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賀雪峰:村莊形態與村莊社會結構散論

賀雪峰 · 2008-02-04 · 來源:三農中國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賀雪峰:村莊形態與村莊社會結構散論——湖北英山農村調查隨筆之一


 

中國廣袤的農村土地上,農民的聚居形態差異極大,既有華北數千人聚居一處的大型村莊,又有華南數百、上千人聚居一處的宗族村落。川西平原農民是分散居住的,三、五戶一個壩子,或叫院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村莊聚落也不大,一般10來戶,叫做埭。長三角農民的聚居規模與湖北荊門很接近。湖北荊門丘陵農村,農民10多戶住在一起,叫做灣子。英山縣農村,農民居住較荊門農村更為分散,往往是三、五戶住在一起,也叫灣子。英山農民住的比荊門農村更為分散,是因為英山多是山區,而荊門多是丘陵,丘陵地區田地較山區多,山區田少且地薄,能養活的人口就少,同樣面積土地就只能容納較少的人口。因此,英山農民住的更為分散,農民聚落就比荊門農村的規模更小。

用山區和丘陵或平原等地型特征來解釋農民的聚居形態,顯然很不完備,因為長三角和川西都是平原,理應村莊規模較荊門更大,但事實上,長三角的村莊規模與荊門農村相差很少,而川西平原農民住的較荊門丘陵農村更為分散。相反,華南農村多是山區,這些山區的南方農村,村莊規模卻遠高于荊門、長三角,更不用說高于川西和湖北英山農村了。倒是華北平原的村莊規模極大,是當前中國農村規模最大的村莊。

理解村莊規模,顯然不能只考慮地型,而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擇要來講,如我在川西調查隨筆《村莊類型的想象》一文所說,至少要考慮作物類型、氣候、土壤、交通、水利等自然因素和治安、村莊成長階段、家族等社會文化因素。

與村莊規模形成有趣對照的是不同地區村莊內部結構的差異。華南村莊,不僅規模比較大,而且多為宗族型村莊,所謂聚族而居,時間既久,就一脈發展下來,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型村落。當一個地方已有眾多家族人口,不再能容下更多人口時,這個家族的一部分人就遷往另一處發展,再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宗族村落。華南農村多山區,在最近500年的村莊成長過程中,華南農村相對比較穩定,人口繁衍較快,由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區,因為從南美引進玉米、紅薯等作物,不僅提高了土地生產糧食的能力,尤其以前難以耕種(因為雜草生長太快)的坡度較高的山地,也因為可以耕種具有極強生命力的玉米、紅薯、土豆,而得到有效開發,華南農村因此形成了眾多相互有聯系的宗族型村落。當前華南的宗族村落生長期,大致在20—30代,也就是說大致有500—1000年。1000年前為唐宋之交,正是唐朝末年的戰亂,使中國人口大量南移,形成了當前南方農村人口的基礎,其后南方一直相對穩定,南方村落因此有一個完整的聚族而居的生長周期,宗族與村莊合為一體,且很多宗族超過村莊而成為超過村莊規模的強宗大族。

在南方宗族村莊不斷地由平原而丘陵,由丘陵而山區地生長發展的過程中,土客矛盾及宗族矛盾很自然就會發生。來自北方的漢族人與南方的土著居民之間會為土地歸屬產生矛盾,人口快速繁衍加劇了人地關系的緊張。

土客矛盾及緊張的人地關系,使得爭奪土地、山林和水源權力的斗爭成為社會常態,這反過來會加強宗族內聚力。而南方多雨、山林等地理因素,又容易出現產權不清的弊病。這就更加強化了宗族型村莊的重要性,非宗族型村莊就越發缺少了存在下去的空間。

南方聚族而居的村莊因為經常的宗族間矛盾,而使村莊內的宗族團結更為強勁有力,典型表現就是村莊內眾多的祠堂和公田。據調查,建國前,福建、廣東一些地區,宗族公田占到所有耕地數量的1/3以上。宗族之間的矛盾與宗族強有力的內聚,是一體兩面的。

強有力的宗族內聚,就使得宗族識別變得重要,外姓的人來村莊,是不容易融入宗族的,外姓人與本姓人有著嚴格界線。外族外婚制又使得宗族的女子必須外嫁,宗族通過聯姻結成了既團結又斗爭的超村莊的地區治理格局。

