地方政府拿到財政撥款之后,往往是哪兒能轟轟烈烈一通,就朝哪兒砸將下去。當然最搶眼最能顯示“政績”的要數蓋房子,結果房子是蓋起來了,而農民卻變得更窮了。這樣,“新農村”變成了“新村”,但干部對農民說那就是“新農村”。 另外,建“新村”時政府甚至村官都要從農民身上扒一層皮,理由是政府投入的資金不足,農民只能忍痛拿出保命本錢去支持“新農村”建設,連保命本錢都沒有的,只能借款、貸款。事實上,財政款下撥時各級政府往往喜歡雁過拔毛,甚至干脆挪而用之。這些現象都處在建設新農村的“七寸”部位,如果控制偏失,你就是投進一座金山去,也會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掰得多,丟得也多,雖說折騰得“有聲有色”,但到時候回頭一看,不但沒有什么“成果”,反倒落得個一片狼藉! 說來說去,就像過年穿上一身新衣服一樣,其實那只是“過年”,而不是“過日子”。要讓農民在“過日子”的感覺中循序漸進地走進“新農村”,而不是讓他們“一步登天”,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非一朝一夕就能功成名就,正如今年“一號文件”所說,那是一項“長期的重大歷史任務”,而決不是以一個地方行政官員“五年任期”為時限的“短平快”“政績”。(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