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事者引用大邱莊作為集體經濟失敗的例子,但是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正是集體經濟為中國的農村和“三農”問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
大邱莊的垮掉,不等于沒有成功過,事實上單從數據來看97年前是很成功的,而小崗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哪怕邁出一小步。在小崗村們身上“三農”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除了到血汗工廠打工,或者從天上掉下一個救世主,看不到任何可能致富的希望。
大邱莊和華西村、南街村他們在具體的運作手段、方式上或者有不同,這種不同和特殊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維持集體經濟組織本身。但是撥開層層迷霧,我們看到的是共同點,即都是團結集體中的大多數人(即便不是全部的人),集中集體的人力、物力、財力,盡可能的組織起來,擺脫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組織方式,擰成一股繩,去參與競爭,抵抗風險。恰恰是這一點,至少使他們本村多數的農民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的命運,有機會參與現代生活。
筆者所在的農村有這樣一個生產隊(村下面的小社),地處河邊,每年把河邊的沙子承包出去,一般固定有20萬左右的收入,但是由于分田到戶了,基層組織近于癱瘓,更無威信,這筆錢不是被集中起來,而是被每戶人家均分供消費了,多年來沒有辦成一個企業,農民還是農民。近年來,由于土地占用和小城鎮建設,農民大量失地,雖然轉成了城鎮戶口,卻沒有謀生的途徑,只能大家都開雜貨鋪,由于沒有工業消費人口,生意十分慘淡。
不可否認,集體經濟在當前的大形勢下,由于不擁有外部條件的支持,嚴重地依賴外部環境的友善和帶頭人的作用,如果外部環境突然極端惡化(如大邱莊),帶頭人禁不起誘惑(要MBO),甚至帶頭人出事或故去,都會造成集體經濟的嚴重危機,所以集體經濟雖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但是環境在否定這種出路。大邱莊的產權改革,其實不過是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翻版,是在把大多數的農民趕到無產者的行列,而這些農民的最終結果就是血汗工廠的農民工。
正如資本主義沒有政權的扶持就不可能發展一樣,集體經濟沒有社會主義政權的扶持,也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的汪洋大海中長久生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