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故事之一
——特別學生毛圣人
毛澤東在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14年第四師范學校并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8年,毛澤東在在第一師范畢業。五年的學習時間,毛澤東積累了文化學識,也造就了卓越品格和超群能力。在校讀書時,就有“毛圣人”的美譽,但在當時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體制下,毛澤東卻曾經因為“不守校規”、“偏科”等理由險些遭到開除。
毛圣人
毛澤東在第一師范的同學蕭三這樣描述學生時代的毛澤東:
高高的身材,微微有點弓的背,鄭重的大踏的腳步,從容的、清楚的談吐。他略低著或偏著頭聽別人的談話,而自己只“嗯”、“是的”的回答,在傾聽對方說完之后,有條有理地對談者分析,提出要點,作出結論。他無切無盡的毅力,智慧,異乎常人的明確和敏捷的判斷力與推測力,他大刀闊斧而又精細的氣魄與風度,得到全校師生的愛戴。
第一師范學校曾在全校共十一班400余名學生中進行“人物互選”,考語有“敦品”、“自治”、“膽識”、“文學”、“語言”、“才具”六項。毛澤東得票數最多,具備完全的六項。其他當選者最多只有四項。其中,“才具”一項,除毛澤東外,只有一人或此考語。“膽識”與“語言”兩項,其他當選者,沒有一個人具備。毛澤東成為全校最優秀、最受敬愛的人,因此被稱為“毛圣人”。
半壁見海日
學生時代的毛澤東,是“不守校規”、“偏科”的。斯諾《西行漫記》中的毛澤東自傳《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中,毛澤東自己是這樣講的:
學校有許多校規,我贊成的極少。例如,我反對自然科學列位必修課。我想專修社會科學。我對自然科學并不特別感興趣,我沒有好好地去學,所以大多數這些課程我得到分數很差。我尤其討厭一門靜物寫生必修課。我認為這門課極端無聊。我往往相處最簡單的東西來畫,草草畫完就離開教室。記得有一次我畫了一條直線,上面加上一個半圓,表示“半壁見海日”。又有一次,在圖畫考試時,我畫了一個橢圓形就算了事,說這是蛋。結果圖畫課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虧我的社會科學各課得到的分數很高,這樣就扯平了其他課程壞分數。
如果按照課程標準,毛澤東的很多課程,如他的圖畫課一樣,很可能不及格;如果按照當時的校規,毛澤東很可能畢不了業。
多虧袁大胡子
學生時代的毛澤東,不但有重社會科學輕自然科學的偏科現象,即使在最擅長,最自負,也最受師生推重的國文方面,也為守舊老師如袁吉六(袁大胡子)所詬病。毛澤東自述說:
學校里有個國文教員,學生給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綽號。他嘲笑我的作文,說它是新聞記者的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啟超,認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變文風。我鉆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文體。所以,多虧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時仍然能夠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
袁吉六老師的批評,毛澤東接受了,他在自己新思想、新思路的基礎上,夯實了厚重的古文功底,成就了自己的文章特色。毛澤東在自述中對老師“袁大胡子”的充滿尊重、感謝之意,而且在其指導下“鉆研韓愈的文章”,有記載,毛澤東平生喜讀《韓昌黎集》,這應得益于袁老師的指教。
為“特別學生”改校規
毛澤東在第一師范,有自己的學習計劃,毛澤東閱讀課外書籍極勤奮,不顧作息制度,預備幾個燒餅,留在鎖上門的集體宿舍內看書,直到一口氣看完為止;每逢熄燈之前,他停止閱讀,必到井水邊洗冷水浴,舍監點名找不到他;考試他只選稱心的題目作答,其它都不理,寫起文章來洋洋萬言,才華超眾,見解精辟,一師的教員先生們都為之驚服;但監考老師以陪坐等候為苦。除少數幾門功課,比方楊懷中先生的講課及國文課等,一般膚淺和浪費時間的課程,他根本不去上課,而專讀自己選讀的書。學校礙于校規,尤以曾任校長的張干為首,認為他是品行不正,幾次決定要開除他出校。這些動議,都經正派教據理力爭,未能實行。校長張干自己,則非常尷尬地被一師師生轟出了校門。著名教育家王季范先生到第一師范當學監,一改張干粗暴做法,勸毛澤東上課,因為要照顧學校的校規。毛澤東說:那我就要向教員提出各種問題,教員答復不出來的時候,他怎么下臺呢?一師教務會議曾研究過毛澤東同志與眾不同的這些特點,有的主張以校規約束他,但許多老師,如楊昌濟、徐特立,包括王季范等,都主張尊重毛澤東的個性,鼓勵他認真學習、刻苦鍛煉的精神。這一派意見占了優勢,學校順應毛澤東這個“特殊學生”設立了特殊規矩,鼓勵他的個性發展,不用校規來約束他。
多年后,毛澤東提到第一師范的學習經歷時,用了這樣的話:“我居然得到了畢業文憑。”對于毛澤東這個“特別學生”學生而言,得益于學校為他立下的特別校規。學校“照顧”毛澤東這個“特殊學生”之功,很快得到了回報。1918年毛澤東組織學校的“學生志愿軍”,成功繳了四千北洋潰兵的槍,保護了長沙,也使學校免受兵燹之禍。其后,毛澤東投身革命,成就了一代偉人,哺育培養他的第一師范,永久列入了近代著名學府的殿堂。套用一句今天雅得很俗的話:當年毛澤東以就讀第一師范為榮,現在第一師范以造就毛澤東為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