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來到了蘭考
■文/何慧麗
今年國慶節長假,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6所高校的一些學生不去游山玩水,而是來到國家級貧困縣蘭考的農村進行支農調研。《中國改革》負責大學生支農調研活動的劉老石和我達成共識:要讓大學生和村民都有所收獲。
15人只有8張座票
由于學校象牙塔般的環境與農村生活的脫離,使得大學生的下鄉實踐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不是浮在表面現象上下鄉獵奇或旅游,就是增加了當地干部和群眾心理上或物質上的負擔。為了大學生支農調研的順利開展,首先我挑選了幾個基本上能代表蘭考農村面貌的村子,作為大學生與村民的共建村。其次,我還提前做好了細致的協調工作,取得了鄉里和村里干部的支持。
根據早已醞釀好了的支農調研計劃,從9月28日起,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河南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和清華大學的學生相繼來到蘭考,64個大學生左臂上系著鮮艷的紅領巾,興沖沖地開始了他們特殊的“國慶之旅”。
我對每支隊伍都強調,大學生來到農村,是為了關注鄉村,是為了促進鄉村建設。一句話,是建設性的。因此,我們先得當個小學生,向本土的干部、群眾虛心學習,尊重當地干部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寶貴常識。我一再指出,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在鄉下白吃白住,不但要給老鄉一定的食宿費,而且要預付一部分;如果老鄉們非常忙,不能讓他們丟下活計來順應我們的計劃,而是我們隨從他們的勞動安排。
大學生確實從一開始就帶來了新氣象。他們大都為貧困的農民帶來了募捐的衣物。在葡萄架鄉黨委和鄉政府的歡迎會上,大學生沒有一個人動放在自己前面的瓶裝礦泉水。中華女子學院的一位學生代表說:“我們就是要體驗生活才來的。”她特意舉了兩個小例子:15個人只買了8張座票,大家相互照應著忍受10多個小時的顛簸過來了;到了蘭考,大家拖著行李到處找便宜的吃飯的地方,終于找到了一家一碗面2元的飯店。
大學生下鄉支農調研,是吹入農村的一股清風。
陰雨天里的聯歡
10月4日,持續了近50天的雨仍然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但這一天陳寨村的重光中學卻熱鬧非凡。大學生們來到城關鄉的這個小康試點村進行支農調研交流,并在操場上與共建村的村民進行聯歡活動。
大李西村秧歌隊、五爺廟村的秧歌隊、胡集村的犁園春戲班也陸續來了。他們身穿演出服,頭帶花帽,有的臉上擦上了胭脂粉,還帶著花轎、扇子等演出道具。農民演員們約來了80人左右。他們被安排到了一個大會議室,在簡單地吃了中飯后就請一個大學生來教大家學唱《團結就是力量》。那位大學生教得很投入,也很有組織才華。農民朋友們唱歌的熱情很高,一首歌曲唱了幾遍后基本上就會唱了。他們競相要有《團結就是力量》歌詞的節目單,說回去再學、再唱。
原計劃下午2點的演出時間就要到了,可雨還在不大不小地下著。演出就這樣在雨中開演了。大學生的節目和農民的節目交錯著進行。農民的節目有秧歌、合唱、豫劇清唱等等;大學生的節目有搞笑小品、小合唱、武術等等。精彩投入的表演不時博得觀眾兼演員的陣陣掌聲。最后,大李西村和五爺廟的兩支秧歌隊伍又各自演了拿手節目,一些大學生也加入了秧歌隊的行列。
聯歡會之后,大學生們被重光中學的學生們像明星一樣地層層包圍。他們耐心地向學生們介紹學習經驗,介紹外面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一名有校園廣播經驗的大學生則把重光中學的學生播音員召集在一起,教給他們播音的經驗。面對此情此景,我高興地站在雨里,身上幾乎被雨水淋透。
這一天,是重光中學很有意義的一天。
帶走了焦裕祿的相片
短短幾天的支農調研活動很快就結束了,支農調研的隊伍都要陸續返校。可愛的大學生們在這幾天里為村民們做了一些實在的好事。
同濟大學的學生幫助村民修浚好了一條水溝;為村里的一些貧困戶尤其是五保戶捐獻了幾大包衣物;與學校的中小學生們進行了座談,向他們發了一些文具;還與閻樓鄉第一初級中學簽了共建協議,希望今后能創建圖書室,推動文化導讀活動。他們還就村里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村教育狀況、村民自治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獲得了大量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河南大學的15個學生被分到葡萄架鄉的兩個村子——賀村和韓湘坡村。他們向經濟嚴重困難的家庭送去了一些衣物;義務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農戶收花生、掰苞米;建立了賀村大學生科技法律政策信息交流站;幫賀村中學投資購置了播音設備,建了一個廣播站;還確定了6個貧困生作為幫扶對象。
大學生們拿著沒有座號的車票,從蘭考站擠上了遠去的火車。他們帶走了一個小禮物——可以擺在桌上的裝著焦裕祿相片的臺式小飾品。此外,大學生們還帶走了一些沉甸甸的思考:同樣一個村的農民,為什么貧富差距也很厲害?基層干部基本上都算是鄉村中的精英人物了,為什么他們大都感嘆基層工作難做,也很難做到讓老百姓有口皆碑?農村教育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了在教課書中很難找到的真知識、真問題: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已經很難再能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一個有奉獻精神的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批經濟能人的帶動,是一個村子發展的關鍵;一些農村所存在的根本就不是養老問題,而是“干老”問題;等等。這些從現實國情中得來的真問題、真知識,必將會促動大學生們積極地讀好書,做真學問,找真答案。
大學生走了之后,我間接直接地、多多少少地聽到了一些評價。如駐陳寨村的開封市財政局的同志對我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素質真高,為他們準備的桶裝純凈水一滴未沾,他們自帶水杯,只喝燒的開水;他們支農支教時非常關注貧困家庭的孩子,增強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蘭考一高曾在大學生離蘭考之前請了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前去座談,座談的氣氛、效果非常好。蘭考縣政府的一位主任曾旁聽了大學生們作的匯報,認為大學生的分析很客觀,很全面,有一定深度。大李西村村民反映,同濟大學的學生為一個子女不孝順的約七十歲的大娘捐了50元錢,給了一些衣物,那大娘感激得痛哭流涕……一些村民告訴我,學生進村后不嫌臟,不嫌累,不但訪貧問苦,而且脫了鞋子光著腳下地干活;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都給吃和住的錢,這是少有的新鮮事,村民最后都喜歡上了這群大學生。
大學生留下的,是一種清新的生活和人生理念。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教師,現任河南省蘭考縣掛職副縣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