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社會穩定論
陜西省洛南縣麻坪鎮合興村社會調查
馬永紅
(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陜西西安 710122)
[摘要]
目前全黨全國正在竭力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努力使其成為全民的一致行動。近期中央連續出臺了多部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法律,正如文件所言,新農村建設是一場偉大而又深刻的改革。眾所周知,農村穩,天下穩,但是如何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正確處理農村社會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呢?本文以陜西省洛南縣的新農村實踐基地為研究樣本,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舊有的農村社會穩定論,并理論聯系實踐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部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以期指導各地正在和即將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
新農村 社會穩定 后稅費 后選舉 后復興
On the new rural social stability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party is doing its utmost to implement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efforts for it to become the people's concerted action.Central Department recently introduced a number of policies and laws to suppor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paper said,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great and profound reform.As we all know, the rural stability and world stability, but how to ge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correctly handle the rural soci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Luon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in this rural practice base for the new sampleto some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theory of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made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nd is soon to guid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Social stability After taxes
After Election Rehabilitation
一、新農村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并將其作為“十一五”規劃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再次“鎖定”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此起步開局。隨后相關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法律相繼出臺,民間和政府的新農村建設試驗在各地深入地開展起來。另一個方面,因為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始終要處理好的基本關系。中國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穩定不穩定。
中共中央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實現農村社會穩定,構建和諧農村也是其中特別重要的部分,但是如何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正確處理農村社會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呢?
二、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對其進行深入地分析與研究,這樣才可以把握農村社會穩定的大環境。
1、農村經濟進入后稅費時代
