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區太極鄉新陸村農民家庭調查
國慶期間,我們走訪了重慶市黔江區的太極鄉新陸村,主要目的是為考察該村籌建農村老年人協會的條件,順便做了一戶農民家庭收支情況調查?! ?/p>
村情簡介
黔江區既原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2000年撤縣建區,是重慶唯一一個少數民族區,屬于重慶經濟比較落后的區縣。太極鄉位于黔江區西南部,距縣城約40公里,縣城到太極鄉的公路條件不錯,每天都有班車來回。而太極鄉到新陸村的道路條件則很差,新陸村在武陵山區,進村只有一條長十幾里的土路,路面沒有硬化,崎嶇不平,晴天揚塵,下雨泥濘,就是這條路,一部分的資金還是澳大利亞援助項目,大部分的資金和勞力是1998年新陸村黨支部組織村民自己出錢出工修成的。
今天的新陸村是2003年時由過去的三個村合并的,全村共477戶,1841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283人,黨員30人,據介紹,全村約有680人在外地打工。
全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萬畝,總耕地面積2448畝,水田800畝。村里有所小學,有5個老師,100多名學生,教學樓是新建的三層樓房,是全村最好的建筑?! ?/p>
該村村民多散居在山里,山間有一條小溪,枯水期就沒水,山里沒有水庫,人畜飲水困難,2003年政府扶貧資金撥了8萬元,修建了4口蓄水池,安裝了9200米管道,方解決了人畜飲水難的問題。但該村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則始終沒有解決,至今還是靠天吃飯,2006年重慶大旱,該村也受災嚴重,很多農戶顆粒無收,
農民老謝家庭情況簡介
我們借住在村支書謝昌勤家,是一排木石結構的幾間平房,房里陳設簡單,除電視和洗衣機以外沒看到有其他家用電器,家里燒柴,水是從蓄水池接來的。老謝家共5口人,母親能操持家務和輕體力勞動;老謝妻子過去曾在浙江工廠打工幾年,因得肺病回家務農,去幾個醫院看了,沒醫好,現在生活無大礙,但是不能干重體力活;老謝有個女兒,已經成年嫁到外村;一個兒子,今年17,在黔江縣城讀高三,生活全靠家里供養。外嫁的女兒已不在家勞動,也不給家里增加經濟負擔,從經濟關系角度,實際老謝家共有4口人。
老謝今年46歲,是80年代的高中生,高中畢業后就一直在家務農,從來沒出去打過工,據他自己說,就到過重慶和湖南吉首這兩個城市,可以說屬于很本分很典型的農民。從老謝父親開始,他家就是當地務農的一流好手,90年代,老謝憑技術當上了村長,2003年三村合并時,一向賞識他的老支書(退伍軍人)推薦他當了村支書,這一干就是五年。老謝家族在村里人不少,他爺爺的兄弟曾經在當地大土匪冉國宏(音)部當兵,這標土匪傳說很有意思,當年其實也就是窮苦人,賀龍的紅二軍團打到黔江的時候,這標人跑去要參加紅軍,賀龍發給他們槍,叫他們回家去打游擊,結果光發了槍沒派指導員,等紅軍走后,這標人就迷失了方向,拿著槍也不知怎么鬧革命,只知道打土司劫富濟貧,據說,這標土匪在武陵大山里到處流竄,凡打到土豪后,必回到家鄉山村里來分糧分錢給鄉親。老謝家的祖屋,一棟宏偉的四方型木結構庭院式建筑,就是他的土匪爺爺30年代時為家里修建的,至今還住得有謝家后輩。建國初解放軍到武陵山區剿匪,這標土匪聽說是賀龍的部隊,自動就下山繳械了,原因乃是他們認為自己是賀龍的人。老謝說到這段家史,最大的感慨就是:沒有文化是萬萬不行的,他爺爺們當年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他的全部希望就是哪怕累死累活,無論如何也要讓他的兒子讀書上大學。
老謝家收支情況
