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的理想[3]
二、勞動力和生產單位(生產資料)的結合
農民沒有土地不行,每一個農業戶口的勞動者都有權得到一份土地,或參加一項農業生產活動,以保證勞動力勞動者職業和取得一份勞動報酬。
勞動力和土地的結合應根據平均勞動力占有耕地面積的比例進行組合。使同等的土地量容納相同數量的勞動力,以保證現有勞動力都能參加勞動和土地量蓉納平均的勞動力人數。
過去的和現行的以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積平均分配土地,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它的缺限。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在生產力水平底下情況下的所有農民都有一份保證自身生存的必須生產資料,即土地..過去的生產隊和現在的家庭,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有的勞動力多,有的勞動力少,是勞動力和土地的結合不合理現象。
隨著社會經濟 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商品經濟 的發達,農業生產的目的在向商品化方向發展。想依靠農業收入來保證勞動職業的“真正農民”想獲得土地。而那些非農業勞動收入比較有保證的農民,對于種田的目的在于保證口糧有來源,有的已經不同成度的讓出了部分土地。
進行社會主義公有制農業生產單位的組合,不應該走自由發展行成合理生產單位的過程。因為那樣影響生產力的發展。
合理生產單位成立,應當與合理的勞動力人數相對應。首先按土地數量和勞動力數量的比例,平等占有使用土地,這樣一來,隱蔽于農民家庭雜事中的勞動力則被調動起來,加上理所當然的勞動力,必然會使勞動力數量超過土地能夠容納的勞動量明顯化。這樣可以造成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的兩個趨勢:第一使農業生產精耕細作,挖掘土地淺力,使充足的勞動力必須向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二促使乘余勞動力向其它行業轉業。應設置一定的方式或措施,讓那些有能力自謀職業和原意向其它行業轉業的人轉業。再經過一個相應的發展時期,達到一定數量的土地,容納所需要的比較合理的勞動力人數。
這樣有利于農業勞動力勞動職業專業化的行成。使一部分原意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專業從事農業生產。最終成為“永久”的農民。(或者叫做農業產業工人)
三、勞動力的組合
集體的生產活動,需要全體人員的團結一致,才能更好的協調各方面的勞動,使生產活動順利進行。因此,勞動力的結合,應以有利于人們之間的團結為原則來進行組合。
過去的以生產隊為核算單的集體,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變化,有的比較團結和睦,有的則矛盾繁多,有些矛盾在人們的感情上又不容易調和。因此,新的集體的組合既可以依原有的集體做基礎,也可以讓人們重新自由結合。但生產單位合理大小不改變。
假設:500畝為一個生產單位是合理的,每個勞動力平均合畝數是5畝,則組成一個100個勞動力相結合的生產單位即可。這100個勞動力的相結合,既可以依原來的生產隊為基礎組成,也可以讓人們重新自愿結合組成。
四、生產活動的進行
在合理的農業生產單位基礎之上實行經濟核算制。嚴格核算對土地的資金投入和勞動量投入的經濟效果。使農業生產的方式同工業企業生產方式相一致,使農業生產的目的商品化。改變農業生產傳統的舊方式,自產自用、大哄大嗡,缺乏核算的小農生產方式。
對于每一塊一塊的土地,就如同工業企業中的一部一部機器。對于每一塊土地當年的資金投入和勞動投入與生產出的產品量和經濟效益都應該有明確的核算。通過核算,權衡各方面的效益(土地利用率、產出數量、產值、勞動投入等),促進農業生產年年都有所發展。
農業生產的種植結構按排,實行國家計劃和自行按排相結合的方法。國家計劃以保證主要農作物的種植數量或總產量年年都有所增長,保證國家總體經濟處于穩定協調發展的狀態。自行按排是在完成國家計劃的前提下,根據當時當地經濟發展的謀種需求和本單位的生產條件所充許的能夠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來按排種植結構。這也就是集體的自主權。
五、分配