中共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多次下達文件,三令五申提出明確要求和具體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門把減輕農民負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切實抓好。從1991年國務院發布《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之后,中央開始下力氣整治面向農民的各種亂收稅亂收費亂攤派,并且在進行試點的基礎上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據作者對陜西省洛南縣麻坪鎮合興村的調研了解,在農業稅未取消之前,有的年份基本上每個月都要收一兩次稅費,除了農業稅,林特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費用,比如修路修橋等等,大約每口人平均年繳納各種費用共計約800—1000元,這些對年人均收入不到800元的村民來說,完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所以村民中時有抗稅不繳者,并與鄉村干部發生沖突,干群關系極為緊張。
2004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了免除農業稅的政策,從2004年到2006年三年時間內徹底免除農業稅。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等專門面向農民的各種稅費,初步規范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經濟以農業免稅為標志進入后稅費時代。
農村經濟的后稅費時代的最大特征即是農業稅的徹底免除。正因此,農村社會深層次的良性變化成為一種可能,一方面干群關系得到較大緩和,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減少,但另外一個方面村干部的權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削弱。
2、農村文化進入后復興時代
農村的文化問題近年來也得到了學術界以及決策層的關注,比如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落后,農民幾乎沒有文化生活等現象很嚴重。
以合興村為例,較之解放初期,農民有了電視可看,偶爾村上過紅白喜事還可看場電影。但是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文化活動,農民無書無報刊可讀,村上無其他娛樂設施,而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與農村學校教育建設對峙并存,并且都很火熱,成為奇怪現象。
針對農村的實際問題,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意見的文件,以此為標志,農村文化逐漸進入后復興時代。
農村文化的后復興時代的顯著特征是農村文化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且出現了內在的不可阻擋的復興。
3、農村政治進入后選舉時代
自1987年11月底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在這10年的試行時期中,村民自治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998年11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訂后的村委會組織法,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用法律的條文固定下來。
合興村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了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但是據調查村民的滿意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近年來選舉的參與度逐漸降低,究其原因,除了選舉當中操作不規范原因之外,還有選舉之后的無法監督等原因。
針對各地村民自治中出現的新問題,2004年7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的文件,標志著農村政治進入后選舉時代。
農村政治的后選舉時代的顯著特征是更加注重民主選舉之后的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
三、影響新農村建設的不穩定因素
1、農村村組經濟管理混亂
案例:村四清小組查帳
時間:1999年4月
事由:村務不公開
經過:因為有人反映合興村村務久不公開,帳務混亂,懷疑村組干部有貪污行為,鎮上責成鎮經營管理站同志會同合興村干部以及理財小組成立村四清小組,清理村上以及小組帳務,清理過程中發現上交區教育局的教育附加費在村帳務上只有支出沒有入賬,遂懷疑原村干部等人有貪污問題,后查無結果,鎮上以村干部工作補貼過高不符合規定為由,要求各人退款,除原村支書姚某據理力爭始終沒有退款外,其余均退,其中原村會計董某,原村支書現村會計張某二人各退款近兩千元。
結果:鎮上要求村干部所退款全部上交鎮上保管,最終去向不明。此事無果而終,引起干部大調換和群眾的上訪。
分析:由于目前許多地方都實行村財鄉管制度,這雖然使村財得到了鎮上的監督,但是村財依然缺乏群眾監督,目前村組經濟管理比較混亂,成為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
2、農村腐朽文化沉渣泛起
案例:舉報神婆遭打擊報復
時間:2002年8月
事由:高中生聯名舉報神婆騙錢
