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12-5 11:03:56
作者:李杰 盛若蔚
半是海水·半是火焰兩組數據讓決策者下定決心
河南鶴壁,古來有名 。“仙鶴棲于南山峭壁”,讓很多鶴壁人對這塊土地頗感自豪。眼下讓鶴壁人同樣自豪的,卻是一項冠名為“大學生村官”的計劃——一個正在進行中的鄉村試驗。
從2002年開始,“大學生”、“村官”這個全新的“詞組”開始慢慢為鶴壁人所熟知。2002年,有關部門調研得出的兩組調查數據讓鶴壁的決策者們坐臥不寧。
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鶴壁市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為43.5歲,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過57%;而村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為48歲,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占56%;同樣,村委會主任平均年齡逾41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過51%。
另一組數據則顯示,鶴壁接收大專以上學歷高校畢業生近2200人,其中未就業的就達563人,加上此前尚未就業的,全市約有3000名畢業生仍無著落。
半是海水,半是火焰。一邊是,長期形成的村干部產生辦法和渠道,使在任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弊病難以從根本上扭轉,農村基層組織亟須補充新鮮血液。雖然,也有不少農村基層干部心存“領富”愿望,但終因缺乏致富能耐,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和群眾脫貧致富的訴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打造一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需要的高素質農村干部隊伍,由此成為當務之急。
一邊是,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家取消高校畢業生統分政策,加之高校擴招后的大批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就業難尤其在城市就業難的矛盾日漸突出。但對廣袤的鶴壁農村而言,這又無疑是人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巨大的反差深深地刺痛了鶴壁的決策層。為徹底解決這一矛盾,市委決定選拔大學畢業生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以期攪活一池春水,也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開辟新渠。
2002年4月,在第四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淇縣被市委確定為選拔大學生擔任村干部的試點縣,并喜獲成功。次年6月,市委決定在全市公開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計劃正式啟幕。
村官“空降”·各方幫扶
選、育、幫、管力促新“村官”發揮戰斗力
“大學生村官”的到來,讓鶴壁的老少莊稼漢多少有些意外。一時間,各種疑竇紛紛冒頭。
為避免“大學生村官”“水土不服”,市委邊摸索,邊規范,在選拔、培養、幫扶、管理上漸成機制,力促“大學生村官”發揮戰斗力。
選拔是第一關。市委對“大學生村官”的選拔異常重視。用市委副書記張俊成的話說,是按“干部公選的標準”來篩選。按照要求,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村官”原則上須30歲以下,并熱愛農村工作、有扎根農村干事創業的愿望。
很快,市里意識到,大學畢業生在本村任職更能發揮作用。因此,選拔本村的大學畢業生回村任職,成為“大學生村官”的首選。
同時,市委定下幾個“優先”:即專業與當地經濟發展聯系緊密者優先,有致富和帶富項目者優先,有農村生活經歷和工作經驗者優先,大學期間入黨者優先。由此,淇縣養殖業發達,就多選拔畜牧專業的畢業生;浚縣幾個二硫化碳廠技術總不過關,就將畢業于青島化工學院的李玉會派回本村當村委會主任助理,解決工藝難題……
對選拔出的“大學生村官”,市委因才施用:是正式黨員的,可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特別優秀者可任書記);是預備黨員或非中共黨員的,一般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助理;也可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最近,全市以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為契機,鼓勵“大學生村官”通過法定程序競選村委會主任、副主任或委員,其中有10名“大學生村官”被選舉為村委會主任、9名被選舉為村委會委員。
“‘大學生村官’享受村干部相應待遇。”市委副書記余學友表示,市里還給他們一定的生活補貼,由縣、鄉財政解決,不增加農民負擔。
為使這批新“村官”早日成才,鶴壁建立了一套實用的“大學生村官”幫扶機制。從縣區領導直至村黨支部書記,都對“大學生村官”負有幫扶責任,而幫扶的重點還是項目。淇濱區大河澗鄉建立起“創業擔保基金”,有效緩解了“大學生村官”的資金難題;淇縣北陽鎮新莊村“大學生村官”趙梅均在創辦牧業公司時,得到縣、鎮兩級黨委幫助,資金、場地等難題一一化解……
此外,市委建立起兩個月一次的調研督查制度,以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管理,“大學生村官”也必須每季度向黨員和村民代表述職、接受評議監督。
選上“村官”并非一勞永逸,市委還建起激勵機制和正常退出機制:各鄉鎮黨委均與“大學生村官”簽訂責任書,將考核結果裝入個人檔案——優秀者給予鼓勵,不稱職者則及時淘汰。
明爭暗賽·活力迸發
“鯰魚”攪動“春水”凸顯四大效應
3年前,在很多鶴壁的農村人眼中,“大學生村官”不算啥。3年后,“老把勢”們來了個180度轉彎:“這些娃兒有知識、有本事,就是不一樣!”3年實踐,“大學生村官”計劃在鶴壁已成品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為農村干部隊伍帶來生機與活力。“大學生村官”正在逐漸成為農村干部隊伍中的骨干力量。他們的平均年齡為28.3歲,充實到村級干部隊伍后,使全市村級干部的平均年齡下降了6.3歲。全市村級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文化結構明顯優化,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實施這一計劃,為農村干部隊伍引入競爭激勵機制,使村干部中一些自恃無人可接替、不思進取的‘太平官’有了危機感。”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葆青對計劃的初步效果相當滿意,“他們和‘大學生村官’明爭暗賽,農村干部隊伍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大學生村官”以新的視角審視村情民意,把專業知識運用到發展經濟上,帶領群眾搞畜牧養殖、種反季節蔬菜、試訂單農業……讓農民嘗到了靠新觀念務農、新技術種田、新產業致富的甜頭。
——促進了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面對矛盾、糾紛,甚至“陳年老賬”,“大學生村官”敢于觸及、公正處理。浚縣衛賢鎮裴村宅基地長期管理混亂,“釘子戶”多占多用現象嚴重,致使上訪告狀不斷。“大學生村官”李廣華到任后,協同土地部門理順群眾情緒,做通多占戶工作——遺留問題妥善解決。淇縣橋盟鄉郭莊村的“大學生村官”劉延海,用自己積攢的幾千元錢,創辦了“小小讀書社”,為群眾提供政策法律服務、先進實用技術和致富信息,引來村民陣陣好評。
——開辟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新渠。每批選拔“大學生村官”時的報考人數均超過公告職位數的5倍以上,許多外市大學畢業生也踴躍應考。目前,全市選拔的“大學生村官”已占全市同期報到大學畢業生總數的1/3,大大緩解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鶴壁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3年后,又一組數據擺在我們面前:全市共選拔1018名“大學生村官”,分別在879個行政村任職,實現了村村都有“大學生村官”;
“大學生村官”新建養殖場44個,創辦各類示范基地46個,推廣科技成果79項,引進新品種35個;
2004年“大學生村官”創辦的項目年產值已近2億元,年創利潤超過2700萬元,吸納從業人員2083人,帶動了4000多戶農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人民日報記者李杰盛若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