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風華正茂

在青年毛澤東身上,我找到了人生的終極答案

收藏(0 評論() 字體: / /

  

1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孤獨:曾經無話不說、形影不離的童年小伙伴,曾經同吃、同住、同睡的同學,曾經在工作后相互鼓勵和扶持的同事,曾經有無數共同話題的好朋友,在分別多年、再次相見之后,卻有著一種難以交流的隔閡。

  相隔多年,本有一肚子的話想要訴說,可一開口卻發現雙方的認知并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要么人家的認知遠遠高于我們,關心的事情我們壓根就沒接觸過,根本聽不懂;要么我們的認知遠遠高于對方,我們說的話題對方也是一臉疑惑,不知如何接話。

  于是,我們心中就會升起一種難以訴說的孤獨:不是說好一起仗劍走天涯嗎?不是說好要做一輩子的知心朋友嗎?不是說好彼此之間沒有秘密嗎?

  怎么如今成了這樣?

  尤其到了春節回鄉時、老同學聚會時,便是故友相見的高峰時期,這種感受非常明顯。

  曾經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還刻在記憶里,曾經深厚的感情還印在心里,只是一開口仿佛又被一種無形的墻擋住,只好又將話咽回肚里。

  長大了,成熟了,反而見外了......

  好吧,既然目前的認知差距如此之大,沒有當下生活的共同話題,那只好聊起曾經共同經歷的時光、共同認識的伙伴吧,至少那里有我們的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歡樂、共同的話題......

  學生時,我們學習魯迅的文章《故鄉》,文中描述了這么一個場景:當中年時期的作者見到童年伙伴閏土時,中年閏土卻是一臉苦相,畢恭畢敬的稱呼他為“老爺”,然后作者便寫道: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學生時代的我們還難以感同身受,我們會互相看看坐在一起的同學們,笑著說“怎么會?我們是一輩子的伙伴”;可當時光流逝,曾經的故人再次相遇時,我們才會發自內心的感悟:

  什么時候,我們變成了魯迅和閏土?

  那么,曾經認知在同一條線的人,他們的認知差距到底是怎么拉開的呢?我們可以從青年時期毛澤東的成長歷程中找到答案。

  他是引領時代浪潮、譜寫中國歷史新篇章的偉大領袖,是在國際局勢中縱橫捭闔、影響深遠的時代巨人,但他并不是“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在青年時期也有一段認知提升的成長之路。

  

  他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兒子,是在一個叫做“韶山”的山溝溝里走出來的“石三伢子”,只是后來他經歷了一些常人未曾經歷的事,才出現了一系列的認知升級。

  讓我們回首偉大領袖在青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從他的身上思索我們自己的人生。

  2

  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記載,毛父順生和大多數農民一樣,試圖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兒子。

  毛澤東從6歲起就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柴,識字后也幫父親記賬。

  特別是14到15歲大約兩年的時間內,毛澤東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長工一同干活。

  如果按照這樣的人生軌跡發展下去,毛澤東就會變成一個種田能手,一輩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普通農民。那么,未來的中國歷史到底會走向何方?將來由誰來“數風流人物”?一切都成了未知。

  但與普通農家孩子不同的是,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就特別酷愛讀書,簡直可以用“嗜書如命”來形容。為此,父親毛順生還多次埋怨過他,說他在夜里費油點燈,還耽誤干農活。

  于是,少年毛澤東就與父親溝通:我絕不耽誤干農活,但一定要允許我讀書,只要有書看,什么都可以商量。

  

  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山溝溝里,少年毛澤東最愛讀被私塾先生稱為“閑書”和“雜書”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這些書是最能豐富他心靈世界的。

  《水滸傳》中匯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少年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一切仿佛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若干年后,他領導千千萬萬的農民向舊勢力造反,以“星火燎原”之勢將紅旗插滿全中國,不能不說來源于他在少年時期內心埋下的種子。

  毛澤東在舊小說里關注的事情,在現實社會中也發生了。

  1910年4月,長沙發生了饑民暴動,很多饑民被逼向官府造反,卻又遭到了清政府派兵鎮壓,被殺者的頭顱高高掛在南門外示眾。

  “長沙饑民暴動”的消息傳到了韶山沖,大家激憤的議論了好幾天,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對這件事逐漸淡忘了。

  

  這種現象不但會在那時候發生,其實在當今也會發生。

  這就好比某天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超級爆炸性的新聞,以原子彈的威力在人群中迅速炸開一樣,眾多網民會在幾天內紛紛議論,新聞的關鍵詞會在“百度指數”上火箭式飆升......

  只是,幾周、幾月甚至幾年后,網友們會陸續淡忘這件事,不再提及,依然過著與過去一模一樣的生活......