經過:以鄰村農興村農婦何東琴為首的封建迷信分子詐騙人民錢財活動十分猖獗,并且呈愈演愈烈的態勢,其名目張膽向來不把地發政府公安部門放在眼里,于每月固定時日固定地點開展迷信活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控制群眾多波及范圍廣,其以神附我身伙同串通的方式騙取錢財。合興村當時在讀高中生曾組織人員向縣鎮各部門予以舉報。
結果:因神婆社會關系復雜,其哥歷任多縣縣長,現任商洛市財政局局長,故此事不但未能處理,舉報人反遭神婆圍攻打擊。
分析:近年來,因為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引導不力,精神文明建設沒有做到兩手都要硬,農村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甚至地方尚有保護勢力,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3、農村政治泛行政化腐敗
案例一:服刑人員當選村主任
時間:2002年12月
事由:合興村第五屆村民委員會選舉糾紛
經過:2004年4月,合興村村委會主任何剛因私刻石門營業所印章詐騙11萬元,被公安機關依法逮捕,在收審42天后,洛南縣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其有期徒刑兩年,緩刑三年,在保釋后回村,鎮黨委書記陳建國口頭任命其為合興村村民委員會代主任,并被選為鎮黨代表出席8月鎮黨代會。
在第一次村支部選舉中被提名為初步候選人但支持票不多,隨后又成為村民選舉委員會主任,并推薦自己為候選人,后2004年12月20日選舉大會時,因到場選民已經過半,對于選舉是否設立流動票箱與姚等人發生激烈沖突,后來選舉結果為候選人均未過半,在21日,姚等帶領40余支持者去縣里討要說法,此時鎮上又趁其不在組織選舉大會,選民570人,到會僅180人,遂設立大量流動票箱,后計票何剛以264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12月22日,姚等即開始組織群眾上訪,對何當選村委會主任表示不服,其提出原因如下:1、候選人資格不夠;2、選舉不符合法律程序,個別領導強加民意;3、候選人有賄選行為。綜上姚等請求上級查處,要求宣布選舉無效。
結果:上訪一直未果,姚等很無奈,因何已經拿到當選證并開展具體工作,姚遂放棄此上訪,但對此事一直很又意見。
分析:因為地方選舉出現種種漏洞,選舉容易被個別人操縱,另外地方政府的強勢介入,使得村民自治選舉名不符實。
案例二:退耕還林面積竟是山上耕地總面積的5倍
時間:2000年
事由:退耕還林虛報謊報面積
經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其中合興村符合政策的可退耕地主要集中在畫眉山上,而最主要的是畫眉山第二生產隊,自1999年開始合興村共退耕還林694畝,分別為1999年共118.35畝,2000年共119畝,2001年共202畝,2003年共255.6畝。這些退耕還林面積除1999年全部及2000年中49畝實歸退耕者個人經營外,其余均由時任村主任的何剛負責,國家每年為退耕還林每畝每補助糧食50—100斤,補助金額30—60元不等,這些都歸入退耕還林者。但事實上畫眉山二組所有耕地只有131畝,當然還有許多并沒有退耕還林。姚等反映何剛作為村主任私自向自己發包集體土地,另外采用虛報謊報面積等手段騙取國家近50萬元退耕還林款,曾經上訪到縣市相關部門,一直到省人大副主任崔林濤處。
結果:上級也曾作過多次批示,縣市也多次派員實地調查,但一直未下結論,當然也未作任何處理。姚在選舉糾紛事宜上訪不成后將主要精力放在退耕還林事件上,至今一直未放棄上訪機會。
分析:國家的許多支農惠農措施到了基層,卻被個別人利用謀取非法私利,而又因為地方利益共享,受害方利益始終得不到保護。
四、新農村穩定論概要
(一)新農村經濟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農村經濟結構是指農村產業結構中各產業所占比重,農民家庭收入與支出,村集體收入與支出經濟狀況,村經濟運行規則等總稱。
1、原農村經濟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1)農村家庭主要經濟收入及其簡略分析::
①務農賣糧獲得少部分經濟收入,而且要在風調雨順的年份,因是靠天吃飯,所以收入極不穩定。
②畜牧業。幾乎每戶都養豬,年交生豬2-3頭,毛收入1800-2400元,也有人養牛但畢竟不多,主要是養牛每天都要專人上山去放牧。
③烤煙業。九個村民生產小組中每個小組都有2-6名農戶承包組上土地務烤煙,每戶承包2-4畝,畝年均毛收入1200-2000元,利潤還是有的,主要是勞動量太大,家里必須有足夠多的勞力,另外煙站收購煙葉時坑農、壓級、黑稱等不規范操作和地租過高、病蟲害冰雹等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也是這一縣鎮大力倡導的綠色致富產業不能得到廣泛推廣的原因。
④勞務輸出。每人年均毛收入1000-4000元,村里能脫開身的青壯年都到西安、渭南等地打工,一般進入建筑等需要體力勞動的行業,而且年人均打工收入差距極大,這是因為文化、技術高低不同所致。打工者反映收入低倒不怕,最怕的是拖欠工資。
⑤種植藥材等短期經濟作物,村上就兩戶人家,主要是因為不懂技術,摸不著市場行情。
⑥種植蔬菜的人比較多,但只有少部分人拿到街上去賣,原因是交通十分不便,趕集要翻一座山嶺。
(2)農村家庭主要主要經濟支出:
① 教育。每戶2-3個孩子(獨生子女很少),當地小學生年學費400元,初中生800元,高中生2000元,其中初高中生要住宿,加上生活費和住宿費每名初中生每年需家庭支出1300元,高中生3000元。
② 建房。現在修房很少修土房,即使土房也得花8000元左右,而磚混房屋(一層)則需要2萬元左右。
③ 結婚。當地農村女孩為追求更高的生活條件都嫁到渭南等比較平坦和發達的關中地區,所以適齡男子說媳婦越來越難,而禮金越來越高,所以一個媳婦娶進門,不算建新房,前后要花2萬元左右。
④ 治病。由于近親結婚造成先天性生理缺陷或者由于后天勞動強度過大造成頑劣疾病(如風濕關節炎)而這些病不容易根治,年醫藥費可高達800元左右。
