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同志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同志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同志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毛澤東的《實踐論》,是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題為《實踐論》。毛澤東曾以這篇論文的觀點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
一、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1.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從生產活動中,人們了解自然的現象、性質和規律性,認識人與人的相互關系。
比如說,古代勞動人民耕種勞作,他們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獲得了很多經驗,懂得了物候變化的規律、各種作物的生長規律,等等,這是了解了自然的規律。不僅如此,他們還懂得了怎么分工協作,這是了解了人與人的互相關系。
2. 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
3. 認識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在前工業時代,由于剝削階級的歪曲,更因為生產規模的狹小,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是片面的。
在大工業時代,生產規模擴大,人們對社會歷史發展做更全面的了解。
4. 只有社會實踐才是檢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
人們的思想要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人們的實踐就會失敗,從而吸取教訓,糾正錯誤。
二、 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由淺入深的
5. 認識的第一階段:感性階段
在這一階段,人們看到事物的現象、片面和外部聯系,產生了各種感覺。古時候的一個農夫,他知道中耕要松土,作物才能長得好。然而,他只認識到這一現象,而不理解其中的原因,這就是感性認識。
6. 認識的第二階段:理性階段
經過繼續實踐,判斷和推理,產生了概念,產生合乎論理的結論,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到了近現代,經過科學研究,一個生物學家知道了,中耕松土的道理是促進根部有氧呼吸。他還認識到地窖貯存蔬菜的道理也是有氧呼吸,這就是理性認識。
7. 認識的產生、發展過程離不開實踐
要認識一個事物,只有親自參加變革它的斗爭中,才能逐步暴露它的本質,進而認識它。馬克思能夠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僅是因為其自身的天賦,更重要的是他親身參與到了工人的革命中;即便如此,馬克思也不能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一些規律,因為他并沒有參與到這種斗爭中。
所以,那些道聽途說卻自封“天下第一”的“知識里手”是最可笑的。知識的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需要的是誠實和謙遜。
實踐也要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經驗,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然而,這并不能否定,我們所間接經驗的知識,古人在得出它們的時候,靠的也是直接經驗。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中起源的。
三、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8. 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
理性的、理論的東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為它來源于感性的、經驗的東西,否則,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一個秀才連稻谷都沒見過,他說出“牛走后來我走前”這種話,有什么好奇怪的嗎?閉目塞聽、同外界斷絕聯系的人是不會有任何認識的。
9. 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人們的感覺經驗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觀世界,但它反映的只是片面的、表面的東西。要完全地、從本質上反映事物的本質,必須經過思考,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存精。
庸俗的事務主義家尊重經驗、看輕理論,為自己的一孔之見沾沾自喜,不肯更進一步。他們只是管中窺豹,不能通觀全局。有這么一個故事,講的是一頭驢,它馱了一包鹽,不小心摔倒在河里,發現鹽巴變輕了,它很高興。過了幾天,它馱了一袋棉花,路過這條河,想到上次的經歷,它便縱身一躍,跳入了河中。誰曾想,棉花非但沒有便輕,反倒變得非常重,可憐的驢子就這樣被淹死了。庸俗的事務主義家犯的是和這頭驢子一樣的錯誤。
四、 改造世界是認識過程的繼續
10. “知”的目的是指導“行”
經過了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我們的腦子里已經形成了一些認識。那么,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嗎?不,這時認識運動只完成了一半,還不是較為重要的一半。
通過實踐,我們“知道”了,但更重要地,我們還應該用“知”去指導“行”,做到知行合一。馬克思主義者重視理論,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再正確的理論,只把它束之高閣,不去實行,也是沒有用的。
11. 知行合一,是檢驗發展理論的過程
我們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問題,單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過程,是無法得到解決的。只有把我們的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看能否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如果能,我們的認識的正確性才得到證實。牛頓經過感性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提出萬有引力理論,但當時并不能確定這一學說的正確性。只有經過月–地實驗,確認了月球和蘋果受到的是同一性質的力,萬有引力理論才得到證實。
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片面的,通過實踐檢驗,糾正了它的錯誤,補足了它的缺陷,這就使理論獲得了發展。
12. (某一發展階段中)認識運動的最終階段:利用認識去改造世界
人們投身到某一客觀過程的變革中,通過實踐,對這一過程有了從感性的到理性的認識,由此產生了相應的計劃、方案。再把計劃、方案應用于變革中,如果能夠實現預期的效果,那么,對這一客觀過程的認識就可以結束了。
而大多數時候,由于種種不可控因素,我們原定的計劃、方案,毫無改變地實現了的情況是很少的。這時,需要我們對它們進行糾正、修改,才能與客觀過程相合,才能把我們的認識落實,把主觀的東西變成客觀的東西,達到預想的目的。這時,對這一客觀過程的認識才算結束。
五、 不斷發展我們的認識
13. 客觀世界不斷向前發展,我們的認識也應隨之發展
完成了上述所有過程,也不過是完成了對客觀過程某一個階段的認識,而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主觀世界也應該隨之發展。
右傾機會主義者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舊階段,看不到事物已經發展到了新階段。他們極其頑固,總想著開倒車,反對進步力量,是我們必須堅決反對的。
我們也要反對“左”傾冒險主義,這些人把幻想當現實,把未來才可能實現的事放到現在去做,也是屬于脫離了現實。
14. 認識是無窮的,在實踐中不斷開辟真理的道路
世界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一刻也不曾停止。因此,我們此時彼時的認識都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原本的金科玉律,下一刻可能就成了荒誕之詞。事物的發展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的認識也沒有完結。我們要立足具體歷史,向前發展我們的實踐,不斷深化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六、 結論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