  只是,在周圍絕大多數人淡忘之時,“長沙饑民暴動”卻讓毛澤東久久無法平靜,有太多的事情讓他想不通。

  幾十年后,他感慨的說:“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應。也正是1910年,大他9歲的表哥文運昌來到了毛家,表兄弟倆談及了包括“長沙饑民暴動”在內的很多事,文運昌的談吐讓毛澤東對事件發生的原因稍稍有了一些理解,但更多的問題又縈繞在他的心中,難以消化......

  文運昌對表弟說:“你窩在這個山溝溝里,見識怎么可能長遠?”這句話像一塊巨石,在少年毛澤東的心中激起了千層浪......

  

  在當時,文運昌是毛澤東所有親戚里學識最淵博的一位,他也正是毛澤東最初的思想啟蒙人。

  從后來者的角度上看,文運昌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很像是“砸中牛頓的蘋果”在物理學上起到的作用。

  咱們不要去神話那顆“蘋果”,它其實與千千萬萬個蘋果沒什么兩樣,牛頓的“靈光一現”來源于其長期思考和實踐的積累,“蘋果”的落下只是成為了“臨界點”上最后的一個偶然事件,隨后便發生了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就當時來說,17歲的毛澤東確實還達不到文運昌的認知水平,畢竟表哥大他9歲,還在省城見過世面。

  只是在41年后,即1951年--新中國成立兩年之時,文運昌又見到了已成為國家領袖的毛澤東,他的見識早已不可與表弟相比,也難以理解表弟多次拒絕其“求官”的要求。

  此乃后話,在此不提。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不能以短期的行為來評價一個人未來的認知,每個人都有機會突破那些比自己認知水平高的人,要相信時間的力量。

  文運昌告訴毛澤東,離韶山50里的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在講授新學。毛澤東聽了很動心,便先后請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鐘和表哥王季范勸說父親。臨行前,他給父親留詩一首: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是毛澤東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也成了整個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即將在這個偶然事件中開啟!

  人的認知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從這段歷史細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兩個字--信息!

  3

  1912年,時年19歲的毛澤東從省立第一中學退學,然后寄居在湘鄉會館,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圖書館看書。

  但直到很多年后,他在和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埃德加·斯諾聊起來的時候還說,這半年是“極有價值的半年”!

  

  新中國建立后,他回憶起這段歷史時仍然深情地說:“我當時每讀一本書,覺得都有新的內容,新的體會。”

  此時離他給父親留詩離家僅僅2年時間,但信息上的充裕使他的認知實現了飛躍式的提升,他早已不是兩年前那個被文運昌表哥稱為“沒見過世面”的“石三伢子”。

  他對自己那段時間的經歷做了形象的比喻:一到了圖書館,“就像牛進了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樣。”

  很快,命運將為他開辟一片更寬廣的認知天地,他將進入一個更大的“菜園子”。

  1918年,恩師楊昌濟應北京大學之聘,舉家遷居到了北京。毛澤東追隨導師而來,在恩師的舉薦下,他認識了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并被李大釗安排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了助理員。

  

  在這里,除了可以在浩瀚的書海里盡情暢游之外,毛澤東更是進入了一個過去無法接觸到的圈子。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和革命的發源地,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期間,毛澤東得以結識了當時舉足輕重的革命學者和運動者。他回憶北京大學時曾說:

  “我的職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在那些來閱覽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頭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等。我對頭面人物很有興趣,我打算去和頭面人物攀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說話。”

  在北京大學,毛澤東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馬克思這個人,有十月革命這回事。

  正因為如此,毛澤東一直對李大釗心懷感激之情,他曾說過:

  “我在李大釗手下擔任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曾經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李大釗是我真正的老師。”

  也正是經由李大釗的引薦,毛澤東才結識了陳獨秀,認識到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之后又結識了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黃日葵、羅章龍、劉仁靜等一批進步青年,形成了自己的圈層。

  

  新中國成立之后,已經成為了國家領袖的毛澤東依然對自己青年時代的這段經歷念念不忘。

  他曾不止一次的說,自己后來的很多思想都來源于這個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圈子,如果當年自己不走出韶山的話,那一定會跟其他農民一樣被封建思想所禁錮,又怎么可能發動農民鬧革命、翻身做主人呢?

  在這里,除了“信息”的因素之外,還有什么因素提升了青年毛澤東認知呢?

  對了,也是兩個字--圈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性動物”,都有自己的人際圈子,每個人的認知,其實就是由經常打交道的那個圈子決定的,圈子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對于不同圈層之間的認知鴻溝,無論我們怎么想象,它都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

  無論是青年時期、中年時期還是老年時期,毛澤東的身邊都聚集了一群對中國社會理解最深刻、治國見解最獨到的圈子,這個狀態伴隨了他的一生。

  4

  如果說到“信息”、“圈子”,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灰心:這些與出身環境有很大關系,如果我們出身于普通家庭,我們身邊的人際圈子也很普通,難道就難以提升認知了嗎?