⑤ 稅收和攤派。2004年稅費改革后人均交納80元,但有時修路村鎮還向村民強行征收攤派款25元。
⑥ 勞務支出,村組每年組織幾次勞動,大大超過國家所規定的農村應當負擔的勞動義務。縱合分析農村家庭經濟結構:收入渠道有限,支出卻不會減少,支出遠遠大于收入。
(3)造成農村家庭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
① 農村產業結構極其不合理,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② 農業經營過于分散,應進行一定程度規模經營。
③ 勞動力水平的低下,應當由政府牽頭組織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
④ 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太小,應當由村上和村民共同辦理農業保險。
⑤ 勞務輸出力度不夠,應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⑥ 農民負擔過重,包括教育醫療等,應采取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4)農村經濟結構應包括農村集體經濟。
村集體經費來源為上級拔款、村統籌提留、對外承包林地所得款項以及向銀行和農戶借貸的款項,村集體經費支出為每年的煙酒招待費、生產性支出如修筑河堤、貸款應付利息和其它非生產性支出。
農村集體經濟結構狀況:支出遠遠大于收入,而且非生產性支出遠遠大于生產性支出。
(5)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①利用假票據、重復票據白條謊報支出,造成帳物不符,現金管理失控。②煙酒招待費等非生產性支出過大,給村集體帶來沉重經濟負擔。
綜上,可以看出現原村經濟結構中無論家庭經濟結構還是村集體經濟結構都顯得很不合理,所以導致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每年因此而產生的上訪不少。
2、新農村經濟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為了使農村經濟結構更趨于合理,東麻坪農民協會進一步發揮其經濟職能,協會希望通過消費合作把農民組織起來共闖市場,并通過更大方面的合作,全面落實科技興農等有關黨在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把農民協會辦成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組織。
協會的目標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協會負責人的帶領下,通過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通過興辦自己的農富產品加工廠和開發高科技用工等手段,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出對內有依托市場,對外有競爭力的企業,并且通過興辦農民院校、農民圖書室和廣播站等,組織農民學習科技、政策、法律等知識,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使農村在民主、文明、道德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協會目前已經執行或者正在執行的項目有農資統購統銷,綠色產品基地建設,畜牧防疫合作,農民資金互助。其中綠色產品基地建設第一步是優質核桃基地培育,協會具體執行,村兩委會協作,每戶種植優質核桃樹10顆,另外集體組織種植部分,這樣家庭和村委會以后就有了一定收入,家庭和村委會發展目光就會漸漸變得更加長遠,就是對家庭經濟結構和村集體經濟結構的一項長遠改造。農資統購統銷則直接牽扯到會員的利益,提高了農民應對市場的能力,在與農資銷售方談判時更有分量,化肥籽種飼料價格均比市場價低出不少,農民直接受益。一為開源一為節流,一為增加農民收入,一為減少農民支出。而資金互助活動則嘗試解決農村貸款難等問題,目前正在推行中。
當農村經濟結構趨于穩定之后,農民生活水平逐漸之時,農村社會穩定因素就會增加。
新農村經濟
農村各種類型
專業戶家庭
農民協會經濟部
村民委員會
經濟功能
農資統購統銷
綠色產品基地
畜牧防疫合作
農民資金互助
(二)新農村文化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農村文化結構即指農村科技文化教育水平、發展狀況、農民知識學歷層次構成等的總稱。
1、原農村文化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1)農村文化結構分析
①以鄰近農興村村婦何東琴為首的封建迷信分子詐騙人民錢財活動猖獗,并且呈愈演愈烈的態勢。
②教育方面,村里曾籌款修建村級小學,改善教學環境,但是村上適齡兒童的輟學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原因是教育負擔過重,再說村民對子女教育,尤其是對女孩教育重視不夠。
③農村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主要靠道德的自我約束,但道德自我約束力明顯下降,虐待父母不贍養老人現象時有發生。
④農民狹隘意識突出,集體觀念淡漠,對村集體財產侵分較為嚴重,如從集體林廠偷伐林木。
⑤不良風俗習慣積習難改,如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浪費人力物力資源。
⑥親情關系淡漠,但仍在起著維持農村主要人際關系的作用,只不過有時發生稍大點利益沖突甚至小的雞毛蒜皮的事,親情也會被利益踩倒在地上。
