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主義,以我的理解,就是人只以先生的教條為信仰,維護教條并維護先生的威嚴。延伸開來,就是以一部分小群體的威嚴教訓為人生真諦的一股潮流。顯然,這是完全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
首先先講第一個板塊,學校中的教條主義。
作為一名在讀的學生,我以為這件事我很有發言權。學校內,充斥著“威嚴風”、“教條風”。即使有些事情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對的,但是有些老師為了自己的威嚴,可能是為了更方便管理吧,歪曲事實。明明沒有錯卻扣了有錯的帽子,因為自己不高興就轉而將其遷移到學生身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舉個例子,一次跑操,學校沒有硬性規定,但是班主任卻硬性規定要穿一件不一樣的校服(也就是一個校服加絨,當成外套,下文稱大校服)。記得當時的天氣不算太冷,班里一共35個人,可能有5到6個人沒有穿,我就包括在內。如果說,這樣是因為班主任怕我們著涼,關心我們,這份情誼我完全可以理解。至于為什么我要把他作為一個例子,接下來的段落我會詳細解釋。
當時就是因為我們沒穿那件大校服,但是學校規定我們穿的校服我們依然是穿在身上。一開始,他還只是讓我們沒拿的去教室里拿,我完全可以理解班主任的心情。但有些住宿生是放在家里的,他們通常離家很遠,父母不在身邊。可他將那幾個人拍照以后發在了班級微信群,之后竟然要求家長立即將校服送過來。
這里我要解釋一下,我們學生平常都是穿自己的大襖的,因為學校發的校服要么四處漏風,要么就是質感極差。
話說回來,這明顯破壞了日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我想問,現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跟你們這群老師一樣有編制,鐵飯碗。有的父母進了私企,要么是自己經營,請問這些父母的損失誰來承擔?
當時我與朋友們說起這件事,不少人卻表示支持,他們認為老師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愿意堅決維護班主任的威嚴。可是問道他們為什么的時候,他們又半天說不出來一句道理。
我也并非討厭班主任,相反的,我學期初剛接觸他時是把他作為領導我們做事的領袖的。可是看看他又做了什么。
同時也是服裝問題,我從未接觸教育行業,也不知道衣服都穿一樣是不是對全班的成績或凝聚力有所提高。但是我清楚的記得,那日夏天傍晚,天氣悶熱,教室里好幾個人脫下了校服。我們的校服還有一套短袖校服,同樣是質量不佳。所以許多同學穿了自己的短袖或者是其他衣物的。
當時我們班主任剛處理完一樁學生早戀問題,因為早戀兩人成績很好,所以便主張壓了下去,因此沒少被我們主任批評。自從他回來以后,身上的煞氣是可以用心去感受到的。
他回班以后立馬就堅決的語氣將我們幾個沒穿校服的叫出去,即使我們出去后都換上了校服。
之后,他故意讓我們幾個人站在教室外面,當時到了晚飯的時間,他也沒讓我們去吃晚飯。準備餓我們一個晚上,餓到九點四十。
試看其他同學的態度呢?對這件事冷眼相看,他們嘴里喃喃著幸虧被抓的不是我等等。只有我們的班長為我們買了幾個饅頭。
再看看學校,從學期初就開始實行一條“不準頂撞老師,老師的話就是行動準則”的校訓。
當時把我們幾個人都叫去辦公室的時候,我們五個人顫抖著。依稀記得一個人頂撞了老師,然后又有一個人頂撞了老師。但他們的身份都不凡,至于是什么身份我不過多闡釋。
之后他把我們三個不敢反抗的叫了出去。他是懂怎么分化矛盾的。
最后就是由我們一肚子氣,而這個事就這么過去而結束。
這里我是要批判自己的,面對不公卻沒有出手發言。但回頭看來,當時我這樣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的班級就籠罩在他“恐怖的統治”下。
小結一下,學校中“教條主義”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1.老師維護威嚴不擇手段,學生盲目跟從老師。
2.學生站在管理階級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看自身所需。
3.對同學冷視,卻對教條惟命是從。
4.不管什么事,只要不關我事就是沒事。
5.不育人只育分的問題。
以上五點,包括而不限于如今我們學生群體面臨的問題。但仔細思考,有什么危害?
