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幾張圖
最近黨中央發出號召,青年應當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是個好消息,我非常支持。
2018年1月,我寫了這篇文章,《知識青年到農村去--50年了!》。
現在依然值得一看,原文如下:
一 簡介
1968年12月,毛主席作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由此展開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
今年是這個指示發布50周年。
按道理說這個事不該由我這個生于1986年的人來說,因為我沒有經歷。
這個話題還沒見人認真說過,那我就說說自己的思考,不足之處歡迎補正。
所謂的知識青年主要是指城市的知識青年,也就是學生,上山下鄉的意思就是去農村,接受再教育,親身經歷農村生活。
由此又有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老三屆。
據記載,真正的上山下鄉從1955年就開始了。
這些話也成了名言和時代烙印: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
到邊疆去,到最苦的地方去。
二 為什么要這樣?動機是什么?
不要說當年,就是現在也沒有多少人能理解。毛主席是出身農村的,什么農活他都做過,是把好手。
他知道農民的辛苦和農村的所有問題。
毛主席,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懂得農村的第一人。他對農村的理解和普通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不說現在說當年,蔣介石一輩子就不懂農村和農民,1945年抗戰勝利是蔣介石最得意的時候了,國民黨到處接收,從《潛伏》等影視劇里我們也看到了。
抗戰那么多年,大家都辛苦了,有能力、有條件的紛紛把家人接到城市開始享福,甚至很多人換了老婆,娶城市的女人。
蔣介石以及他的得意手下們是看不起農民的,在他們看來,農民就應該被剝削被壓迫,老老實實耕田種地,不要有什么反抗的想法。
而毛主席不一樣,毛主席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看不得、聽不得、決不允許農民受苦、受剝削。
他尊重農民,向農民學習,拜農民為師,結果他創造了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奇跡,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革命成功了。
成功不容易啊,古往今來多少反抗都失敗了?
換成第二個人是不會走這條路的,看看歷史就知道了,不多說,心照不宣。
在湖南最早辦自修大學以及后來辦農民講習所,毛主席都是要求學員們深入農村,扎根農村,向農民學習。
可以說,熱愛農村、關心農民、向農民學習是毛主席一生的寫照。
毛主席就常常說:我就是個農民。
在革命快要勝利進京前,毛主席諄諄教導:不能學李自成。
毛主席是個一輩子不忘本的人。后來號召農業學大寨。
毛主席以身為農民而自豪。
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毛主席對他們最深的愛、最熱切的期盼。
岸英從蘇聯回國,已經是個優秀的軍官了,18年沒見、朝思暮想的兒子啊,沒熱乎幾天毛主席就把岸英送走了,
送給一個老農民,跟他學習農活。直到所有農活都會了,曬黑了才算合格。
李訥,是唯一在毛主席身邊長大的陪伴時間最久的孩子,父親都是最疼女兒的,毛主席也不例外。
后來李訥參加工作,在“解放軍報”都升職了,毛主席卻一句話把李訥送到江西農村去接受農民再教育。
毛主席對李訥是多么的“狠”啊。
當時形勢比較緊張,可能要打仗,毛主席讓李訥去練槍法,準備上戰場,后來仗沒打起來。
李訥在解放軍報社踏實工作,凡是升職或參選被毛主席看到都要被劃掉,因為毛主席要把寶貴的機會給工農子弟。
毛主席還直言相告,不希望李訥嫁給干部子弟,后來李訥就嫁給一個普通的工農子弟,
毛主席很高興,這就是毛主席,一生最愛人民、最愛工農群眾。
學校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到了現實中又是另一回事,毛主席一直提倡要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在毛主席看來,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就是最好的實踐教育課啊。
在毛主席看來,城市的孩子脫離農村就會脫離實際,只有到農村去歷練一下,才能長見識,長本領。
而且,只有經歷農村生活,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才能培養孩子們對農村和農民的真實情感,才能不忘本啊。
如果對工農沒有最基本的感情,何談其他呢?
這是一個考慮千秋萬代、非常好的大戰略,不僅是縮小城鄉差別,更是全國均衡發展、全國緊緊的團結在一起,
毛主席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接班人,這就是上山下鄉運動的動機。
孩子們,去農村吧,去向農民伯伯學習,學好本領,建設祖國,把革命進行到底。
我想,這就是毛主席的心里話。
與之類似的還有大三線建設,可以說按毛主席的路子走,咱們中國將變的非常非常強大,全國都會高度發達,高度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四個現代化早就實現了,不會有城鄉差距。
比如現在蓬勃發展的高鐵,那不還是毛主席時代打下的底子嗎?
不管是技術還是人員、鐵路,開山隧道等等,都是當年的底子啊。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毛主席的這個戰略雖然沒有一直執行下去,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非凡的意義,戰略本身是閃爍著光輝的。
三 知青本身
作為知青來說,他們大部分也是愿意的,對他們也有好處。
當時的人們覺悟高,為了建設祖國,哪里更苦就往哪里去,去了就不準備回來啊。
就準備扎根當地,獻了青春獻子孫了。
其次,在農村他們確實能學到很多東西,這些東西是書里面沒有的,也不可能有。
現在他們都老了,他們依然是國家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很多人開始懷念當年的青春歲月,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是美好的豆蔻年華,那是回不去的美好啊。
上山下鄉運動好不好,我相信這些當事人心里很清楚。只要不昧著良心說話就行。
四 說說現在
說到現在我其實不想說,沒意思。不管是現在的知識青年還是農村,都不想說什么。
這些我寫了《把根留住》這個系列。
我從小在鎮上長大,小時候鬧了一個笑話,長大后大人告訴我。
坐車回老家的時候,看著路邊綠油油的莊稼,我說是韭菜。
當時還是個孩子,可是現在又怎樣?對農村、農活我依然一竅不通,不會耕田種地,什么農活都沒做過,都不會。
當然,指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辦法,我認為解決辦法依然是毛主席的思路。
讓年青人回來,回到農村,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好好學習,好好作為一番。
一年又一年像候鳥一樣打工,有什么意思?
中國要真正的大發展,就看農村了。只有把農村建設好了,國家才能真正好,才能有未來啊。
后記
已經50年了,隨著歲月流逝,知青一代也會慢慢成為歷史。
我這個毛頭小伙在各位前輩面前獻丑了,寫本文只是出于對毛主席的熱愛,
因為我越來越理解毛主席的偉大和正確。
(毛主席期望的眼神)
我只知道要好好學習毛澤東思想,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