⑦愚昧所引發的某些不該發生的現象。如用劇毒3911治牙疼最終導致身亡,用化肥尿素自制尿素軟膏治潰傷,導治發炎;近親結婚換親依然存在。
2、新農村文化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在文化方面,大學生協助村民成立農民夜校,廣播站,黑板報、閱報欄,文藝隊,電影放映隊等進行自我娛樂、教育,傳達黨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于是整個村莊就活躍起來了。在過去的一年里協會開展了多次文化活動,比如五一,十一以及元旦等節假日都開展一些紀念性的活動。
農民協會文化部組織結構示意圖。
農協會
文化部
學習組
文藝組
圖書室
廣播站
黑板報
閱報欄
合興村
獅子隊
農興村
秧歌隊
傳統秦
腔組合
西洋樂
器組合
農民綜
合夜校
另外協會也制定了學習制度抽出農閑時間進行學習。
一、協會負責人定于每周六晚夏天七時冬天六時在辦公室學習,各負責人不得遲到早退。
二、學習由協會學習委員(宣傳委員)組織各負責人分期輪流主持。
三、學習內容為黨和國家有關三農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及其它應當學習的東西。
四、學習要有學習筆記,心得體會,學習委員定期收交批閱,創佳評差。
五、充分利用現有學習資源積極借閱圖書,組織收著新聞聯播或科技期碟片等。
六、協會負責人中的黨員及人大代表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利用學習時可宣傳黨的政策法律法規。
七、在協會負責人帶動下,各組足步建立學習小組,利用會員較為寬敞的房屋組織家庭學習。
八、協會確認學習較好的會員為業務宣傳員并給予獎勵,協助其行使宣傳業務。
九、協會努力做到廣播定時播,圖書精室定天開放,閱報欄定期更新,黑板報定期刊出并責任到人,專人負責。
十、文化委員會管理與學習相關的文化設施,委員會主任由協會學習委員兼任,委員由各組學習小組長在擔任。
十一、文化委員會組織推薦協會會員赴北京及其他地方與相關組織相關學習交流。
十二、協會努力培養新型農民,繁榮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支持農民藝術團隊發展和壯大,發展農民夜校等。
十三、本制度為總結二00五年度學習經驗教訓制訂,自二00六年元月一日起施行。
需要說明的是組織農民學習這是必不可少的,難在不能形成一種制度,但當有了制度之后如何堅持這一制度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就更難了,因為農民在有閑暇的時候懶散慣了,所以我們準備從協會負責人抓起,現在看來效果依然不是很好,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著。
(三)新農村政治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農村政治結構指農村政治管理規則、程序及其運行方式、民主發展狀況等的總稱。
1、原農村政治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1)農村政治結構總體狀況:村干部領導水平及法律素質太低,年齡老化,而真正的農民代言機構尚未生成,故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暗箱操作等己使村民對村委選舉熱情大降。
(2)合興村政治結構參與要素及其現狀:
①以村長為代表的村委會權力大大強化,尤其是村長權力相當大,甚至有點專制色彩。
②以村支部書記為代表的村黨支部權力和功能則弱化,黨支部書記在村上說話都不太拿事。
③各組組長實際上是進行農村組織管理的最小單位,其素質高低,工作好壞會直接影響村上的工作。
④共青團在村組的組織己經不復在。
2、新農村政治結構與農村社會穩定
事實上中國向來就缺乏真正的屬于農民自己的組織,即便冠之以村民自治的村民委員會,也因為實際操作中間題較多不能真正保護村民自治權,另外由于體制的原因,村民委員會行政化色彩非常濃厚,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原因而否認村民委員會曾在帶領村民開展生產建設起到過不小的作用,我們只是想尋找另外一條路。
合興村新政治結構示意圖如下:
村黨支部
村民委員會
村大學生支農辦
村農民協會
各小組長
合興小學
理事會
股員代表
監事會
人大代表
根據上面的示意圖我們現在來比照之前的傳統村莊政治結構,我們就會發現:
以前的農村舊體制是在黨支部領導下村民委員會動員村莊精英進行自治,因為村民委員會沒有平行的競爭沒有的真正的自治,所以村民委員會往往是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而村民對它的監督作用也微乎其微。農民自我合作組織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較之村民委員會,協會更多地表現出自治的性質。
現在我們來分析農民協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協會下設的文化委員會可以用農民夜校,廣播站,黑板報、閱報欄,文藝隊,電影放映隊等進行自我娛樂、教育,整個村莊就活躍起來了,而村民委員會沒有去做也無暇去做。
在經濟方面,協會下設的統購統銷服務部和資金互助部等組織合民進行生產和生活資料方面的統購統銷,以降低生產生活成本減少生產生活投資,另外以組織的形式去應對市場開展經濟活動,風險會更小,收益會更大,而這些同樣是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村民委員會沒有去做的。
在社會公益方面,協會通過合作醫療,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為會員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務,在這一點上,協會和村委會功能有部分重合。
