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blog.daqi.com/article/104405.html
偉哉,溫鐵軍的新鄉村實踐
紅木
(2007年1月30日)
昨天,新華社播發了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連續出臺的第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幾天前,胡錦濤總書記在吉林考察工作時重申了“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今天下午,我在網上看了央視《面對面》節目報道溫鐵軍的“新鄉村實驗”。在這期節目里,溫鐵軍院長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踐給我留下非常大的震撼——著名教授、學者們和農民一起上課、一起吃大鍋飯、一起睡大通鋪;農民學員們飯前高歌《團結就是力量》;從一點一滴小事培養農民的衛生習慣;推廣電腦的使用和有機農業......最終讓農民從心底里感受到“還是合作起來有好處”。幾年前,溫鐵軍院長說他最大的困惑就在于在“不得不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如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看完這期《面對面》,我認為溫院長這個困惑其實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讓知識分子去接近農民,用其喜聞樂見的形式,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去傳播新農村建設的理念。讓個體農民的思維范式真正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要我合作”轉變成市場經濟浪潮中的“我要合作”。看來,溫鐵軍不僅是“三農”方面的專家,且深諳思想政治教育之道。
我一直認為,那些“唯我獨革”、奉新自由主義、“里根經濟學”為圭臬的所謂市場取向的主流經濟學家們,想問題從來就是拍腦袋而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甚至于根本沒有搞懂什么是市場經濟——個體的、分散的小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力談判,權力被剝奪是一種必然,根本不可能抗衡市場競爭,解決這一難題的出路只能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幫助農民真正形成有市場談判地位的組織,進而實現農民的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筆者曾經考察過的南街村、率先實現工業化的華西村、還有前段時間被《人民日報》報道的那個“從未包產到戶”的黑龍江甘南縣興十四村,不就是因為農民組織化程度高,而立于市場經濟不敗之地的嗎?所以說,在中國現實國情的約束下,開出“土地私有化”這個所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無疑是南轅北轍,況且中國特色的工業企業私有化路徑已經告訴了我們,中國的存量私有化從來不會承認蘇聯改革式人人有份,而是把私有化的成果集中在權貴手中。中國的現實國情本來就是人多地少,一旦耕地私有化,就可能實現每一個農民都平均地權嗎?
前一段時間,某著名主流理論家在南方某報上提出一個讓人噴飯的理論“改革開放以來的好事都是我們右派干的,新左老左都將敗下陣來”。這位主流大約沒有看見的是,溫鐵軍的“新鄉村建設”實踐、烏有之鄉組織“教授賣米”、“購米包地”實踐、毛澤東旗幟網向南街村派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教農民們學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正在邊際上改進著中國的“三農困局”,正在實現著點滴進步——就在我們的“主流”們還在報紙上大噴口水的時候。
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來不缺“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高尚情懷,感謝溫鐵軍用腳板踏出了一條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項宏偉工程中實現知識分子價值的新路。人勤春來早,我想,我也應該開始規劃象往年一樣,今年繼續抽一些空閑時間,去關注農業、去貼近農民,去為新農村建設貢獻一點自己微薄的力量。
推薦閱讀:CCTV《面對面》溫鐵軍:新鄉村實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