分配方式是和生產方式是相對應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則產生什么樣的分配方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活動,生產單位的分配一般可劃分為兩大領域:第一是總產值中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分配。國家和集體是社會生產和單位生產之間的利益關系,集體和個人是生產和銷費之間的關系。國家和個人也是生產和銷費之間的關系:第二是各個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分配。個人之間的分配是“按勞分配”的問題。
農產品的分配,即糧食分配。農業生產實行核算經濟效果,向商品化方向發展,國家應當對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棉花、水稻等)實行統購統銷,統籌按排、統一價格,以保證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和集體經濟的穩定收入..而每個人的口糧則應實行定量、定價供給。全年一次性分給、或按月、按季節分給。
統購統銷,統籌按排,就是改變過去的和現在的農民除了交納公糧,乘余的糧食全歸自己按排的這種狀況。過去的集體生產和現在的家庭生產糧食分配除了公糧余下的全歸農民自己按排,是歷史的必要性和當時的距限性不可辟免的。農民除了口糧外,多余的糧食一般是這三種處理:第一到自由市場銷售,或者作為余糧買給國家,第二作為生產資料轉化到另一種商品上,即作為養殖業的飼料;第三作為儲被糧儲存起來。
實行統購統銷,統籌按排是和農民的第一種處理相一致的。中間的問題是價格,只要價格調到一個適當的成度,是和農民的愿望不矛盾的。家庭多余糧食直接轉變為飼料的經濟效益是很底的,有些甚至是得不補失的。實行統籌按排把多余的糧食經過加工,提練、余下的渣子再作為飼料,或者經過科學的配方作為飼料,這樣既發展了加工行業,又提高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家庭儲被糧食,益處小于缺點。家庭儲被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儲被的糧食在與到自然災害之年正好用上,那么這種儲被是有益處的。如果長期儲存,有被而無用,那些么這種儲存則是等于把生產資料長期放到一邊,而不能產生有效的的增值,是一種浪費。同時家庭儲存糧食,容易生蟲、變質、耗子糟踏,這給家庭帶來許多家務雜事。國家統籌按排,則可保證其優點的仍然存在(轉化為國家儲被)而辟免其缺點。這樣也有利于家務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
農產品的小雜糧,特種產品可多種形式分配。到自由市場交換,或按定價分配給勞動者、或部分實行統購、統籌分配等,應以有利于調接全體人民(農民和非農民)的生活豐富多樣為目的。雜糧價格一般是受主要糧食價格的影響的。因此, 主要糧食價格只要穩定,雜糧價格也就隨之穩定。即是有些大的浮動,也不會影響到整個經濟的失調。
生產單位總產值的分配。也就是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除了應該給國家交納的稅收外,集體和個人之間,可施行國家給予政策性指導和生產單位自主決定相結合,既要保證集體生產穩定發展和生產設備不斷增加,又要使勞動者的收入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生產和生活水平同步發展和提高。
“按勞分配”。可預先根據全年生產計劃核算出全年總產量和總產值,扣除國家證收和生產需用的部分,核算出應投入的勞動總量和應分配量之間的比例,大體制定出全年報酬、或月報酬、或工日報酬的基本數額。在這個基礎上使勞動力在核算出的勞動量范圍下力爭完成或超額完成全年生產總量,以保證預算出來的報酬數額的實現,或到年終收成完畢根據增產量相應增加報酬。
各個勞動者不同勞動差別的不同分配,可實行計時等級報酬制和計件報酬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改變過去集體生產的“工分制”分配方式。使農民的勞動報酬形式為工資制。
總的生產經營管理也可實行承包方式。但是,承包方式的管理是和公有制的應當采取的生產管理經營方法相矛盾的。這個問題這里不多說。
六、農業生產單位的經營范圍
農業生產單位的生產活動應名符其實,一般不經營農業生產以外的可以行成專業生產單位的行業,以保證農業生產單位的實事性和專業性。但可以從事謀些還不能行成專業生產單位的,并且與農業勞動不相矛盾的,同時又與農業生產相聯系的謀些生產活動。(相農副產品的初加工等。)作為農閑時利用農業乘余勞動力的徐經之一。
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業機械,也應該實行集中管理。農業機械一般為兩種類型:一是農業專用機械;二是農用和其它行業(如運輸)兼用機械。農業專用機械小型的、可供單個生產單位使用的,應歸生產單位管理。大型的和可供多個生產單位使用的與農業兼用機械應設立專業單位管理。