  別急,回看青年時期尚處于韶山沖的毛澤東,無論在“信息”層面還是在“圈子”層面,都占不了任何優勢,為什么卻能在后期的認知層面無限超越呢?

  思來想去之后,我發現還有一個因素比“信息”、“圈子”更加重要。

  讓我們回看他走出韶山沖之后那段求學、求真理的歷程,在史冊的記載中尋找答案。

  

  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期間,毛澤東與蔡和森、蕭子升等人如饑似渴的閱讀曾文正、胡林翼等人的書籍,探討國家的未來。

  他曾這樣回憶他與朋友們的師范生活:

  “那時候,我和我的朋友們常常身無分文,但我們卻不屑于談論身邊的瑣事,我們要談只談大事,國家、社會、人類、地球、宇宙。

  

  普通人聚在一起經常愛“拉家常”,東家長西家短的,談論國家、社會、宇宙的行為在一般人看來簡直是“虛頭巴腦”、“不接地氣”,可青年毛澤東等人卻樂此不彼......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新中國成立后,有研究者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學的檔案中,發現了一篇署名為“毛澤東”的作文文稿--《商鞅徙木立信論》。

  此文寫成于1912年6月,年僅19歲的毛澤東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和利國福民的改革抱負,已經躍然在紙上。

  閱卷老師柳潛拍案叫絕,情不自禁的在這篇600多字的作文上作了6個眉批,還破例在文章最后寫了一個總評,在批注中斷言毛澤東“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離他走出韶山沖僅僅2年時間。2年前,他還被文運昌表哥稱為“沒見過世面”呢......

  幸運的是,青年時期壯志凌云的毛澤東也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恩師楊昌濟,正是楊昌濟看出了這個學生是一個生平所未見的“千里馬”。

  1915年,楊昌濟在給自己的好友、時任廣州政府秘書長章土釗的信里介紹毛澤東和蔡和森時,寫道:

  “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奇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在由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毛澤東》中,展現了這么一個耐人尋味的鏡頭--病重期間的楊昌濟特意將女兒楊開慧叫到床前,交代說:

  “潤之是大才,他就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會成就一番驚天偉業......”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僅僅幾年的時間,初出韶山尚未見過世面的“石三伢子”就有如此開闊的認知呢?

  那個比“信息”、“圈子”更能影響認知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依然是兩個字--志向!

  當我們翻開史冊,細細品味青年毛澤東的一舉一動時,無不強烈的感受到他的內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

  試問,若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強大的氣魄,他何以寫出一篇篇如此振聾發聵之文章?

  何以在絕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情況中上下求索,追求真理?

  若無內心的志向,即使有“信息”、“圈子”等外界因素,也只能被自然而然的忽略,視若無睹!又何談認知提升?

  相對于“信息”和“圈子”等外因,“志向”就屬于內因。正如他后來在“唯物辯證法”中所闡述的那樣: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而外因只是其輔助作用。

  5

  1925年2月,時任上海執行部組織秘書的毛澤東因工作勞累過度(以及“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受到國民黨內的排擠)而生病,遂攜妻子楊開慧及兩個兒子回到湖南湘潭韶山沖的老家進行休養。

  光陰如梭,15年時光彈指一揮間,當32歲的毛澤東再次踏上這片自己出生和長大的土地時,發現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只是對世界的認知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人的認知改變都是循序漸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就像小孩子長身高一樣,當事人自己感覺一天一天在過,好像沒什么變化,但在一個長時間未見的熟人看來,這種變化是非常明顯的、迅速的。

  15年時間,足夠讓一個普通人的認知產生徹頭徹尾的改變,更何況是飽讀書籍、廣交良友、雄心壯志的青年毛澤東?

  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他與童年伙伴相見時,各自的內心狀況。但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此時的毛澤東內心一定會升涌起那種本文一開頭就描述的孤獨感--

  他們的認知早已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若給童年伙伴們講自己這15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估計沒幾個人能搭上話。

  

  善良的童年伙伴們當然不會想到,此時面前的“石三伢子”心中正在醞釀一個巨大的計劃,帶領千千萬萬農民推翻舊秩序的大計劃!

  只是......天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子的童年伙伴們,怎么可能有如此的廣闊的認知呢?

  他又如何向鄉親們訴說呢?

