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百年黨史力量磅礴,百年探索續寫輝煌。“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喜迎二十大,為追溯紅色記憶、挖掘紅色故事、宣傳紅色文化,經濟管理學院雁翎調研小分隊圍繞“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黨史故事”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前往了河北省任丘市,有幸采訪到人民藝術家于永昌老師。在于老師對黨史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解中,參與實踐的同學們獲益匪淺。
人物介紹
于永昌,男,天津人,1952年12月5日出生于河北南皮縣,畫家、作家、“小百花”工程創始人。
于永昌老師一生波瀾壯闊,與黨,與紅色文化結下不解之緣。1966年于永昌小學畢業在生產隊當社員,1969年應征入伍,先在四川江油任工程兵部隊放映員,后調新疆部隊當美術創作員。1975年轉華北油田當鉆井工人,1977年恢復高考,考入河北師大藝術系油畫本科,畢業后在大學和中學當教師。
于永昌從1970年至今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刊,發表出版年畫、版畫、宣傳畫、油畫、論文、詩歌、劇本、小說等作品三百余件。
他于1998年創建的“小百花工程”,歷時12年,以點石成金的教育智慧,讓809名高中生從小百花藝術教育工程中升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國內外高等藝術學府。
采訪實錄
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雁翎調研小分隊一行人,于7月11日在任丘市非常榮幸地邀請并采訪到了于永昌老師。在向于老師介紹了我們的來意后,于老師喜上眉梢,他以保定育德中學為引,從河北省共產黨員中最早燃起的三枚星星之火,講到了由李石曾發起的、周恩來等一眾中共革命先鋒參與的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留學潮。
“如果要說紅色的話,離這里不遠,一個村莊叫利家口,有一個青年,他叫王錫疆。”
“如果我們,把北京比作祖國的心臟,那么我們的華北大平原,就是胸膛,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早產生了堯舜二帝,這是他們的故鄉。”
......
在長達一個小時的講解中,于永昌老師深入淺出,頻頻引用毛主席的名言,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在冀中地區開展革命的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艱辛歷程,英勇就義的革命精神,留學法國的求知精神和拒腐求變的思想底線,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啟發與深沉的鼓舞。
也一如于老師在訪談時引用的毛主席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實踐意義
聆聽于永昌老師對于紅色歷史的追溯、紅色文化的講解,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探索求真、追尋革命道路的年代,這是一次難忘的紅色旅途,是一次心靈上的紅色洗禮。
對于我們當代的青年人,于老師在《共產主義是我們不滅的理想——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中寫道:“在今天新時代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增厚夯實共產主義信仰的土壤。在這歷史的十字路口,全國人民在盼望著重舉旗幟又出發,旗幟上的共產主義在召喚中華兒女奮勇前進,英特那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地方黨史和紅色文化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講好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中增強立德樹人的使命自覺,真正做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基因成為高校學生每個人學習生活中的鮮紅底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