我也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學生只顧學習,不顧自身其他發展的問題。
2.學生長大以后,對于人情冷暖不聞不問的問題。
3.學生長大以后,對現實中不公沒有反抗之心的問題。
4.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問題。
5.在現實中唯唯諾諾,以網絡或其他形式危害社會環境的問題。
以上五點,都是我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私以為,青年是可以改變社會的力量,也只有青年,可以改變世界。也可能我目光狹隘,未來也可能改變青少年。但就現在來說,照這種形式發展下去,只會形成一種局面:窮人翻不開身,富人繼錢繼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教育是成人的根本。而窮人只能依靠學校的教育來成就孩子,窮人沒有余力再進行教育。而富人有錢,有時候甚至不必親自教育。他們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一旦讓他們聰明起來,金錢與權力都匯聚到他們手上。或許會出幾個“馬克思”領導窮人翻身,但窮人到底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馬克思”現身?誰也打不了包票。
再說下一板塊,家庭中的教條主義。
當今,家長專制依然普遍存在于整個社會,作用與無數學生群體。大多數的家長只知道學習就是一切,學習是最好的出路。此話在他們那個年代確實不假。為此,我從互聯網上調查過許多文章。
依我看來,考上大專大學就能得到鐵飯碗的時代早已過去。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優勝劣汰”成了整個社會的共識。
人們喜歡挖苦別人來抬高自己。類似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許多人都以自己孩子的成績,婚戀,薪資來評判一個人好壞,甚至在心里暗暗竊喜。這里因為我是一名學生,沒有調查與經驗,所以不再過多闡釋。至于寫到這里,是為了為下文做鋪墊。
說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家庭問題。先說我的主觀心理:家長在家庭中好像是把孩子認為是他們的私人財務,甚至有時只是炫耀的工具。有的父母確實為孩子發急,希望孩子學習好,考好大學找好工作,可以理解。但有的家長比較過分,只是把孩子當作攀比的工具,好的時候當做寶,壞的時候沒人理。
我在互聯網上找到一篇文章,在“網易號”上,題目是《北大博士工作難找,本人回應:60多份簡歷無人應,差點懷疑人生》,來源是一位叫苑池鱗魚的。
大家有需要的可以去搜索。可見,高學歷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時代在變換,思想也需要轉換。
而有的人順從,但總有的人反抗。但反抗的人往往只能看見眼前的小矛盾,看不見背后的大矛盾是什么。但有的人即使看見了,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無法改變。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中教條主義主要存在于以下幾點:
1.家長信奉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
2.青年沒有科學的理論說服家長,反倒激化矛盾。
3.整個社會的風氣導致矛盾產生。
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幾點。而危害與上文的危害相差不大,不再闡釋。
同時,為了更好的收尾,我想引用當今的網絡環境來作結。
當今的網絡可謂是烏煙瘴氣。有良好的交流社區嗎?有。有道德敗壞的社區嗎?大有。因為學生階級還屬于脫產階級,有些事情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但我還是想大膽臆測:現在的網絡之所以變成如今的模樣,與現實中人們受到的壓迫成正比。網絡在他們眼里無非是一個發泄的平臺。此問題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努力卻得不到好的回報與許多人鉆空子不勞而獲之間的矛盾。次要矛盾才是網絡上魚龍混雜的多元性與文化差異的矛盾。其中,教條主義在其中發揮什么作用?就是用先生的教條再加上尖銳帶有嘲諷的言語去攻擊網絡上真心求問的人的作用。
要解決網絡混亂的矛盾,首先就是要進行社會整風,反腐,建立起真正是基層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制度。而不是少數社會精英統治整個國家的局面。
我明白,國家一定在此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
但教條主義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一天,就要有千萬人民被麻木。
世間的萬物因此輪回。但如果社會上真出了幾個齊天大圣,那么“輪回網”形同虛設,烏煙瘴氣,也會隨之飄散。
而我們需要考慮的,則是齊天大圣消失后,怎么防止烏煙瘴氣卷土重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