  這種想說又無法訴說的孤獨感,中年魯迅面對中年閏土時也曾有過,估計很多讀者也曾有過。

  但與很多同學在聚會之后便分道揚鑣不同,歷盡千帆之后,他歸來仍少年,他依然是那個童年時期與小伙伴們真誠相待的“石三伢子”,雖然童年小伙伴們難以理解他的認知,但他打心底里理解這些童年小伙伴們的認知。

  在此之前,他進行過長期深入的農村調研考察,并寫過大量的考察報告,他深深的明白農民們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

  他更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農民的認知局限!他對妻子楊開慧說:

  “如果我不走出去,我還會是以前那個三伢子,跟鄉親們的思想一樣固化。農民們不是天生的麻木,天生的逆來順受,而是被這幾千年來的封建枷鎖給桎梏了。”

  

  既然農民們的思想被桎梏了,他就要讓農民們覺醒起來;既然農民們受到了壓迫而不自知,他就要讓農民們翻身做主人!

  這是他的使命!

  就在此次家鄉養病期間,毛澤東帶領韶山鄉親們發動了“平糶阻禁”運動,斗倒了當地土豪劣紳成胥生--在當時的韶山農民們看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偏偏實現了!

  當成胥生聯絡的官兵前來捉拿毛澤東時,他早已帶著家人,在鄉親們的護送下,乘船離開了韶山......

  電視劇《毛澤東》再次展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鏡頭:年幼的毛岸英指著岸上鄉親們的火把,對楊開慧說:“媽媽,你看,星星。”

  楊開慧說:“岸英,那不是星星,那是火把。”

  此時的毛澤東說:“不,是星火,是星星之火!”

  

  也許,此時連身邊的妻子都沒有馬上意識到,丈夫口中的“星星之火”究竟意味著什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毛澤東的認知第二次走出了韶山。

  第一次,17歲的他給父親留詩一首,一個人走出了韶山。

  事實證明,要想提升認知就必須突破局限,必須到外面的世界去接觸更多的信息、更大的圈子,自此以后,他迅速提升了個人認知,見識了世界!

  第二次,32歲的他在鄉親們的護送下,攜妻帶子走出了韶山。

  事實證明,農民是可以覺醒的,農民運動是可行的,韶山的“平糶阻禁”便是有力的證明!

  自此以后,“星星之火”將燎遍全中國!

  這一次,他要讓整個中華民族提升認知,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開啟!

  他還是那個17歲時離開韶山的“石三伢子”,他的初心從未改變!

  6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內心對話,問自己“人生終極的問題”:

  我的人生,究竟要去哪兒?

  小時候,我們的內心如此純真,與童年伙伴們有過一段難忘的時光,那時的我們對人生一點都不迷茫。

  長大了,曾經的伙伴各奔前程,大家見識增長了、眼界提升了,卻反而容易陷入迷茫,忘了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曾經親密無間的童年伙伴,卻已形同陌路......

  筷子兄弟在《老男孩》中唱道:

  “轉眼過去多年時間,多少離合悲歡,曾經志在四方少年,羨慕南飛的雁......”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漸行漸遠,未來在哪里平凡啊,誰給我答案?”

  “抬頭仰望這滿天星河,那時候陪伴我的那顆,這里的故事你是否還記得?”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我有過夢想。”

  “當初的愿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提升認知”非常重要,卻遲遲不行動,眼看著曾經的伙伴的見識一點點的超越了我們,沒了共同話題,內心極其孤獨,卻依然不行動......

  為什么?因為我們內心沒有動力,我們陷入了迷茫,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去哪兒......

  既然連去哪兒都不知道,那么我們現在在哪兒還重要嗎?

  人的認知差距,到底是怎么拉開的?

  從青年時期毛主席的身上,我也在試圖尋找答案。

  一開始,我以為是“信息”,是信息的差異產生了認知的差距;

  后來,我認為是“圈子”,因為只要形成了“圈子”,認知的“信息”自然成為了潛意識;

  再后來,我認為是“志向”,因為只有心存“志向”,人才會上下求索,尋找自己向往的“圈子”,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最后,我才明白,最根本的是“初心”。只有“初心”才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去哪兒,然后才能產生“志向”,進而產生“圈子”和“信息”。

  時光流逝,初心不變的人才是最不困惑之人,正如毛主席的人生歷程,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生命:

  他是在天安門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偉大領袖,也是17歲時走出韶山沖的“石三伢子”!

  

  在那段風云詭譎的時代,他的初心從未改變!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

  孤獨時、迷茫時,想一想自己的年少時光吧,那時的你和曾經的伙伴們嬉笑打鬧、憧憬未來,那時你們的初心是什么?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朱旄
双特百亿专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心情表態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8. 韓亂時,朝鮮做了三件事
  9. 尹錫悅這樣的奇葩為什么會出現?
  10.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5.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6.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7.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8.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9. 元龍:特朗普一示好,主流文人又跪了!
  10. 樂觀與悲觀,三天一個大翻轉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午夜福利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免费 | 五月丁香六月婷在线综合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