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推出的紀念文稿,佐伊收到很多同志的來稿,但有些文章因無法言明的原因無法與讀者見面或者被河蟹,相信大家的熱情不會因此而消減。在今天選擇的文章中,作者對于自己的思想轉變歷程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剖析,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也必須承認,受制于社會地位、階級關系、實踐等,作者對于馬列的認識還停留在認識層面,隨著實踐的深入、矛盾的演進,人的思想認識也會逐步提升,這要客觀看待。
文中難能可貴的地方在于,作者能夠思考思想轉變背后的政治經濟原因,“這幾年為什么出現了青年的社會思潮的大幅轉變,從大歷史上來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生產它的掘墓人,經濟的發展導致馬克思主義的潛在受眾擴大是歷史必然性;從大氣候來說,疫情、改革深水區等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發展掩蓋的矛盾日益凸顯,學校不是什么徹底孤立的象牙塔,社會的風必然吹入學校、影響青年;從小氣象來說,隨著青年在大學期間逐步認識到自己之前的遠大理想(多為當人上人)難以實現,甚至面臨畢業即失業或者巨大的升學壓力,他必然思考‘是什么、為什么、憑什么’”
一、我個人的思想轉變
筆者出生于上個世紀末,生長于這個世紀的前15年,回顧以往,中國制造=假冒偽劣,西式自由民主=不可實現崇高理想,構成了我對這個時期的第一印象。社會意識受制于社會存在,這些印象也許偏激但確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些面貌。
進入高中,我用課余時間閱讀了很多書籍,也在社會上興起“左翼熱”的影響下,簡單讀了《共產黨宣言》,我隱隱約約感悟到里面有什么大道理,其大多是對的,有一些細節又好像不認同,但也就止于此。我學的是理科,學校不教、考試不考、大家不談,自然沒必要細究下去,我觀察大多數進入大學的青年(尤其是學習理工科的)可能就是這一心態。
而到了大學,因為是個所謂的985,貌似前程似錦了,之后就是論文出國高薪一條龍,加上大學里亂花迷眼的各種活動,我也不再關注左翼的內容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了解到,我按興趣選擇的其實是“天坑專業”,碩士生畢業一個月可能也就8000(考慮在京,而且是985碩士,這一數字其實真的算低水平)。更要命的是,疫情來了,加上特朗普對我國理工科的關照,我認識身邊有出國計劃的朋友幾乎都放棄了出國,原本“一本上211,211去985,985沖清北復交,清北復交直奔美利堅”的循環斷裂了,哪怕只是追求在本校繼續讀研都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深造困難,就業悲觀,“為什么”開始被頻頻問起。
而在這個時候,疫情在家百無聊賴,互聯網上又開始出現一些時不時學習、贊美毛主席的人,他們引用的話好像總是那么一針見血。我不由得對這些話產生了興趣,加上這種持續至今的氛圍,我便買了一套《毛選》。讀完第一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我直呼痛快:“(小資產階級)因為近年以來帝國主義、軍閥、封建地主、買辦大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他們感覺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從前的世界。他們覺得現在如果只使用和從前相等的勞動,就會不能維持生活。必須增加勞動時間,每天起早散晚,對于職業加倍注意,方能維持生活。他們有點罵人了,罵洋人叫‘洋鬼子’,罵軍閥叫‘搶錢司令’,罵土豪劣紳叫‘為富不仁’……”就仿佛不是刻畫上個世紀的人,而是照著我來寫的。對我而言,《毛選》給我最大的震撼不僅是他說得有多好,而是他刻畫的那個本該早就進了歷史垃圾堆的中國在很多方面和現在一模一樣。這讓我對很多從小到大灌輸的理所當然的事情產生了懷疑。
毛主席的著作里閃爍著智慧的火花,他完成了偉大的功績,這是沒有任何人能否定的。但如果止步于此,毛主席便只是民族的英雄,而忽視了他更為核心的階級性。在民間掀起學習懷念毛主席的熱潮后,許多官媒也下場一同懷念了,但無非是主席在1921-1956做出了很偉大的功績,他為中國做了很大的貢獻,其余就沒了。其實這也正是我們身邊許多青年朋友們對毛主席的態度。