農業生產其實是技術工作,技術要求非常高,而且技術水平直接跟收成掛鉤,老謝和老謝父親兩代,都是當地務農的絕對好手,由此雖然沒出去打工,沒能修上新樓房(村子里有那么兩三棟外地打工回來修的新樓房),但家庭條件在當地仍算中上水平了。據老謝說,不出去打工的,最多也就是他家這個樣子了,不會好到哪里去。根據當地條件,新陸村的農副業生產,主要有這么一些項目:糧食、喂豬、木材、蠶繭、蜂蜜、獼猴桃、油菜、煙葉。前面介紹了,老謝家實際只有他一個全勞力,母親和妻子只能算兩個半勞力,兒子則完全不從事生產,老謝家一共分有承包耕地4畝多,山林10畝,根據這些情況,老謝家選擇了四項:糧食、喂豬、木材、蠶繭作為主要生產項目,這些項目就是他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村干部不脫產,但每月國家發有工資,下面就列出老謝一家一年收支情況,以2007年——2008年計算。
一、老謝家年收入: 說明:
活豬:16000 去年以來活豬行情不錯,已經是賣了三抱
蠶繭:6000 每年寒露以前能賣四次蠶繭
賣糧食:1500 糧食賣得少,主要用于自家吃和喂豬。
退耕還林補貼:2000
賣木材和零活收入:2000
村干部工資:5000
總收入:32500 他家4口人,人均8125元。
二、老謝家年支出: 說明:
兒子讀書:11000 兒子每月生活費500
摩托車油錢:8000 村干部用摩托車的頻率高
家庭生活費用(包括醫藥費):6000 老謝妻子至今還在看病吃藥
種子化肥農藥:3000
養豬花費(豬仔飼料糧食):3000
蠶繭花費(蠶、桑葉、漂白粉、石灰):1000
電話費:1000
電費:500
總支出:33500
這些數字都是跟老謝交談中得到,可能有偏差或與事實不符的地方:
如年總收入32500,年支出33500,每年都超支,怎么能有積蓄,而我們了解到,老謝為了兒子讀大學,至少準備了一筆錢的。但是這些數字不會是故意作假,大體上還是能反映渝東南農村的一個農村家庭的經濟情況?! ?/p>
分析一下收支情況
1、老謝兒子讀書的費用占到了全家年支出的32%,是家里其他三口人總費用的兩倍,因為這是老謝家的希望所在,具有宗教般的意義,但在教育產業化和就業難的時代背景下,這個數字更顯得沉重?! ?/p>
2、老謝全家生活費用6000,這是不包括在縣城讀書的兒子的,三口人人均年支出2000,月支出不到200,應該說是非常節省的了,但仍占到了總支出的17%,加上兒子的32%,生活費用就占了總支出的51%。老謝家的房子是自己的,不產生費用,柴、米、肉、菜也是自己家生產的,不產生費用,所謂生活費用主要就是教育支出和醫療支出,教育和醫療費用占了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支出的一半?! ?/p>
3、從養蠶和喂豬的投入產出資金來看,這兩項副業的利潤回報相當高,達到600%以上,超過了大多數“高科技產業”。農副業利潤高,但是需要勞動力,養蜂和獼猴桃的利潤也不錯,但老謝家沒有勞動力,也只有放棄?! ?/p>
4、據老謝講,這幾年在家務農的家庭,的確就只能作到收支持平,他還算好的,其他家的情況還差一些,每年收入情況勉強能維持勞動力再生產而已。而在外打工的也不見得好,據介紹,每年680人在外打工,每年能帶回20多萬元收入,人均3000,而這些勞動力如果回來參與農副業,年增加3000元收入并不難。在新陸村我們碰到一個20歲的小伙子,他去年就在上海一家電子裝配廠打工,月收入3000,廠里還管吃住,但他覺得打工沒意思,今年回到家里,準備在家里開養雞場當專業戶?! ?/p>
最后,關于新的土地加速流轉政策,我向老謝作了簡單介紹,他卻顯得無動于衷、漠不關心,我想可能第一,他們這里隔城市遠,圈地開發暫時波及不到,對他們沒有影響;第二,老謝除非以后兒子能當大官大款在城里安家把他們接出去(不忍打擊他的說,這個希望是很渺茫的),否則,他絕對不會離開土地,他的全部身家就是土地和農業生產技術,離開了這些,他就失去了根基。
2008年10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