因為南方多山區,宗族村莊的規模也不能太大,不然土地就無法養活眾多人口,或村民不得不到相當遠的地方耕作。在南方多雨且多為粘土,交通不便,農作要依靠肩挑人扛時,耕作距離是十分重要的。這就是為什么南方宗族村莊的規模一般要遠低于華北村莊規模的原因。

華北村莊規模較大的一個有利因素是氣候較為干旱,土壤多為沙土,農作可以使用一些節省體力的生產工具,如運輸用的獨輪車、馬車等,因此可以在相對較遠的地方展開。而華北村莊之間的斗爭,相對華南農村要少得多,原因是華北開發很早,土地皆為熟土,土地的產權容易界定清楚。華北的問題是生態不穩定,遇到災年,就容易鬧出土匪或強盜,故,單家獨戶居住是相當不安全的,村民聚居一處,可以共同抵抗盜匪。

華北村莊的歷史極長,但目前華北村莊的歷史卻大多只是明初從山西移民建立,且在明末又歷一次戰禍而留下來的。元未農民起義、災荒、瘟疫及改朝換代,消耗了絕大部分華北的人口,甚至出現了千里無人煙的慘景。明初從山西等省外來的移民各占一塊土地。農民往往是若干戶聚在一處生活和生產,這聚在一處的若干戶,既有可能是戰亂后返回原籍者,又有新來移民,若干不同姓的村民聚居一處,生兒育女繁衍后代,最后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多姓村。不同姓在發育過程中,會向村莊的不同方向建房修屋,最終,村莊的東邊姓李,西邊姓王,就有了一個李王莊。

華北村莊歷史大多只有三、五百年,但這個歷史足以形成龐大的人口,華北大平原,人口增加后,難以再有無主的可開墾丘陵或山地,因此,華北的人口地關系往往更為緊張,大量貧弱農民淪為雇農,不能結婚生子,而被較早地淘汰出村莊主流。華北惡劣的生態環境尤其是頻繁的水旱災害,進一步加劇了華北人地緊張關系,被淘汰出局的流民構成了華北治安上的嚴重問題,因此,華北的村莊必須團結起來,維護村莊的治安,同時又向上應對國家。

村莊內部的團結,不能僅僅是一個村莊領袖和每戶農民聯系在一起,而是村莊內分成眾多的分支群體,每個分支有一個首領人物來主持事務,發號施令。由各個分支首領聯合起來組成的委員會就具有了強大力量。這樣,在華北農村,不僅村莊是重要的,村莊下的分支(往往是以姓氏為基礎)同樣重要。村莊內既斗爭又團結的格局,是華北村莊的常態。相對來講,華南農村,宗族組織與村莊的一體化,使宗族組織強大有力,族內的房派力量相對次要和弱小。華北村莊內往往是委員會制的協商民主,這個民主要照顧到每一派的利益與訴求,華南農村則更多是家長制的,家長的權威高于族派內各分支首領的權威,雖然家長(族長)會盡量照顧族內利益的平衡。

那么,川西平原的村莊是什么樣子?前面已經述及,川西平原村莊極其分散,村民的居住也十分混亂,一個行政村,往往有幾十個姓氏。理解川西平原的村莊形態,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明末四川人口的大幅度減少。二是川西平原穩定的生態和良好的地力。四川現在的居民,大多是從湖北移民過去的,時間在清初,距今約二百多年時間,只有約十代人。因為四川人口在明末減少數量太大,而使“湖廣填四川”持續上百年。不斷外來的移民在生態穩定、土地肥沃且人地關系并不緊張的川西平原住扎下來生產,生活水準肯定是高的,社會上的盜匪因此也就不會太多。高生產力帶來高商品化,高商品化帶來集鎮的發達,農民生產與生活空間與集鎮的關系因此密切,村莊本身在提供生活意義和生產互助方面的作用相對變小。而較多的農業和商業機會,又使鋌而走險的盜匪缺少理由,村莊維護安全的理由較少。因此,村民往往是依據生產的方便,在離耕地最近的地方建立住宅,這對于運輸不便的川西平原(因為粘土使車不能運,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肩挑人扛),在農業生產上就是極大的方便。也因此,“川西平原”的居住就有理由極其分散。

川西平原不僅居住分散,而且不同姓氏雜居嚴重。其原因是到了清朝晚期,川西平原因為商品化,土地開始集中,占有土地的地主大量移居集鎮,而將土地租佃出去,在之前本來就居住分散未形成強有力的村莊的情況下,地主出租土地并不照顧同宗同姓,而是依市場原則出租,佃農租入土地也同樣是依市場原則進行,因此,土地出租市場變化極快,地主為了吸引佃戶和獲取更高的租金,而在自己土地旁建有房子,與土地一并租出。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川西平原居住分散的格局。

