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唯中國有“青年節”,節大概是沒幾個人過了,但青年永遠在。
一百多年前,青年們為什么要上街?因為他們明白自身的責任。
今天,青年人為什么安靜得連家門都不愿意走出?因為“安樂”是時代主旋律。
未來,是不是還有救亡的任務?是不是還有再啟蒙的需要?
未來的交給未來,眼下,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青年人的天。
最近的一個月之內,連續發生多起讓人極度震驚的集體性悲劇,他們正青春,他們受到了正規的教育,他們本應該在藍天下沐浴陽光,但他們都做了另一種選擇,飛向了灰色的世界。
悲劇的發生,是人格獨立上的問題?還是財產獨立鴻溝的問題?
在已經進入時代安樂窩里的那一部分人眼里,青年人的錯誤選擇必定是個人在價值判斷上出了嚴重問題。然而,在那些還生活于“即使奮斗也看不到希望”者的眼里,“價值評估權利”不在自己手上,評判的標準取決于資本,評判的權利也取決于資本,價值判斷早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與“孔丘主義”的雙重怪圈中,曾經的那個“用科學與民主評估價值”的新文化運動實際上已經沒有活力。
我的這一判斷本身也許會受到質疑,因為當前的“科學熱潮”似乎不支持我,“領先世界”和“重大突破”是每日可見的媒體高頻詞,某些指數全球最高,五四精神似乎仍然健在。
不過,我很想講的是,《歐游心影錄》里的西方破產論正在重回青年人的主導思維,這是危險的,尤其是復古復儒主義的宣傳讓人感到窒息,“物質主義”的畸形化發展又正在制造一個虛假的科學盛世,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少年人和青年人一直都在大人的思想囚籠里生長,走入社會的第一天起,他們的“新思想”就已經很陳舊,中國的青年人很早就有一顆“老心”。
經常有同事在我面前抱怨:“現在的學生太不象話,這么好的條件,不認真讀書,并且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當年……”
不要想當年了,今日已非當年。
當年,你學了多少門課?現在,你看看大學的課程有多少?
當年,除了課程,你需要考這證那證的嗎?
當年,除了上課看書,有手機、電腦、網絡這些上癮的玩具嗎?
當年,你只要好好學習,畢業就有工作在等著,今天的孩子能有這個“心安”嗎?
當年,你考上大學,那是全村全街坊的驕傲,今天,誰還稀罕大學生?
人,一步步長大的過程,是與希望并行的過程,這個確定的“希望”決定了每一步行走的心態,當“希望”變得不確定,或者“失望”很確定時,心態將會隨之而變,心態變,則行動變。今天,大家從青年人身上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是社會潮流的復合結果,責任不在個體,而在社會。
心態,再往高提拔一點,那就是精神,人的頹廢狀態,實質上是“精神殺人”的后果,中國復孔風的盛行毫無疑問地是在培養和引導青年人逆來順受,毫無疑問地是在誘惑青年人學會“敷衍,偷生,獻媚,弄權,自私”,在這樣的文化圈里,青年人確實順了,他們不再會犯青年人本該有的“錯”,老老實實,他們把“八股文章”換成了“八股論文”,兩者都是時代的杰作,但管用的并不多。
近些年,批評青年的最熱詞是“躺平”,它約等于什么呢?不奮斗。
是否真實?不真實。青年人仍然愿意奮斗,他們懂得人生必須有奮斗。
最后為什么還是讓很多人選擇了被誤讀的躺平?
七十年前,新中國的青年人吃苦不?加班不?奮斗不?不但吃苦,吃比現在大得多的苦,加比現在更多的班,有著比現在十倍以上的奮斗精神。
為什么他們沒有苦到要躺平?
那個時候,我們的鋼不夠修一條兩千公里的鐵路,我們的油不夠老百姓點燈,我們的發電設備生產能力是零,全靠進口,我們的汽車、拖拉機、電視機、收音機等生產能力都是零,我們的醫院床位只有10萬張,我們的全社會職工總數只有1024萬,全國在校大學生總人數只有13萬……….
殘酷的起點,不奮斗行嗎?不吃苦行嗎?不加班行嗎?
七十多年后,因為有前人的奉獻,我們在吃穿住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已經趕上了世界同步水準,我們可以不需要“想當年了”,我們不能永遠要求每一代人都活在新中國的起點。
我們仍然需要吃苦,但用不著吃先輩一樣多的苦,永遠吃相同的苦,“創業成就”的偉大性體現在哪里?
我們仍然需要加班,但不能無原則地為貢獻剩余價值而加班,永遠加不完的班,那我們的《勞動法》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我們需要奮斗,但不能不知道為誰而奮斗。當年的奮斗,你知道自己的一生就跟你奮斗的事業捆綁在一起。今天的奮斗,青年人有把握說是自己的終生事業嗎?“35歲現象”能讓青年人安心奮斗嗎?當他們被榨干又被拋棄后,他們新的奮斗作坊在哪里?
人的生存,最需要陽光。
人的成長,最看重希望。
只有希望,才能推動人釋放自己的一切源動力,如果前面等著的是失望或絕望,陽光就被擋在了外層,天空會變成灰色。
還是近幾年,婚還是不婚?生還是不生?又成了兩大新問題。大家仍然把問題推給了青年人,說他們失去了責任感,說他們的選擇會葬送民族,會威脅國家。
自私,就不婚不育了嗎?動物自私不?動物為什么還維持著正常的遺傳關系?
