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風向總是微妙而復雜。當我們談論Z世代的文化標簽,似乎"佛系"、"躺平"、"內卷"成了輿論場中的高頻詞匯。然而,近兩年來,另一種看似與這些標簽相悖的現象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翻閱那本曾經被塵封在父輩書架上的《毛澤東選集》。
這種現象被網友戲稱為"反向出圈"。與流行文化的喧囂背道而馳,這些年輕人選擇回溯歷史,從那個熱血沸騰的革命年代汲取精神養分。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毛澤東選集》的主要購買群體已經從中老年人轉向了95后、00后。社交平臺上,年輕人分享讀毛選心得的帖子閱讀量屢破百萬,相關討論區活躍度持續攀升。
這一現象背后,究竟折射出當代青年怎樣的精神圖譜?為什么毛澤東思想能跨越時空,與數字時代的年輕人產生共鳴?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當代年輕人成長于中國社會轉型的加速期。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物質豐盈的同時,也伴隨著價值觀的多元化與碎片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年輕人感受到一種精神層面的空洞與迷茫。他們渴望建立對社會、對歷史、對自我的確定性認知,而《毛選》恰恰提供了一種貫穿始終的核心價值觀——為人民服務。在毛澤東的論述中,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不僅是一種政治主張,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當很多年輕人在當代社會中感到自我價值實現困難時,這種將個人命運與集體命運、國家命運緊密聯系的思想提供了一種另類的價值坐標。它告訴年輕人,個人的意義不僅在于個體的成功,還在于對集體的貢獻與責任。一位在社交媒體分享讀毛選心得的大學生寫道:"讀毛選讓我明白,真正的理想主義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扎根于人民的土壤,服務于人民的需要。這給了我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方向。"
其次,毛澤東思想中強調的"獨立自主"精神,也深深吸引著當代年輕人。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如何在外部世界的影響中堅守自己的價值判斷,成為許多年輕人思考的問題。毛澤東關于"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論述,為他們提供了思想資源。
一位讀毛選的年輕人在論壇中分享道:"毛選教會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盲從任何權威。辯證地看問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這種思考方式在當今信息爆炸、觀點極化的社會環境中尤為珍貴。"此外,毛澤東思想中蘊含的奮斗精神與斗爭意識,也契合了當代青年面臨的競爭壓力。在"內卷"成為社會熱詞的背景下,很多年輕人感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力不從心。毛澤東關于"艱苦奮斗"的論述,以及面對困難時"革命樂觀主義"的態度,為他們提供了精神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青年閱讀毛選,并非簡單的懷舊或意識形態回歸,而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創造性轉化。他們既不是全盤接受,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帶著批判性思維,從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資源。這種閱讀方式本身,就體現了毛澤東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一位研究青年文化的學者指出:"年輕人讀毛選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在傳統思想資源中尋找面向未來的智慧。這種現象反映了他們對主流價值觀的反思,以及對更具包容性、公平性社會秩序的期待。”當然,毛選熱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擔憂,這是否意味著青年群體對現實的逃避?是否會導致某種程度的歷史簡化?對此,我們需要看到,健康的社會文化生態應當允許多元思想的碰撞與交流。青年人通過閱讀經典著作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本身就是公民素養提升的表現。從更廣闊的視角看,當代青年返回經典閱讀的趨勢,也是對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的一種自覺抵抗。在短視頻、即時通訊占據主導的數字環境中,靜下心來閱讀一本厚重的思想著作,需要相當的定力與耐心。這種閱讀習慣的養成,對于培養深度思考能力意義重大。
毛選熱現象提醒我們,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青年一代并非如某些刻板印象所描繪的那樣浮躁與膚淺。他們同樣渴望思想的深度,渴望理想的高度,渴望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精神的支點。只是這種追求的方式,可能與前人有所不同。年輕人讀毛選,既是向歷史尋求智慧,也是向未來提出問題。這種"反向出圈"的文化現象,或許正是新一代青年在物質豐盈時代對精神家園的自覺建構。而這種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排他的,而是包容的;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躍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毛選熱不僅僅是一種閱讀潮流,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通過這場對話,歷史與當下相遇,傳統與創新交融,個人與集體相連。而這,或許正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