與川西平原具有很強可比性的是長三角地區。長三角的生態較華北穩定得多,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土地生產力很高,主要從事灌溉農業,具有相當發達的手工業。據黃宗智的調查,長三角的村莊規模不大。且村莊成長時間不長,一般在四至七代人之間,也就是只有不足二百年歷史。長三角是太平天國起義的主要受害地區,因為太平天國而致長三角人口下降一倍以上,有些地區人口近于滅絕,現在住在長三角的人口相當部分是外來移民。因為村莊歷史不長,且村莊是在中央權力深度介入下開始成長的,長三角的土地產權就十分清晰,而不是如華南農村移民中為土地、山林等產權歸屬產生持續沖突的狀況。土地產權清晰,爭地爭水的矛盾相對較少,就使得宗族內部的集結變得動力不足。因為灌溉農業需要有農戶間的水利合作,村民又不能僅僅依單戶農作。因此,在長三角地區,小規模的同族集團具有一定的內聚力,但同族集團的規模一般較少,超過小型同族集團的大規模的多姓、多村莊聯合集體行動相對較少。多姓集體行動相對于華北,多村莊集體行動相對于華南。長三角的土地產權不僅明確,而且相當細致,以至于土地產權分為田底權和田面權兩層。田底權由屬于城居地主,田面權屬于村莊中耕作的農民。田底權往往自由流動,而田面權大多十分穩定,且田面權的買賣往往要遵循同村同族人優先的慣例。

長三角田底權與田面權的分離,其經濟基礎是長三角土地高生產能力。近代以來,長三角土地的產生能力一般是華北的2—3倍。其政治和歷史原因,我估計與長三角作為宋以來的中國經濟文化中心有關,尤其是明清以來涌現出眾多士紳和官僚,從而出現眾多大官僚地主,一般農民向大官僚地主獻田避稅有關。海瑞到蘇州府查田,就是其中一個證據。

無論如何,長三角地區穩定的田面權,構成了村莊成長的基礎,長三角村莊較川西平原的村莊更有內聚力和生長起來的希望。但長三角村莊的歷史甚至較川西平原更短(分別受到太平天國和明末動蕩的影響)從而使長三角村莊還來不及成長。而在1900年代的中國,人口壓力已經遠高于1700年代的中國,長三角在太平天國運動減少的人口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就被移民所補償,而湖廣填四川則持續了一百多年。這樣,在長三角,村莊更難有如華南農村成長起來的空間。——既缺少向鄰近尚未開墾土地擴展的空間,又缺少由平原向丘陵和山區拓展的空間。

有趣的是,以上討論的華北、川西和長三角地區的村莊形態和內部結構,都與戰亂造成嚴重人口減損從而移民重建村莊的歷史有關,相同之處是,重建現在村莊前的土地都是已經開墾成熟的熟地,熟地的產權容易界定清楚。且因為復墾十分容易,而使區域內人口的重新填布十分均勻且人口增長速度極快。不同之處是,華北現在的村莊大多是500年前重建的,川西村莊有300年歷史,長三角則只有不足200年歷史。越是晚近,中國的人地關系越是緊張,移民填補空缺的速度因此越快,移民建立并拓展村莊的空間就越小,且村莊生長周期越是不足。

華南農村情況與以上三地的大不同在于,華南現在的村莊雖然也大多是移民所建,但這些村莊歷史卻往往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而移民之初的土地往往是生地,及至引自南美的玉米等作物可以戰勝雜草,從而使山地可以養活大量人口,山地的開墾及山地山林的產權都是未經界定清楚的,可以由村民爭奪的空間。可以由村民爭奪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地方還可供進一步開墾,二是這些可供可墾的地方往往是產權不明的,因此村民會爭奪這些可供開墾土地的產權。這兩點都是遠不同于前述三地移民所面對熟地的語境。這也正是華南宗族型村莊成長及大規模存在的原因。

與移民在華南的開拓相類似的是荊湖平原地區。荊湖平原是指以洞庭湖為中心的大塊平原地區乃至更遠的丘陵地區。在明末修筑長江大堤之前,現在的荊湖平原大多是沼澤、湖泊之地,其居民大多依靠捕魚和水生植物生活,火耕水耨,生產能力十分低下。長江大堤修建以后,湖水退出,大量可墾土地出現,來自江西等省的移民大量移居此地,荊湖平原成為一個主要的糧食生產區,所謂“湖廣熟、天下足”,就是指這個時期。

