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見過最優秀的教育,是小學的時候和同學(包括他爸媽)走路時,路邊看見了乞丐,現在想的話,大多數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讀書就會這樣。
但是他的父母對他說,你要好好讀書,以后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都能過上好日子。
這話我記到了現在。
那時,我母親和我說的是前者,以至于我沒有去工地打工、餐廳兼職,發傳單、賣花、倉管等工作都和我無關,讓我在畢業之前一直不明白底層生活的艱辛。
而我心里還有另一個母親,她說“你要讓一些人因你而幸福”。
這就是共產主義與過去一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在意識形態教育領域的決裂。
舊社會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新中國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舊社會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新中國講“獨善其身則窮,兼濟天下則達”。
舊社會講“過好自己,有余力才能管他人”,新中國講“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
2
這個時代年輕人希望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想法很可笑嗎?
在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看來,現實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多多賺錢改善生活質量,是享受種種社會資源,等等。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讓自己活得更舒服些。
這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定則——人的年齡越大,他的理想則越小越具體。于是后來,理想或許就變成了“在一線城市有一套房子”,“攢錢買輛車”,甚至是“我先賺他一個億”。
在人們看來,這樣的理想或許算得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很多人都喜歡追求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比,是不是很多人都會覺得“共產主義的接班人”顯得過于抽象、不切實際了?
很多人都會說“是”。然而,我說它不是。
3
不到一個世紀前吧,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一群年輕人聚到了一起談論“共產主義”。
想必當時很多人對他們的評價并不會太高,他們或許會這樣質疑那些年輕人:
“共產主義是個啥?有公館和姨太太來得實在嗎?”
“一群秀才也配談主義?有炮筒子說了算數嗎?”
“大洋才是硬道理,沒有大洋談什么?”
“我只覺得吃好喝好就對了,搞什么共產主義,哪年才能有收效?”
“好好活著不好嗎?不怕水表嗎?”
但是!你們猜后來咋了?
追求大洋的人沒法再追求大洋了,公館里的老爺們也被趕了出來。但是那些被強搶去做權貴玩偶的姨太太們卻得到了一個女性應有的地位,長工們再也不需要拿血汗錢交高得嚇人的租子了,千千萬萬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窮人們吃上了飯,住上了房,挺直了腰桿子。
其實當共產主義接班人從來都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事情,與吃得上飯,住得起房,享受種種社會資源,過上富裕的生活也從不矛盾,只不過同個人層面的“現實”比起來,共產主義者追求的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