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合作社成農村“穩定器” |
![]() |
![]() |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3月03日 07:31:46 來源:新華網吉林頻道 |
【字號:大 中 小】 | 【背景色 ![]() ![]() ![]() ![]() ![]() ![]() ![]() ![]() |
【留言】 | 【評論】 | |
![]() ![]() |
近幾年來,吉林四平梨樹縣不少農民紛紛自發創建了新型的農民合作社,嘗試解決農民在貸款、儲蓄與融資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遇到的困擾。記者通過調查采訪三個各具特色的農民合作社,感到梨樹縣農民的探索與實踐,實際上是為農民們的生產生活增加了一個新的“穩定器”。 太平鎮的農民合作社:集體與農村信用社打交道
梨樹縣是全國產糧大縣。當地農民說,過去由于多數農戶貧窮,還款能力低,農村信用社為了規避經營風險,只對少數農民的簡單再生產活動給予少量貸款。一段時間以來,農信社增資擴股,結果部分入股的農民是“花50元買回個小本子(股金證)”,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貸款難問題。每到備耕時節,農民都為缺少資金而大傷腦筋。 |
四平市榆樹臺鎮閆家村不少農民說,“我們有了自己的銀行!”當地農民新型的“資金互助”合作社,把民間資本轉化成農村金融資本,成了農民自己的“小銀行”。
![]() |
榆樹臺百信農民合作社的社員們(照片來源:新合作社網) |
榆樹臺農民合作社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資金互助起源于閆家村社員李丙玖的一次借款。2004年,李丙玖家出現資金困難,合作社各家盡自己的所能借給他部分錢,沒有錢的社員給李丙玖借款做了擔保,大家都簽字畫押。當地農民根據這一模式,成立了閆家村資金互助合作社,采取社員集資再服務于社員的辦法,互助資金的股金由社員入股,分為資格股、投資股、流動股和社會公共股。
合作社章程規定,以農民身份入社的最低標準是200元為資格股,每增加400元即獲得一投資股,增加一個表決權;非農戶獲得資格股和投資股的標準分別為500元和1000元;隨入隨出、沒有數額限制的為流動股,流動股無表決權,只享受分紅;合作社成員以外的政府、社會團體或個人捐助的資金為社會公共股,資金年終紅利計入合作社積累。
合作社理事長姜志國說,資金互助只限于入股成員內部,由個人申請,社員大會表決通過。農民身份的社員可享有入股資金6倍的資助額,非農身份享有入股資金80%的資助額,流動股沒有受資助權。得到資助的成員需要五戶以上社員擔保,并支付5厘利息。臨時用款不足10天者不支付利息。目前,合作社共吸納了43戶農民,他們共經營土地53公頃,養羊養豬約3000頭;社員入股資金3萬余元,放款2.76萬元。通過資金互助,合作社已幫助7戶社員脫貧致富。
不少農民說,合作社是農民自己的“小銀行”,隨取隨用。社員張超結婚急需2000元,想把家里的3500公斤玉米賣掉,當時的玉米價格每公斤僅0.7元。合作社知道后,讓他先不要賤賣,如果需要用錢可到合作社借款。兩個月后,玉米價格上漲到每公斤0.94元,張超出售玉米多得了800多元。社員張志學因妻子有病、孩子要上學而急需1000元,也是靠借合作社的互助金解決了燃眉之急。
農民互助合作金融,除了通過調節資金余缺滿足農民需求,還能有效地建立起國家幫助農民的體系。比如農業發展銀行或財政通過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將國家對農業的支持轉貸給農民,可以降低運作成本,減少中間環節的挪用和截留;同時能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此外,農民互助合作金融還能建立起資金回流機制,利用農村的巨大市場和利潤前景,吸引城市資金下鄉,促使工業反哺農業。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等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不僅對區域內的人吸收存款和提供信貸服務,還可吸收居住在本地的非農戶的存款。從制度本身看,這種合作金融組織的活動面不宜太廣,只在社區內部服務,解決農戶的小額信用需求。這種農民內部合作組織的管理具有成本低、監督機制自然天成和幾乎沒有監督費用等優點。
