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迷茫”變成了當代青年中堪稱普遍的一個精神狀態。的確,當我們這一代青年人離開象牙塔步入社會,認清現實之后,不甘讓自己的青春變成資本增值的燃料,于是便有了以無聲為抵抗,用躺平做自嘲。于是源自割裂的大我與小我的迷茫出現了,大家雖為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豪,卻看不到作為打工人眼前奮斗的意義之所在,如此情況下,迷茫也是社會情緒理所當然的體現。
面壁日久,當圖破壁。面對迷茫,何以解惑?千年前的孔子早有過論述:成長之路,當思學并重,否則有惘殆之危。我以為:應對迷茫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和思考。但就親身感受而言,不得不說在信息廉價而爆炸的時代里,一本好書其實是不好找的。這也是前期煩擾過我的問題,畢竟,讀書就是在和作者交流。與什么樣的人交流,其質效只怕是天淵之別。
當今社會彌漫的消費主義和物質思潮,只會讓人越發的空虛,在這方面來看,我想我們這代青年人的精神,是饑餓的。于是青年人中流行起了讀《毛選》的潮流。我也曾同許多欲求真理的同齡人一樣,讀過毛澤東選集,讀過各種各樣介紹毛主席的作品。
在此我不由感慨語言傳遞思想的困難,有時覺得,人類語言真的太豐富,精彩到寥寥幾筆竟足以摹寫出無窮意境,無盡哲思;可語言又太過于干枯扁平,因為它無法用足夠區別化、分級的語言描寫出不同境界的體悟,無論如何深刻宏偉的思想到頭來也只能用一樣的語言一樣的語句來承載,對于學習者來說真的是太可惜。這一點特別體現在深刻的哲學的敘述上,越是概括其實精深的東西往往隱藏越多。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很難真正讀懂毛主席著作的原因。這真是很可惜可嘆的事情。
由此更加可見對主席青年時代解讀的優秀作品之珍貴。直到接觸到這本《一師毛澤東-要為天下奇》。在初讀此書時,我就如獲至寶,因為我深刻感受到,主席早期的文章、書信雖然多有引經據典,文雅晦澀,但就其承載的思想而言,對于青年人的可讀性,遠遠超過主席選集中那些極接地氣的文字。我也知道,那些在冥冥歷史天空上,綻放著永恒光芒的思想精華,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將永做青年人迷茫時的那道光,指引一代代迷茫青年人們的方向。
在此,謹把自己讀書時的一點所思所感整理以作分享。
感悟一:對主席的曲折認識心路——思想成熟之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彎路。
作為一個非典型的“九五后”青年,我對毛澤東主席的認識之路應該算是相當典型的。我總結為三句話:小時候,在師長的教育下崇拜他;青年時,在敵人的忽悠下(和青年人本能的叛逆中)懷疑他;長大后,在自己的探索中追慕他。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這代人的時代特點:生在上世紀末,長在本世紀初,啟蒙在一零年代。可以說非常幸于完整走過了計劃經濟和老的思想物質環境末尾(家鄉當時確實如此)、改革開放思潮起伏、一零年代輿論界的群魔亂舞,直到今時今日的青年覺醒。
我親眼看到很多在混亂思潮里受到誤導,最終或覺醒、或迷失的同齡人。但我還是覺得,相比于幾乎完全成長在偉大復興的氣氛中、生來就帶有大國氣象的零零后們,也許“九五后”更加幸運。因為現在的青年人成長環境其實應該比百年前或者上世紀末要艱難得多,在思想尚未成熟之前就有來自多發、目的各異的環境拉扯力,以及互聯網和各種物質的娛樂,在精神世界的成長難度事實上要遠較我們為難。所以我始終覺得,思想之路,沒有真正的彎路,所有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只有經歷過風浪的思想才有根基,才能經得住考驗,這也是我為自己能夠經歷這樣的時代而自豪的原因。
感悟二:對主席的認識——有血有肉、可讀可懂、可學可做、可追可及。
對于毛主席一直以來都有完全兩個極端的認知:一者認為他是圣人,是救苦救難的菩薩,是無所不知的神級人物,厲害得極不真實;二者認為他是最真實的人,有這份認識者,部分是真正見過他或者和他生活過的人,部分是能夠真正通過閱讀他生平,對他有所了解的人。
記得青年時代的毛主席對自己期盼的知識體系曾有過這樣的描述——“一干樹立,枝葉扶疏”。“一干”就是思想的內核,其余之所有的成就,都只不過是思想根源之上長出的“枝葉扶疏”。因此,一般人如果從成就、光環、頭銜上試圖理解主席,只會為他的“枝葉扶疏”而目眩神迷,乃至于因無法理解而產生膜拜,因覺得不真實而產生質疑,這是最常見的理解思維;而讀懂他,能夠產生共鳴的人,也許會產生和我相似感受,我歸納為十六個字——有血有肉、可讀可懂、可學可做、可追可及。
他其實很好讀懂,真實到無比的有血有肉,可親可近。他是個極度純粹的人,純粹到表里如一,事無不可對人言;他是個率真的人,率真到浪漫一生,至死不變是少年。就我的理解,他的一切枝葉之下,其本質就在于四個字:窮原竟委。他對于要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究其根本,對這一原則的堅持,甚至可以體現在思維習慣上:他不愿浪費任何時間精力在沒有用的事情上,看問題更是只抓主要矛盾,在思想上也一樣集中優勢兵力,集中精神集中時間,精挑細選辨別學習的方式、學習的手法、學習的對象,只求解決最大問題。他的思想真的是一脈相承的,有跡可循的。他的另一個偉大之處,在于對每份深刻認識、所學所悟,都會堅定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我明白了,單純領悟大道理其實沒什么用,如果不能加以運用,只不過給自己的精神徒增內耗,就像蔡和森寫道的:“空疏無用之學,自怡自樂而已”。