這一行業行成專業生產單位,有許多有利于勞動生產的客觀因素:有利于機械管理;有利于施行勞動生產率的核算;有利于勞動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合理發展農業機械規模,有利于勞動者的技術熟練和勞動者之間的技術交流。從現在的以私人占有農業機械發展到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機械化專業單位,可以逐步完成。首先,對私有機械進行管理,可發展私有機械,公私兼有和公有機械多種成份的農業機械管理單位。這些單位和農業生產的關系是商品交換(但價格要合理),以有利于兩方面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核算。在經過一定的發展時期,行成農業機械化的生產單位和從事這一行業的勞動者的勞動職業專業化。
七、剩余勞動力的轉業和新生勞動力的就業。
農業生產單位的合理組成和勞動力的組合就把所有的勞動力組合在集體中參加勞動。生產實行經濟核算和生產全過程的勞動實行合理的管理,會使所有的勞動都產生效果。這就勢必使農業生產有限的勞動量和多佘的勞動力成為更加明顯化。
多佘勞動力明顯化有好明顯化有好處。首先迫使人們想方設法向土地多投入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使土地容納更多的勞動量。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會給珍惜土地資源 ,減少耕地的減少以及計劃生育等社會問題產生好的影響。
農業生產一般來說,農忙時盛多的勞動力是會用上的。農閑時的多余勞動力應實行論流參加勞動。這樣保證勞動的有效,有量,產生價值,避免造成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同時敦促多余勞動力去謀取其它行業勞動。
為促進剩余勞動力向其它行業轉化,應設置轉業的條件和方法。一方面鼓歷能夠謀取非農業勞動的職業的人從事非農業勞動,讓他們成為半農半非農業的勞動者。農忙時參加農業勞動,受專業從事農業勞動者的支配,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農閑時從事非農業勞動,并精心致力于本職勞動技能。這樣促使勞動力向專業化分工發展,使各個勞動者都有自己精通的勞動行業。
同時允許這些半農半非農勞動者可以自由向兩個方面轉化:一方面轉化為完全的非農業勞動者。即他們從事的勞動職業的部門或單位或行業的生產活動已經能夠按排他們全年的勞動量,那么這些人就成為其它行業的職業勞動者,達到農業轉非農業的過程。另一方面還可以成為專業的農業勞動者。因為謀取非農業勞動職業的過程中有些行業是一時的,不穩定的,在發展中也許能夠行成專業生單位或勞動成為專業職業,或者不能夠,那么就應當允許這些人能重新務農。以保證半農半非農勞動者的自由選擇和其存在。
另外,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量受農業生產規律的制約。農忙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農閑時則不需要。如果農忙時農業勞動力不能按農業時節完成勞動量,即勞動力不足,那么應當動員非農業的行業抽出部分勞動力支援農業,以保證不誤農時,使農業生產正常進行。這種支援勞動應得到合理的報酬,這樣既可提高勞動效率,也是農業生產實行經濟核算的必須。
新生勞動力的就業應當有他們自由選擇性。無論是農業生產單位和非農業生產單位,或國家干部的子女,剛剛從學校畢業的新勞動者,都有平等的,自由選擇勞動職業的權力。改變農業勞動者的兒子注定就是農民,非農業勞動者的兒子就注定可以接班的不合理狀況。這樣有利于各個勞動者的能力和愿望的充分實現。以達到各取所好,各盡所能的目的。
在現有的生產水平前提下,非農業生產單位不能和農業生產單位同等接納新生勞動力的情況下,非農業生產單位在需要招收后,農業生產單位應接收所有余下的新生勞動力,以保證新勞動力不在社會上閑置和有一個初步的勞動職業。(這里不包括城市)這樣有利于社會安定和勞動力的合理運轉。如果讓剛剛走出校門的勞動力去自謀職業,無論從他們的勞動知識和社會經驗等各方面衡量,都是不合適的。而農業生產單位多余的勞動力應當讓那些有能力去自謀職業和愿意轉業的人去做。(這個問題是初步設想,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這個問題會有更好解決方法。)
農業生產單位接收新勞動力,應依勞動力減去的數量(轉業或退過)和生產單位的大小為根據來按排。這樣保證各個生產單位勞動力和土地的合理比例。改變以戶口所在單位為就業單位的方式。