不婚,不育,大面積化,絕不只是自私的問題,必然是社會問題,自私只是復雜問題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70年代,只要不懶不違法,該成家的成家,該生育的生育,發幾顆糖就能把喜事辦好,該生幾個是幾個,窮沒有擋住自然規律。
80年代,只要雙方差距不是太大,能湊合的就湊合,辦個酒席,婚就算辦了,但此時,生育就不是自己說了算,超生游擊隊成了社會熱詞。
90年代,青年男女們開始不斷地離開農村,“打工”成了熱詞,所謂的新文化浸染了這一批人,窮,不夠富裕,都可能是婚育的攔路虎,農村開始積累單身漢,并且成為一種趨勢。
00年代,房子,車子,開始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婚育已經不只是穿上洋人婚紗那么簡單的事,可觀的“彩禮”慢慢變成壓死窮人的一座大山,當先富起來的那批人瘋狂表演“燒錢婚禮”的時候,大量青年人對婚育都有了空前壓力,攀不攀比,有時并不是個人所能決定。
10年代,結婚,生孩子,已經有了新觀念,離婚慢慢成為“解放”的象征,離婚潮反向了打擊了自然結婚的固有觀念,“金錢數量=生活質量”幾乎主導了城鄉所有青年人的思維,當“教育,醫療,養老”新的三座大山并入之后,生理動機再次被嚴重打壓,與其未來受壓,不如趁早減壓。
從現象看,似乎是生活越好,人的婚育意愿越弱,表面看是成立的,并且符合世界大勢。
但是,大家要看到一點,世界有這個大勢,并不代表這個勢一定合理。如果合理,那就是越發展婚育率就越低,只要這個趨勢繼續不變,人類必將走向滅亡,發展的目的就變成了催化人類滅亡。這正常嗎?
這個大勢顯然是不好的,也是不對的,哪怕它現在只涉及到一部分人,可怕在它的漫延。
從一種正常思維轉入到另一種非正常思維,有各種催化劑的作用。再從非正常思維回到正常思維,仍然需要催化劑的作用。青年人的婚育觀從希望到失望,實際上反映了幸福指數綜合因子的此消彼長,如果,青年人從結婚易變成了結婚難,如果,青年人從生育無負擔變成了生育重擔,幸福指數一定是下降狀態。部分人會問:不幸福,我為什么要婚育?
除了極其少數的個人享樂主義者之外,人類的大多數仍然處在動物性遺傳心理意愿中,正常的生理規律不會在人類中消失,故只要改善青年人對前景的希望確定性,就能改善不正常的婚育觀。歐洲也好,日韓也好,它們的問題并不是社會真理,不要刻意把它們的“存在”當作中國必須適應和效仿的客觀規律。
父母一代的努力形象正在一代代新人中表現出“疲軟”的跡象,需要每個人正視前路,不要用瞞和騙的手法粉飾問題,國民性的怯懦、懶惰和巧滑決不能繼續在青年人群體中傳染。
有些精英習慣性重復:你看看現實,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奮斗出來的,只要你足夠優秀,只要你足夠努力,一定能過得很幸福。
沒錯,所有的成功者一定是努力奮斗出來的,雖然也有例外的一部分。但是,所有的不成功者都是因為沒有奮斗嗎?
沒錯,只要你足夠優秀,你就可能成功。但是,優秀是社會評級,它只占人類總數的百分之十不到,多數人注定是平庸的。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幸福,不能只專注“優秀”,而更應該是那個百分之九十,他們是底部穩定的基礎。
畢業即失業,對于優秀者,這個現實是不殘酷的,金子總會發光。但對于985和211以下的學子們就壓力山大,金子之外,還有一般的銅鐵木草,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會在此時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
就業,又經常性失業,有時是隨意性失業(隨老板),會讓青年人找不到事業的根基在哪里,“老板們”的事業并不等于奮斗者的事業,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擁有人力使用的無限裁量權動搖了合力奮斗的事業基礎,收入上的兩極分化只是一個表相,比這更可怕的是,青年人自踏入社會的第一時刻起,便有了“人生如浮萍”的飄搖感。
我們曾經很清貧,但青年人的天充滿陽光,臉上洋溢著奮斗的喜悅。
我們今天很物質,但青年人的天陰睛不定,心里充滿了躺平的焦慮。
讓青年人的天變藍是一種歷史任務,不能再等了!
如果青年人仍不知道復古思潮的對錯,說明我們又回到了曾經的那個起點。
如果青年人仍然不知道自身問題的源頭,說明我們又需要新一次啟蒙運動。
謹以此文獻給熱血的青年們!樂于看見青年人思想上的覺醒!
附言:
之前,我曾經在文后附言中說過五年內不可能實現某目標。近日,有朋友認為我判斷錯了,說形勢正在質變,很快就要動了。希望我是錯的,錯的越離譜越好,時間點越近越好,我若錯,意味著大方向是對的,也是我多年來期望的,請大家看我近十多年來有關此事的文章。然而,我內心仍維持原判斷不變,2027年前不變。
如何看最近抓了比較多文化戰線上的間諜?答:很正常,小魚幾條,文化間諜,經濟間諜,多得是,2009年,我就有專文寫過。不過,說實話,大魚活得好,前路仍崎嶇。
寫于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