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陜西頻道10月20日電“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晨光熹微,十余青年誦讀梁任公《少年中國說》待旭日東升……這不是影視劇中給“五四青年”的鏡頭,而是每逢周五,你就有可能在西安科技大學臨潼校區土操場目睹的一幕。“朝話”的發起人叫楊飛。然而,年輕的他9月3日被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確診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在記者的訪談中,“同志”這個略顯土氣且已多義的詞語頻頻出現在楊飛的講述中,在楊飛看來,稱呼志同道合的朋友,沒有比這個稱謂更貼切的了。而他所謂的“同志”,是指和他一樣,有著經國濟世情懷,奔走在“支農”路上的一群人。據統計,自2008年至今,楊飛先后自費參加過20余次支農活動,他和他的同志們的足跡幾乎踏遍陜西各市,服務人群覆蓋1300余人次。
這幾天,上海的新聞里,每天都有關于上海紐約大學即將開學的消息。12號舉行首個開學典禮,總算是開張了。 上海“新聞綜合”電視臺,特意報道中方校長“用英語”告訴學生,可以稱呼自己“Lee”,或“Yu Laoshi”,或“Teacher Yu”,怎么方便怎么來。電視臺說,真幽默。 而美方校長,電視臺則特意剪裁了他的這句話: Until today, you&r
我們的文化中,可以很容易找出諸多的圣人名言,教誨人們要有責任感,要襟懷天下,不是“肉食者”才有這個責任,每個“匹夫”亦應如此。這個號召又是更多地面向年輕人的,年輕人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讓人惋惜的是,如今這種精神在年輕人里幾乎消散不見了。我所接觸的青年學生往往直接走向了政策建議的方向。因為視野的局限,社會調查淪為攝像機式的記錄加上一點“政府應該如何如何”的老生常談,看不到表象背后的東西,更缺少思想的火花。這樣的調研報告讀起來像極了都市報的社會版與時評版的雜糅。這種現象可以稱為“天下情懷”的失落和“師爺心態”的興盛。
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的學生,我認為,從實踐上講,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主動走入工人階級,了解他們的境遇、困惑。走進工人階級,可以幫助知識分子更清晰地認識現實,也可以使工人了解自身在社會化大生產中進而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列寧所言,把馬克思主義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從而攜手推動社會的進步,主動地而非被動地推動歷史的進步。
我們要建設世界一流,就得從管理上下功夫,就得拿出點兒不一樣的管理思路,《鞍鋼憲法》就是一條好路子。
總而言之,《鞍鋼憲法》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加油站貴族”的產生,而且能夠改變部分管理人員脫離一線的情況,這就為我們學習廣東經驗奠定了基礎。我們是區外基層單位,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來學習,而不能一切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