勝利鄉的農民合作社:“要把農民的一生安排好”
看病難、上學難和缺乏養老保障,是過去困擾農民生活的三大難題。梨樹縣勝利鄉農民郭連偉探索通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方式,以“消費合作+醫療教育養老合作+資金互助合作”的方式,再造農民福利,提出“要把農民的一生安排好”。
郭連偉家的門口掛著“勝利鄉農民合作社”的牌子;屋中除張貼著“合作社章程”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墻上的“醫療教育保障費積累表”、“醫療保障費支付表”和“教育保障費支付表”。“合作社社員的個人帳戶上,都有醫療、教育、養老三項保障基金。”郭連偉說。
據他介紹,基金的來源是從農民參加合作社統一購銷生產、生活資料時省下的錢和獲得的利潤中提取的。分配提取比例為:純利潤的12%提公積金,8%提公益金,其余80%提醫療、教育、養老三項保障基金,年終結算計入個人賬戶。公積金作為合作社的積累,公益金用于社會捐助,三項保障基金用于農民的個人福利。目前,合作社社員的三項基金積累達15436元。
![]() |
合作社的話題,成為梨樹縣農民熱議的焦點。(照片來源:新合作社網) |
勝利鄉合作社的理事長郭連偉是一個鄉村醫生。據他介紹,社員醫療、教育基金的使用根據社員家庭的實際需要來調節。社員生產100頭豬,通過合作社購料100袋,就可以節余400元保障基金。如果社員一家人身體健康,沒有發生醫療費用,而孩子上學需要280元費用,就可以通過合作社向學校劃去所需費用,并在社員的基金賬目上作出手續;賬目反映基金余額120元。社員繼續消費,基金繼續增加。
在合作社中,如果社員遇到特殊情況,某一項保障基金滿足不了實際需求時,還可以通過合作社制度,建立基金互補往來賬目手續,以應對暫時的困難。單個社員會得到多個社員或全體社員的聯合幫助,通過賬目間的轉換平衡手續,可以用以后的基金積累逐步償還。例如,社員王俊起由于種養業規模不大,保障基金才發展到28元,不夠孩子的上學費用,因而一度產生讓孩子輟學的念頭。社員郭生棟把自己賬上的基金暫借給王俊起,使孩子留在了學校。
“社員養老問題的解決辦法也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惫B偉說,醫療、教育兩項基金確立后,他又想到可以從社員的醫療消費中形成積累,成立養老基金。為此,合作社成立了合作醫療站,就醫看病平價收費,并把醫療費和藥品差價費通過處方和年終醫療結算清單,重新返還農民,形成個人專項養老基金。社員再到醫療站打針用藥,醫療站不再掙錢,而將原來的藥品差價和醫療費作為養老基金存入個人賬戶。
在郭連偉提供的一份清單上,是社員郭連和通過醫療消費而成的養老金積累過程:醫療消費總額94.7元,其中藥品零售額73.7元(成本額62.5元,差價11.2元),醫療費21元,養老基金積累金額為醫療費加藥品差價之和,計32.2元。
養老金的建立,免除了不少農民的后顧之憂。56歲的社員張樹江體弱多病,沒有能力從事種養業,生活比較貧困。2004年末,他積累了專項養老基金276.2元。老兩口高興地說:“農民有養老金,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雖然我沒有兒女們照料,可慢慢積累,再過十年八載,到老年后也不會再有后顧之憂了?!焙献魃绫O事長方明文今年46歲,他2002年加入合作社后,當年就積累了基金892元,并用其中的一部分支付了孩子的上學費用;現在孩子已經畢業并找到了工作,這樣方明文以后的積累就可以全部作為養老基金了。
梨樹縣農資局負責合作社工作的王曉光科長人說,勝利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不增加政府一分錢負擔的情況下,解決了過去集體經濟組織解決不了的事情,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發揮了促進和諧的“穩定器”作用。(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