荊湖平原較長三角來說,開發的時期既晚,且開發難度更大。長三角經過一千多年的建設,不僅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而且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生產系統。荊湖平原在明朝晚朝開始開發,有一個由生變熟,緩慢拓展的時期。在一些中心地帶,荊湖平原的開發形成了龐大的村莊,如現在江漢平原的一些大型的宗族村莊,而在一些邊緣地帶,村民居住仍然分散,原因是開發困難,尤其是丘陵地帶和山區,灌溉是大問題,灌溉農業所占比重較少,而旱作農業無法養活大量人口。荊門的丘陵和山區農村,大多居住較為分散,應與此相關。

關于荊湖平原,一個有趣的比較是平原地區與周邊丘陵地區的差異。平原地區的天門沔陽(沔陽即湖北仙桃市),有個說法叫做“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紅米粥”,意思是說,平原地區容易受到水澇災害,生產不穩定,但土地肥沃,土地生產力高,一旦遇上好年景,則能生產大量糧食。頻繁的災害,使則平原地區人們不得不居高地而住,且聚居以防荒年時的盜匪,這與華北平原的聚居是一個道理。而在周邊的荊門、松滋等丘陵、山區農村,雖然農業生產力較低,但生產穩定,村莊應對盜匪的壓力也相對較小,且可以較為隨意地占地建房,而不必擔心受澇。因此,荊門農村的村莊大多數較為分散,且宗族凝聚力也遠不如平原地區。與此相映成趣的是,江漢平原,計劃生育工作最容易的是周邊丘陵和山區農村,而更難的卻是平原地區。

英山農村是大別山的腹地。從我們調查的英山縣雷店鎮情況來看,英山縣現在的村莊大多是二百年前從周邊地區移民過來,主要是從平原河谷地區(如稀水、羅田縣)移民過來,村莊各姓大多移民不足十代。英山雷店鎮是山區,英山全縣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玉米、紅薯等作物引進前,山地是無法養活大量人口的,而一旦玉米、紅薯等山地作物引進過來,在人口壓力下面,大量平原河谷地區居民向山上轉移就理所當然。

大別山區的土地相對貧瘠,山上的可墾土地并不多,移民而來的村民要養活自己,首先要占有一片可以養活自己的土地,在治安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就近土地建房,可以節省耕作成本。因此,英山村民居住較為分散。同時,因為玉米等山地作物引進的成功和平原河谷地帶極其強大的人口壓力,使得一旦發現山地可以通過種植玉米來維持生存,則大量的平原人口(英山的主要移民來自不足一百公里外的稀水、羅田地區)幾乎同時移民到山區,這樣就使得同一塊地方往往具有多個姓氏。英山農村無論是村莊規模還是姓氏結構,都十分地分散。

相對于華南農村,英山山區農村居住的分散及姓氏結構的分散,實構成了鮮明對比。在華南宗族村莊,成員權和身份權是十分重要的,外來人員是不能輕易進入村莊獲得成員資格的,這與華南農村一直以來的相對穩定和村莊悠久的歷史有關系。英山農村,人員流動十分頻繁,上門做女婿,所生子女往往跟女婿姓,這在注重傳宗接代的南方和北方農村,都會覺得不可思議,而在英山卻是常態且英山有大量的上門女婿,其理由在于英山農民強烈的實用理性,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討論英山人的實用理性。英山相對貧瘠的山區農村及其較為晚近和幾乎是同時開發的狀況,使其無論是血緣及地緣的聚集整合都較為困難。而正是血緣地緣整合的困難,使得實用理性有了有力的生長空間。

以上簡單地討論了村莊形態和村莊社會結構。大體來講,影響村莊形態及村莊社會結構的因素有以下幾個,一是地形,二是移民狀況,三是作物,四是土壤與交通,五是生態,六是治安,七是村莊成長周期,八是村民生產生活的功能性要求。當然,我們還可以列出更長的清單。只有當我們搞清楚不同地區農民的聚居結構及村莊內部的社會結構,我們才能清晰理解中國農村的整體和其區域差異。以任何一個地方的農村來指代和討論中國農村,都是遠遠不夠的。

2008年1月26日于武漢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8.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9.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10. 雙石|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西路軍基本解體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 | 香蕉久久精品精品 | 久久这里只精品99re66免费 | 一本色综合久久 |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 性色开放主播在线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