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的巨額農業補貼政策
據《中國日報》報道,占全國人口不到2%的美國農民,不僅養活了近3億美國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美國農民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本事”,除了與美國農業體制、科技進步等因素有關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實施的農業補貼政策。
在美國當農民,無論是糧農、棉農,還是油農等,似乎都不需要太多地擔心自家種的農作物賣不出去,或遭遇自然災害而血本無歸,因為美國農業補貼這把牢固可靠的保護傘可以使得農民旱澇保收。作為一個工業發達國家,美國政府長期對農業提供穩定、可靠的保護和扶持。
據經合組織估計,美國政府每年對農民的補貼約為400億美元,平均每100美元的農業產值中,有20-30美元來自政府補貼。總的看來,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形式繁多,花樣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貸款差額補貼、固定直接補貼、反周期補貼和災害保險補貼等。
貸款差額補貼可以說是美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石,具體的實施辦法是政府預定某種農作物的銷售價格(實際上是最低保護價),農民在播種季節前,可用未來的農作物產量作為抵押品,并根據按最低保護價計算出的金額向政府申領貸款。農作物收獲后,當市場價格高于最低保護價時,農民可按市場價格銷售農產品,償還所借貸款,多出部分就是利潤,歸農民自己所有;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保護價時,農民按市價出售農產品后,在償還政府貸款時,就可以從中扣除實際出售收入與保護價之間的差額,不需要全額償還所借貸款。市場價格與最低保護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政府向農民提供的直接補貼。
固定直接補貼是一種不與農產品產量和價格掛鉤的固定補貼。對愿意參與該計劃的農民,政府預先確定作物的面積和產量基礎,并對每種補貼農產品規定一個固定的直接補貼率,以此計算向農民提供的直接補貼額。
反周期補貼是政府向農民提供補貼的又一種形式。通俗地說就是,當農產品價格下跌時,政府增加對農民的補貼,農產品價格上升時就減少補貼。
平均每個農戶每年能從政府那里得到1萬多美元補貼。美國農業補貼條款的適用范圍很廣,被納入農業補貼范圍的農產品包括:玉米、高粱、大麥、燕麥、水稻、大豆、油料、棉花、奶類、花生、糖類、羊毛和馬海毛、蜂蜜、蘋果、干豆類等大約20種農作物,幾乎覆蓋所有大宗農產品。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1年,聯邦政府農業直接補貼已占農場農業總收入的11%,占農場農業凈收入的42%。
公務員的工資可以不發,但對農民的補貼卻不能不給。美國農業部下屬的農產品信貸公司是實施聯邦政府農業補貼政策的執行部門,在提供農業補貼和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該機構約有1億美元的日常流動資金,按規定每年可以在300億美元的限額內,直接向財政部借貸周轉資金,作為補貼款發放給農民。
農產品信貸公司的職員是聯邦公務員,他們的足跡遍布美國各地農村,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向農民直接發放各種補貼,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貪污、挪用現象,確保各種補貼落到實處。多年來,美國農業部很少收到農民關于補貼操作不當的投訴。
美國政府向農民提供的巨額農業補貼,猶如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并促使美國農業穩定發展。但美國巨額農業補貼對其他無力提供補貼的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公,從而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