但是,人不可能吃完大餐不口渴,看景不可能只看山水不看天。有些人有意或無意掩蓋著毛主席的階級觀,但只要在學習毛澤東思想,這一學習的延伸就是不可避免的。就仿佛在醫學課上指著骨架告訴你“人是由骨頭組成的”,只要你湊近觀看到一條肌肉附著的蹤跡,整個局面就會豁然打開。這里不得不說,網絡上許多人也許并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甚至有人嘲諷他們為“網左”。不得不承認,網絡上許多同志(包括我在內)的水平不高,但這能完全怪他們嗎?在這個大環境下,能有左翼的思潮就是一件有進步意義的事情。何況,人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再說,他們雖然提不出問題的解決方法、甚至沒能用理論進行分析,但提出問題本身在當下也很有價值。
對我而言,這個缺口是在網上無意中刷到的一部電影《決裂》。這部電影最近很火,大家或許對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此不討論電影本身對錯,但其有一個不容置喙的意義:給大家展現了一條我們未曾設想的道路。在這個共產主義隨克里姆林宮紅旗一同落下的社會中,人很難去想象,社會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社會主義到底是什么”“我們現在的教育是為了什么服務的”“社會上的那些企業家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包產到戶就解決農業問題了”……各種各樣被歷史書一句帶過或避而不談的問題,當你意識到社會可以不只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開始浮出水面。
為了探究上面提到的那一系列問題,我去圖書館找了很多書,這一時期雖然我在備戰考研,但為了在基礎哲學理論上獲得工具,我還是閱讀了不少馬恩著作,以及所能找到的一些其他史料。這一時期我的思想得到極大震撼和極大提升,這些豐富后的內容完美解答了困擾我已久的理論問題,讓我對現在這個國家的現狀和歷史的認識構建實現了大統一。這是教科書那種“1+1=2,1+2=3,所以1949+40年=2019的‘偉大社會主義’”所不能做到的。至此,雖然我的思想還是不完善的,但我敢姑且自以為我的世界觀、歷史觀達到了成熟。
二、當代青年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轉變概括
馬克思主義強調要從特殊中看到一般,上面刻畫了我個人的思想轉變,現在再來從一般中看到特殊。
慶幸的是,我的思想轉變路程并不孤單,我身邊一直有幾位同志是我的同行者。希望能結合我們的共同點,描繪一下當代青年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轉變的歷程。
第一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前提是了解馬克思主義。不管諸位對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有多大的抱怨,但他有一個不容置疑的好處:讓我們青年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哪怕是灌輸的)。這一步對于學習文科的青年朋友也許在高中,而理工科的朋友則是大學。但統一地,在大學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時候,青年會普遍迎來一次轉變的機會。
第二步,對現實的困擾。變革源于變革的需求,安逸的溫室里長不出突破溫室的巨樹。歷史、哲學永遠是第二位的,吃飯(現實生活)是第一位。這幾年為什么出現了青年的社會思潮的大幅轉變,從大歷史上來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生產它的掘墓人,經濟的發展導致馬克思主義的潛在受眾擴大是歷史必然性;從大氣候來說,疫情、改革深水區等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發展掩蓋的矛盾日益凸顯,學校不是什么徹底孤立的象牙塔,社會的風必然吹入學校、影響青年;從小氣象來說,隨著青年在大學期間逐步認識到自己之前的遠大理想(多為當人上人)難以實現,甚至面臨畢業即失業或者巨大的升學壓力,他必然思考“是什么、為什么、憑什么”。
另提一句,如果青年發現自己在這個環境下還是能當人上人,那其進步也就消失、反而趨于保守。筆者有一位朋友,之前也是對社會問題多有見解,其計算機本科畢業簽約一年24萬的工作后,便基本不再參與我們其他幾位的討論,有也多言“沒辦法,社會就是這樣”“你也不可能去改變什么”。另一某君出生于發達地區,據言其當地公務員普遍工資達每年30萬以上(不知真假),勵志考公,平日常言“我雖然是黨員,但最討厭就是毛澤東,他發動wg,還仇富”“有錢就是好”。這里不是要批判這兩位,而是希望各位認識到,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他們的思想是怎么樣的與他們的階級地位及社會氛圍有很大關系,而偶然性又導致了這種思想的產生不可避免。
第三步,對歷史問題的再思考。一旦歷史問題的思考開始,離個人政治思想的重新構建也就不遠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