在農村政治方面,協會通過自己的學習宣傳系統,傳達黨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協會通過自己內部的選舉讓村民了解村民委員會建舉的程序,當然協會會員也可以推舉自己的帶頭人在換屆選舉時競選村委成員,這必然會使農村政治向更加民主方面發展。
當然,協會與村委一樣同樣接受黨支部的領導,他們是平行競爭合作的關系,為了村應發展各自出智出力,這種競爭會使原村委有壓力,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也非常有利與村委會向著村民委員組織法制訂時的初衷方向發展。
這就是作者的關于農村微觀改造的觀點,只是想在基層引入一個真正的農民自我合作組織,通過它和村民委員會的平等競爭使得村莊活躍起來,使得新農村在這種活躍的環境中扎實穩定推進。
村委會和農民協會是平行競爭的關系很重要,這樣非體制精英進入村莊政治舞臺,其參與變得有力量由有秩序。而協會負責人也變得成熟起來,變得更加主動地參與協會的工作。
綜上,因為試驗區工作從經濟文化和政治方面整合了村莊現有資源,和諧因素大大增加,新農村社會進一步走向穩定。
五、新農村社會穩定論政策性建議
1、農村經濟方面的政策性建議
第一、在穩定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明晰土地產權關系,使得農地使用權流轉不再困難,這樣可以較快實現規模經營,自主調整產業結構。在目前情況下,宜采用土地連片經營這一過渡形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再過80或100年土地所有權將會逐漸轉移到農民手中。但是目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堅持土地的公有制,這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底線,不可以動搖。
第二、可以在政府指導下建立農村合作組織,充分利用其組織優勢把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這樣易于新技術的傳播并提高與市場主體對話的地位。
第三,應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中民主理財制度,實行民主理財小組大事一事一議。在制度層面上努力探索村級財務管理新途徑,把村財鄉管和村財自管優勢互補。
2、農村文化方面的政策性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這樣才有財力投入村文化建設。
第二,加強村民思想政治教育,最起碼村組干部應該加強一下教育,要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開展的更加深入,要強化黨性原則。
第三,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廣開渠道,有重點地搞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第四、成立農村文化委員會,利用農閑時間組織村民開展各類文藝活動,自娛自樂,自我豐富。
3、農村政治方面的政策性建議
第一,農民協會這一農民自發自愿組成的非盈利性互助合作組織剛剛起步,雖然村鎮兩級對其有看法而且其本身因缺少資金發展困難,但廣大農民參與積極性較高,對此村鎮應該予以積極引導而不是保持中立或者一致。
第二,積極引導農民協會的發展,農民協會作為農民最為相信的代言人,其試圖尋求與政府平等對話的機會,并且確實可以起到聯系政府和農民的橋梁紐帶作用,另外還可以監督黨的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情況,各地應根據情況因地制宜搞好農民協會。
第三,針對村委會和村黨支部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不斷,導致此強彼弱互相傾軋現象出現,目前是村委會權力不斷強化,而村黨支部權力不斷弱化,甚至黨支部書記主動放棄管理,如果引入農民協會予以制衡監督,村支部領導核心地位就會加強,村兩委與農民協會三者之間就會相互協調,各司其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1998年11月4日
[2]《村民自治與農村社會穩定》,賀雪峰。
http://www.lwlm.com/show.aspx?id=8773&cid=161
[3]《后選舉時代的農村民主之路》,仝志輝,《新農村建設理論探索》,北京出版集團
[4]《建立權力平衡結構穩定的農村》,黨國英,中國經濟時報,2005-06-28
[5]《農村社會穩定論》,黨國英,博士咖啡網,
http://doctor-cafe.com/detail1.asp?id=679
[6]《民間新鄉村建設與傳統村莊政治力量的互動》,馬永紅,行動網http://myhxd.yoxiu.com
[7]《馬永紅支農日志》,馬永紅,行動網http://myhxd.yoxiu.com
[8]《大學生反哺農村2005工作手冊》,大學生支農辦,行動網
[9]《大學生反哺農村2006工作手冊》,大學生支農辦,行動網
[10]《東麻坪農民協會2005—2006會議記錄》,東麻坪農民協會,未發表。
[11]《合興村1970—2000會議記錄》,合興村,未發表。
[12]《洛南縣部分群眾上訪材料匯編》,馬永紅,未發表。
[13]《農村微觀改造和大學生的實踐》,馬永紅,《農民合作組織經驗深度交流會會議特刊》,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編輯,未出版,2006年4月
[14]《新農村建設需要一種精神》,馬永紅,在2006中國人文社科論壇上的講話,行動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