初步就業的勞動力,應當受專業生產知識的教育。各種生產部門應有職業基本知識的教材。就業后的新勞動力應通過專業學習,或半勞半學,或自學等等不同的學習方式,掌握某項生產勞動職業的基本知識,然后通過一定的鑒定程序,成為這一職業的勞動者。這樣作為提高勞動力勞動素質的必然過程。
八、養殖業和非農業的各行各業
養殖業主要包括豬、牛、羊、雞等等。這些行業可多種方式發展。家庭業余養殖、家庭專業養殖,和公有集體養殖或公私合作養殖,無論是公或私一但行成專業生產或成為專業勞動,則應與農業分離。與農業有關的飼料施行商品交換。以有利于兩方面的經濟效益核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家庭業余養殖有利于利用個人乘勞動和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家庭專業養殖有利于專業技術的掌握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公有集體養殖有利于科學養殖和養殖業行成企業化、商品化、向養殖業的現代化發展。應設專門管理這一行業的機構,以解決這一行業的科技、生產、以及供銷的各種問題。
非農業的各行各業,如小修理,服裝加工、家具加工、小型農產品加工、農村建筑業等等,可采用多種行式發展。私有制、小集體、公私合作和公有制發展。這些行業無論是半專業(即半農半非農勞動者)或行成專業生產,都不于農業混合經營核算。以利于各行各業各自的經營核算,生產管理,勞動管理。
可直接行成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應該施行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如鄉鎮企業)這些實業一般表現為投資大,科學技術強,用人多等特點。
農業通過改革,一切非農業的各種行業則都與農業脫離。農業生產成為和其它工業企業相同的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單位。那么農業本身的經營和經濟效益能不能維持農業的發展呢?
農業生產應當同煤碳、石油、鋼鐵等社會生產資料的生產放到同類性質,即屬于自然資源的開發行業。如果農業的發展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么國家可通過調整價格,稅收,發放農業貸款以及鄉鎮企業向農業補貼等方法,使農業增加收入加速發展。保證農業同整個社會生產發展的步調一致。
九、目的
通過這些改革,調整,使農業生產在集體化的基礎上向農業的專業化,企業化、商品化、科學化方向發展。行成農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初級階段。
專業化: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按下心來精通農業,而沒有二心向其它行業轉業,最終成為有一定農業生產專業知識的新時代的農民。而轉向其它行業的人,則精心精通本職工作,成為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其它行業勞動者。
企業化:農業生產單位的生產活動使行經濟核算,一切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和產出量都應當產生經濟效益,使所有的生產活動達到最合理的狀態。對于每塊土地的投入方式,種植結構,物資投入量,勞動力投入量施行全面的核算,以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商品化,改變原來的家庭生產方式,變家庭勞動為社會勞動,使一切能夠行成為專業生產活動的勞動行成為生產單位或生產部門,使勞動產品都轉變為商品。從而使勞動效率能夠得以充分提高和勞動效果都實行經濟核算。
科學化:在專業生產單位的基礎之上,行成系統的農業(其它行業也同樣)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機構,以指導農業的生產活動,基層集體生產單位應有一致數名技術人員,使人們的生產活動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以現有的物力和人力實現最大的勞動效益。
通過這些改革、調整、使農業行成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集體生產占主導地位的,同時其它行業“公”“私”同時發展的,而以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格局。然后在此基礎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991年成稿,2005年做了部分修改)
劉士俊
下篇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