主席是至高難及之人,又是最真實可親之人。他的真實體現在他絕非所謂“完人”,更從未“法古今完人”。因為根本不存在完人,即使存在,也是虛偽者。他有一個“壞”習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但就像迪克·威爾遜為他寫的傳記里說到的,做他的普通朋友是非常糟糕的,他的話經常如同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他的思維更是天馬行空,讓人莫測高深。是組織幫他彌補了一切缺陷,讓他在大家眼里“封神”,不過這其實也是讓他很受質疑的原因之一。讀懂了他的思維,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真實可見,他的成長之路可學可做,他的精神力量可追可及(之所以說精神,是因為他的成就和最終成熟的思想境界,限于大的歷史時期和復雜斗爭經歷,實際上是不可或者難以重現的)。
感悟三:在讀他的心路歷程中,理解這大本大源,宇宙真理——-實事求是,事在人為。
相信很多人在初讀“致黎錦熙信”時,想必都會產生相似的疑問:到底什么是宇宙真理、何謂大本大源?我帶著這個問題一直讀了下去,在讀到“思悟21”時,終于有所頓悟。所謂宇宙真理,其實就是客觀規律,不滅不生。人的一切理論、道理其實都是出于對客觀世界的經驗。說到底,真理就是實事求是,但是這句話的內涵太復雜太豐富。毛主席說過不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四個字字面意義誰都看得出,但是其字面意義與其內涵相比,就好像小學數學的“1+1=2”和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2”一樣懸殊,近乎天壤之別,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人類理解能力的可悲之處有時候就在于,無法真正理解完全未知的概念,必須類比為見到過或者了解過的概念才能理解。這也是為什么有的東西言傳不了,只能意會的原因吧。
因此在人的修行中,讀書只能是一部分,特別是若只讀有字之書,必然無法讀出行動的道理。因為理論永遠是滯后于實際的,哪怕加以無窮時間,也只能無限接近。人類的學習,本質上是在前人基礎上的繼續傳承和發揚,從對經驗本身的學習,到驗證經驗之后能夠理解規律,發現和總結規律,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所以事實上的大本大源,應遵守規則,順應規律。所謂圣人“言出法隨”,絕不是圣人能夠改變法則規律,而是出于對客觀規律無比深刻的理解。其一言一行都能合乎法則,這才會有“大道歸一”,才有“圣人復起不易吾言”。歸根結底,只不過是因為大道“殊途同歸”,都歸一在客觀世界的客觀規律中。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世界運行,存在即合理,經驗不過臆想,人類一切因比較而產生的概念,善惡生毀,甚至是主觀意義上的時間感受,都是虛妄的而已。
但這一步仍只是唯心的想法,如果停留在這里,就依然是墮入了“空疏無用、自怡自樂”的境地。因為為事無域而人生有程,欲在有限之人生,完無涯之我,必須行精神與現實兩條遠路,在抵抗大惡中修成真我。所以變革就是機遇,必須理解變化,適應變化,向往變化。對此,我想,當今百年變局的演化,對我輩青年來說,正是極佳之機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們這代青年人,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我覺得,毛主席成為偉人的道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歷史選擇了具體的他,而必然之處在于,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面臨危機時,他也是作為人民偉力具體涌現的代表,也是歷史孕育而出的必然。所以他絕不僅僅只是一個人,他的思想應當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的財富,這也是為什么有無數人在研究他,思考他的原因。
不得不說,現如今的輿論場上依舊魚龍混雜,各種聲音充斥其間,難辨是非真假,對此我只想引用一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文字的力量何在?文以酌情,文以載道,沒有真理也就是道的文字和語言,形式再精美,樣式再新穎,花樣再迷惑人,也逃脫不了垃圾的本質和被遺忘的命運,終究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而真正永恒的思想,終究會化作不滅的文字,留在青史金卷上,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